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技能错配现象:挑战、审思与破解
2024-12-23张洛瑶古翠凤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技能型社会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助力技能型社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也存在不够深入等问题。对此,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理念研究为基础,融合学校、企业、政府,实现精准培养与多元技能学习;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适应性招聘;促进人才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关键词:技能错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技能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和产业的进步,传统技能已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导致人才外流。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已超过14亿,同时呈现出结构上的严重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总量过多、结构失衡[1]。为了迎接挑战,势必进行技能型社会建设,以留住人才、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7月,社会保障部与人力资源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提升全民技能、构建技能社会”[2]。同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任务目标,明确要求2025年“全面推进”,2035年“基本建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明确了时间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楚地指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最大困境是结构失衡。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工业4.0全景解读及前景分析报告》综合分析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作出了科学的前景预测,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10个核心领域将面临近3000万的人才缺口,缺口率高达48%。这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发展。一个国家和社会,并非拥有高学历人士越多越好,要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曾天山等(2023)指出我国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存在不小差距,高技能人才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构建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技能素养,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国家战略人才,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服务[3]。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下,反思、讨论在技能型社会转型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精通复杂技术知识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多。然而现实情况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新常态下限制我国竞争力提升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刘云波(2021)指出技能错配会对劳动者的收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流动产生影响[4]。从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有技能人才的结构与质量存在明显的WuaMP0SjhiU0FU+ksoUqMRJuXGXSFqgzFiK2cmV5te4=技能错配现象。如何“技能适配”以及职业教育在助力技能型社会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并非新课题,却无疑是一个时谈时新的时代主题。
二、现实挑战:技能错配的发展困境
技能错配是指特定工作岗位(通常由雇主要求)所需要的技能与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之间的差距,是技能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不匹配[5]。与此同时,时代的瞬息万变对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未来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现,未来五年全球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可达6 900万个,但同时也会有8 300万个岗位消失。也就是说,全球工作岗位的绝对数量将下降约1 400万个,相当于目前工作岗位总量的2%[6]。就业是一个涉及个体、行业和整体社会的复杂的过程,就业的不稳定性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宏观层面:技能错配对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高素质技术人才匮乏已经逐渐成为阻碍我国竞争力提升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我国就业与经济发展需求而言,现有技能人才在结构和质量上存在明显的技能失配[7]。
技能错配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匹配现象,某些行业出现了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的情况。这种不匹配不仅限于数量上的波动,更重要的是涉及技能和知识的不匹配。例如,高技能工人的供给过剩而低技能工人的需求旺盛。这种结构性失衡不仅会降低产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还可能导致行业竞争力的下降。
2.技能错配还可能限制技术创新和持续的产业升级,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研究表明,技能错配是制约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技能劳动力在高、低技能密集型制造业之间的错配通过抑制创新,从而对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增值产生不利影响[8]。
(二)中观层面:技能错配对劳动力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扭曲
技能人才的培训存在着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技术更新的速率通常比技能的增长更快。在短期之内,企业不能对技术进步的趋势做出调整,也很难对岗位缺口进行有效的填补,从而导致技能错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发展。
1.在许多行业中,出现了技能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即某些行业面临着技能短缺,而其他行业则面临着技能过剩。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可能导致一些行业的发展受阻,同时也限制其他行业的创新能力。
2.技能错配还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即一些行业中的工人艰难就业,而其他行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还对整个经济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技能错配的存在也可能使得一些高技能人才得不到充分挖掘与利用,以致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实现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匹配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微观层面:技能错配对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阻碍
技能错配不仅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造成挑战,而且对个体职业发展和社会不平等也带来一系列衍生问题。根据错配理论,教育错配和技能错配是紧密相关的[9]。过度教育和技能不匹配对劳动力市场造成重要影响,也就是说过度教育不是人力资本效率低下的结果,而是个人异质能力下的自我选择的结果[10]。
1.技能不匹配导致了个人职业发展机会的缺乏和道路的阻碍。对于技能过剩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很难找到与自己专业背景相匹配的工作,从而使得他们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相反,对于技能短缺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稳定和具有竞争力的工作。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导致了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2.技能错配问题还限制了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资源浪费并增加社会成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教育体系的质量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体系,以确保人们的技能与职业需求保持一致,从而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并减少社会不平等。在此背景下,女性求职所面临的性别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更加凸显,女性可能受限于特定的职业选择,甚至在已就业的情况下也面临着职业发展受阻的局面[11]。因此,需要消除行业刻板印象,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尤其要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建立一个真正平等、多样化和包容的社会。
三、成因审思:错配现象背后的根因探究
当前存在多种错配现象的原因复杂而多元,技能错配成为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直接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整体效益。技能错配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面临的挑战源于社会结构的老龄化、数字化浪潮以及二元化趋势。
(一)老龄化社会驱动技能重构
据统计,2002年至2022年期间,欧盟所有会员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增幅为 5%,从 16% 增至 21%。更具体地看一下80 岁及以上的群体,他们在欧盟所有成员国中的份额增长了 2.6%,从 2002 年的 3.5% 增至 2022 年的 6.1%[12]。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也日益突显。发展养老服务既是国家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的战略,也是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关键支柱,更是民生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从需求端来看,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对家庭结构造成了深刻影响。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减少,家庭对于孩子质量的关注更为突出,导致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同时,老年人口独居和空巢比例持续上升,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这进一步提升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然而低生育率的持续态势成为影响国家人口结构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风险。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影响老年人及其家庭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养老服务业规模与效益,呈现出消费不力、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但服务提供者却成为难题。少子高龄化趋势下,建立大规模养老服务队伍几乎不可能,直接影响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质量。这一趋势催生了工业化进程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的快速转变,借助倒逼机制加速机器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从而重塑传统的劳动力就业局面[13]。
因此,应高度重视人口变动带来的风险,催生银发经济等老龄产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这不仅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为社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二)数字化社会驱动技能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源头在于科技创新,其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于人才支撑,这意味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人们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技能来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和需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自动化效率,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就业替代。“数字鸿沟”是指那些被数字化包含和排除的人之间的差距[14],缩小“数字鸿沟”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可知,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数字操控、信息处理等能力,以应对就业岗位的变化和挑战。
1.每一次巨大的创新都会对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即“创造性破坏”。在智能化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其趋势由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低端化转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式、高端化方向[15]。这恰恰是对一些中等技能工作岗位的破坏和替代,同时新兴行业和岗位也在不断涌现,这些行业往往需要具备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而传统制造业中的工人需要学习掌握数字化生产线操作和维护,以及与智能设备进行交互的能力。
2.数字化是推动技能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从绿色转型的角度看,数字化技术为产业提供了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更加高效利用,减少环境负担,实现绿色生产和运营,提高最终的产出。这不仅符合环保理念,也是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基于上述可知,新质生产力和绿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是兼容并进的。
(三)二元化社会驱动技能流动
中国社会还存在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二元化社会中的技能流动主要受城乡差异和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1.二元社会结构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其中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偏远、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机会相对有限。这种不均等的分配不仅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群体之间技能获取的差异,从而产生“马太效应”,即“有者恒有,无者恒无”的现象。
2.二元化社会结构引发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对立。现代价值观倡导创新、追求高效与全球一体化,鼓励人们学习新技能、适应变化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传统价值观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和社区关系的维系,促进了如艺术、手工艺及民间知识等传统技能的保留与传承。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不仅推动了特定技能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传播,也可能使得某些传统技能在现代社会中被逐渐边缘化。
四、破解策略:促进技能错配现象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现阶段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数量和比例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这给产业升级带来了严峻挑战,而职业教育需要提升其响应产业发展对技能需求的能力。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技术的深刻变革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的价值链正在逐渐形成,人才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大国博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当前,发达国家为缓解技术劳动力短缺,参与全球的人才竞争。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贸易环境的转变,我国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社会转型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必然要面对并有效解决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和技能人才紧缺问题。
(一)学校角色:实现精准培养与多元技能学习
我国职业教育应优化类型定位,突出就业导向,提供及时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同时,加强实用性课程和拓展就业支持的内容,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再者,职业教育学校开发一系列教育课程,旨在融合现代与传统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与文化认同。
1.技能型社会转型下的教育必须及时对技术作出回应,跟上技能发展的需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单一的技能可能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因此,学校需要进行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和专题知识相结合,这样的综合化教育不仅能够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还能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视野。除了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意识也极为重要。同时,学校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这样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适应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并在职场中具备灵活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16]。多元化的技能学习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机会,还能够增强他们适应职场环境并减少技能和职业错配的风险,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2.学校可以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通过与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了解市场的需求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新兴技术的发展予以适宜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这种精准的专业设置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市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降低技能不足或者过剩。由此,各职业学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办学经验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探索并调整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在学校外部强化同企业的协同合作,促进科教资源有效配置,形成科教融合育人的合力。
(二)企业角色: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适应性招聘
企业在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作为市场主体和就业提供方,企业需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实施适应性招聘,以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职场需求。通过与学校合作,企业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确保招聘到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企业的积极参与将促进人才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作出新贡献。
1.企业可以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学习成果互认和转化机制。企业对市场需求和技能要求有更直接的了解,因此可以与学校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展相关的培训计划。这种定制化的培训能够更符合企业的具体需求,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适应工作环境和任务,减少技能错配的风险,从而通过合作项目和学习成果认证等方式,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这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应用于学校学习过程中,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可识别和认可的形式,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和拓宽职业发展机会。同时,这种转化也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其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2.企业可以通过实施适应性招聘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工作环境。适应性招聘强调放宽技能要求,更注重候选人的潜力和适应能力,以减少技能错配情况的发生[17]。经过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和灵活的面试策略,积极寻找具有高潜力和学习能力的候选人以更好地适应需求。适应性招聘不仅有助于降低技能错配风险,还可以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具有潜力和适应性的人才,增强竞争力和灵活性。
3.企业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内部培训和知识分享机会来提升在职技能。优先培训职员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能力,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保障其不断更新提升技能,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为了消除职员技能和未来企业需求间的鸿沟,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必须共担责任,共同创造职工学习与技能再培训的机会。
(三)政府角色:促进人才战略规划与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关键阶段,技能失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18]。有效的技能和终身学习体系是应对这些挑战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要素,也能促使个人期望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生活。为应对这一挑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劳动力市场。
1.政府可以进行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技能信息共享平台。基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的深入研究,平台实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此平台能为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及求职者提供动态的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分析预测数据,职业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匹配,进而助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利益相关者构建人才与企业的互动机制。求职者可通过在线平台与潜在雇主进行职业交流,展示技能和潜力,从而支持技能学习者提前做出职业选择[19]。这既可以提高现有供应(求职者)与需求(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效率,也能增加未来技能供需的匹配度。
2.政府可制定专门的人才政策和支持措施。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及政策奖励等手段,激励企业增加对技能培训和人才发展的投资。同时,建立一个涵盖政府、企业及教育机构的三方合作框架,共同开发和认证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的课程。例如,政府能通过财政激励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发定制课程。这种合作模式确保教育内容及时更新并具实用性,企业的直接参与也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率。
3.职业培训的平民化和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弱势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弱势群体是指贫困人口、残疾人、失业者等,通过降低培训门槛、提供经济支持、建立一个更灵活的教育资源调配系统和设立灵活的学习方式等,从而能够使弱势群体获得平等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提供经费补助、增强在线教育平台的功能和覆盖范围等措施,满足经济新常态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教育和就业的差距、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高质量教育资源能更平等地分配到偏远和农村地区,构建一个包容、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结 语
技术的快速进步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而技能型社会的转型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为了有效发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赋能作用,需要加快解决技能错配问题并顺应技能社会的演变,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不仅是迈向未来的关键一步,也唤起了每个人对终身学习的共同责任,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解读[EB/OL].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484.html
[2] “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EB/OL].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s://www.gov.cn/xinwen/2021-07/06/content_5622643.htm
[3] 曾天山,庄西真,宗诚,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3):5-12.
[4] 刘云波.接受职业教育对降低技能错配发生率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21(08):77-86.
[5] Arayssi,Mahmoud,Ali Fakih and Nathir Haimoun.“Skill Mismatch,Nepotism,Job Satisfaction,and Young Females in the MENA Region.”[J].Econometrics (2023).
[6]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3[R].Geneva Switzerla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2023.https://cn.weforum.org/publications/the-future-of-jobs-report-2023/
[7] 匡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突出问题与破局之策[J].人民论坛,2022(21):73-76.
[8] 郑玉,戴一鑫.技能错配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05):101-112.
[9] 匡瑛.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的突出问题与破局之策[J].人民论坛,2022(21):73-76.
[10] Correction to “Overeducation and skill mismatch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aiwan”[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3,27(04):2638-2638.
[11] She Vin sky,Eilleen.2015.Lean Out:The struggle for Gender Equality in Tech and Start-up Culture[M].New York:OR Books.
[12] 2023年人口统计版Regions in Europe-2023 edition[EB/OL].欧盟统计局,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interactive-publications/w/ks-07-23-301
[13] 赵春燕,李亚波,张佩媛.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中国劳动力就业极化吗?[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3,20(04):102-111.
[14] Gates,Jessica R.and Gemma Wilson-Menzfeld.“What Role
Does Geragogy Play in the Delivery of Digital Skills Programs
for Middle and Older Age Adults? A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J].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41 (2022): 1971 - 1980.
[15] 匡瑛.走出误区: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认识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28-40.
[16] 谢青松,许玲.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失配:特征解析与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6-11.
[17] temnova,natalia k.and elena k.markova.“prospects for
the use of adap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J].ekonomika i upravlenie: problemy,resheniya (2023).
[18] 于海波.面向未来工作市场:发展中国家如何增强技能适应性[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8):74-80.
[19] 李晓娟,王屹.技能适配:欧盟应对技能转型的职业教育行动及镜鉴[J].职教论坛,2023,38(08):116-128.
[20] Aerne,Annatina and Giuliano Bonoli.“Integr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training.Promoting refugees access to apprenticeships in a collective skill formation system.”[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75 (2021): 419-438.
收稿日期:2024-07-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众创空间网络嵌入的动态用户创业模式及其绩效机制研究”(20BGL055)
作者简介:张洛瑶(1998— ),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古翠凤(1972— ),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