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历史演进、内涵、问题及实现路径
2024-12-23唐金武何祥
摘要:通过对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内涵特征的进一步研究与思考,总结出其面临诸多困境,如师资团队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课程不健全、教育意识欠缺等。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下要加强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职业教师队伍的内培外引,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加强数字赋能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观念的革新,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专业性人才队伍,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环境等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短板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教育提升是现代化推进不可或缺的部分。农业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最薄弱的环节,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利用职业教育赋能农业农村农民,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短板,才能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各个领域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推进也需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推进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当前,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仍然面临挫折,因此需从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历史演进中探析实现路径,以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与“农村职业教育”两者的深入认知,从而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解决对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的推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新时代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一)初步萌芽阶段(1921—1949年)
中国职业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通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精通军事、外语、技术等的新式技术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也悄然受其影响,初步萌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正式的发展机会。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派遣中共党员回到家乡,带领家乡人民打地主、分田地、建农会,其中农会建设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建立大量学校,以培养农业工作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需求,创办各种补习学校,开展各种识字运动、体育运动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农村职业教育得到初步发展。
(二)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在借助苏联教育经验以及旧时期中国教育经验等基础上,加强工农教育,培养大量工农知识分子干部,同时还加强中等技术学校建设,培养大量中等建设干部人才等。但发展还是遭遇挫折,1956年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迈上了曲折探索阶段,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建设速度的加快,产生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在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上,只追求建设的数量与受教育群体的总数,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内容与课程建设,导致职业教育规模超出预期目标。在此过程中,甚至一些地方还停办了早期创办的农业技术学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发展。
(三)全力发展阶段(197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级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2]。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1983年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强调:“农村各类职业学校要以教学为主,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要认真教好,还要教授农村经济政策和科学管理知识”[3]。但从1993年始,农村职业教育迎来了“滑铁卢”,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业发展遭遇阻碍,而农村职业教育也遭受挫折,因此各地进行及时改革,如农技推广部门推行“三权”下放,以精简队伍,盘活乡镇基层。
(四)逐渐成熟阶段(2012年至今)
新时代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推出,中国农村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话语表述,也将成为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建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2015年脱贫攻坚战略的推行,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脱贫的根本之策;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推行,为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顶层设计”;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指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5]。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向高质量推进,由最初的规模普及向追求更高层次的质量迈进,并朝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特征
(一)教育目标:从“摆脱贫困”到“共同富裕”
纵观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史,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发展农村经济为主要目的。而随着脱贫攻坚战略的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因此,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将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必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最终愿景。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顺利推进,都旨在让农民从贫困走向富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共同富裕就是重要的指标。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教育对象:从“专注青年”到“全体农民”
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办职业学校,以供早期革命需求。如1933年在《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训令》中指出:“各县开办红军家属女子职业学校一所,招收红军家属女子学习职业,鼓动群众经常做布鞋、打草鞋、送食品慰劳红军”[6],红军家属女子等大多数是青年群体。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建设新中国,则更倾向于青年群体,1958年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职业教育获得了和普通教育一样的地位,职业学校开始扩张。改革开放后,青年群体职业教育则更加明显,如1986年农业职业高中招生97.38万人,农业职业初中招生15.45万人,大部分职业教育都是服务于青年群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致力于关注“三农”问题,这也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脱贫,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必须以全体农民为根本。据统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有8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助力了脱贫攻坚战的完成。同时,部分地区还开设“农村妇女中专班”,加快推进女性职业教育,还有部分地区对老人实施劳动技能补偿教育等。
(三)教育内容:从“生计教育”到“综合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解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剥削农民的贫穷问题,通过土地革命,加强对农民生计教育,指导农民生产技能训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以摆脱贫困问题。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更注重实际生产技能教育,1987年1月在《关于全国职业技术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发展城市职业教育,更要注重实际生产技能与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发展农业生产。新时代以来,脱贫攻坚战略视域下的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民的“生计教育”为核心,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因此,纵观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百年史可发现,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都是以生产技能教育为重心,旨在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状态。随着脱贫攻坚战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迈进,农村开始从脱离贫困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这也为农村职业教育指明新方向,为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提供了参考。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不再局限于生产技能教育,而更倾向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内容更综合化、立体化。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开始转向综合教育,集生产技能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于一体,以培养综合型高素质农村职业人才。
(四)教育方式:从“一元教育”到“多元教育”
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大致是以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体授课,呈现“一元教育”模式,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如土地革命时期,战斗伤员不断增多,在农村地区广泛建立卫生职业学校,传授组织、解剖、生理、药物、内科、外科等课程,以培养职业化红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继续延续了“一元教育”模式,通过劳教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教学,最典型的是开办一系列农村职业学校,以供农民群众在校学习。改革开放后,教育方式则以农村职业高中、农村职业初中以及职业院校建设为重心,对各个年级段的农民群体进行职业教育,并以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为重心。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开始向中国式现代化方向转变,教育方式也随之有所改变。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视域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新的教育方式,农村职业教育数字化越来越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将向多元化教育方式转变,将与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则成为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三、新时代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团队数量与质量薄弱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团队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师资团队在地域上呈现差异,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办学条件好,资金投入比重大,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快。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缺少骨干教师,其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推进较慢;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村职业教师往往是刚毕业的师范类院校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与工作经验,且部分老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开展。此外,职业教师类型比重失衡,理论课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缺乏;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团队数量与质量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工资收入低于同级别的教师工资,职业吸引力不足。
(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较不足
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代化,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并不多,在部分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还未能达到应有的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经费的投资力度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地域、交通等原因,并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授课等方面存在经费不足的现实问题;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地域经济差异,导致偏远地区、山区等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还在沿用以前老旧教学设备;第三,职业教师队伍资源不匹配。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资源的缺乏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工资、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劣势明显。
(三)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待健全
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以适应当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凸显出不完善不健全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在于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全面性,但课程不具有针对性。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失衡,导致被教育者不能获得更多的生产、工作技能。并且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存在分割培养,即理论教育的内容可能并不适合实践技能教育,导致所学并非所用,最终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在实践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第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具体。大多农村职业教育并非针对农村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是以受教育者个人发展为前提,在此情况下,农村职业人才队伍将会越来越少,人口不断外流,导致农村现代化发展受阻。
(四)农民职业教育意识较欠缺
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不仅着眼于职业教育发展,还需重视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意识。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还面临农民群体职业教育意识欠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农民陷入被动培训的错误观念,而未能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农民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导致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部分农民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部分地区地方政府以补贴福利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职业教育,但农民多以获得补贴福利为任务,配合度不高,呈现敷衍了事的现状;第二,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有文化的青壮年外流到城市,留守乡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相比显著不足,且学习能力也不强,因此导致在农村职业教育推进中往往受阻。
(五)社会普遍认可度有待提升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普遍降低,这是由于我国实施“强筛选、次选项”[7]的招生考试制度所形成的。我国在高等招生考试中,职业教育属于次级选项,以致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一种潜意识不看好的偏见,而且当前中国所实行的人才分流政策,大多是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分流到中专、高职、大专教育中,而这也成为职校生不被认可的重要因素。农村职业教育更是不被重视,在当前农村,青年人群普遍认为外出务工大于留在村中,认为职业教育的意义不大,这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受众对象严重缺失,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只能转向老弱妇孺,但其职业教育意识不强,导致部分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受限。
四、新时代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
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最大特征是坚持党对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也是如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社会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三农”现实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具体要求等决定的。因此,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具体措施有: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规划,党中央需针对农村职业教育专门设计相关政策法律,加强顶层设计,以有效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振兴需要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而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的领导主体,要发挥其带头领导作用,以让更多农民群体认识到职教的重要性;其三,加强中共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与参与,并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以带动更多农民群体参与到职教学习与培训中。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师队伍的内培外引
农村职业教师队伍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高低。近些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培养选拔,通过内培外引模式培养更多适合农村职业教育的高素质职业教师,具体措施有:其一,加强农村职业教师队伍的本土化人才培养,一方面,对农村本土的高学历或职业化人才进行培养培训,以提高本地化教师人才的数量,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乡土情怀吸引更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的职业教育人才或其他技术人才返回家乡,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乡土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其二,加强农村职业教师的外部引用,积极吸纳更多回乡返乡就业的高水平人才,通过培训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者,需通过对返乡人才进行政策支持,鼓励在外的职业教师与高水平人才返乡基层地方政府要对农村职业教师开设绿色通道,对来乡就业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职业教师人才给予特定补贴与福利;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当地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合作,让更多职业教育专业人才与学生有机会来到农村实习。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也随之迈入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这是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新趋势,是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着重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具体措施有:其一,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学校、企业共同合作,即形成校企双主体构建,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优势,设计专业性强的课程与实训项目,加强对农民群体的教育教学以及对职业教师的教育培训;其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念落实,利用产教融合中“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将产教融合理念注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农村教育事业中,让产业融合理念深入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8]其三,加强农村基层政府与学校、企业互相监督,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与义务,做到职业不交叉、任务不重复,有条不紊地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以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
(四)加强数字赋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新时代以来,数字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赋能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要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数字化建设,因此在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数字化赋能也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与新方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数字赋能建设,2022年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并建设高水平数字技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因此数字赋能农村职业教育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三教”改革的驱动力。[9]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强数字赋能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措施有:其一,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升级与改造,通过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数字化重构与设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实训实验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其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优化电力、通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数字课堂;其三,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意识培养,以及农村职业教师的数字意识与能力培养,以适应数字赋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五)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观念的革新
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观念长期处于“次等教育”地位,农民群体以及社会大多数人对于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与偏见,导致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长期处于被束缚状态。当前,中国式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打破农村职业教育观念的落后窘境,对其职业教育观念进行革新,才能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措施有:其一,党中央与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理念的引导,加强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宣传教育,让更多农民意识到职业教育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其二,农村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与讲解,让农民意识到职业教育能够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其三,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及相关社会组织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走村入户让更多农民意识到职业教育的现实价值,改变农民以往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21,22,22,31.
[2] 杨世君,王继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58.
[3] 国务院法制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1949-1985)教科文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3.
[4]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9.
[6]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
[7] 马君.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社会认同威胁的解释[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3):1.
[8] 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85.
[9] 吴泽宇,韦妙.“三教”改革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J].河北职业教育,2023,7(01):21-22.
收稿日期:2024-04-23
基金项目:滁州市第七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项目“后疫情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明光市桃溪村为例”(B2023030)
作者简介:唐金武(1994— ),男,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何祥(1996— ),男,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