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汉关银锭管窥近代中国海关财税运行
2024-12-22何昕
在武汉市江汉关博物馆里,陈列着三枚引人注目的大银锭。
这三枚银锭都为50 两大锭,其中有两枚为光绪年间铸造,一块为同治年间铸造。它们均印有江汉关铭文,外观均呈马蹄形,有大半个手掌大小。三枚银锭均为全银铸成,铭文清晰,字迹遒劲有力。这种设计不仅具有美感,还有助于便于携带和堆放,也使它们成为一种方便计量和交易的单位。这三枚因岁月的淘洗变得颜色暗淡的银锭,不仅述说着中国海关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也向人们默默展现着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
海关税银:取之于民,用于赔款
江汉关银锭的名称源于江汉关,这是当时湖北省内最重要的海关之一,负责管理长江上游的进出口业务。江汉关银锭的发行是由江汉关的官方机构主导的,用于满足清朝财政需求和促进贸易。江汉关银锭则是用江汉关收的税银铸造的,见证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设立多个对外通商口岸,汉口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汉口“九州之货备至”“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店铺数十重,船舶数千万”“海舶江轮排似节,大船争比小船多”,商贸繁荣。
江汉关刚设立时,只征子口税,税收有限。子口税源自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根据该条约,英国商人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货物运销国外时,除在口岸海关缴纳5%的进出口关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以代替沿途所经各内地关、卡应征的税、捐和厘金。这种税收明显少于本土华商需要交纳的各类苛捐杂税。子口税为洋商推销洋货和搜刮物产提供了便利,也导致一些华商更加依赖洋商。
对此,湖广总督官文三次上书朝廷,要求尽快在汉口设关征关税。官文说:“ 洋商出入长江后,内地货物日渐昂贵,华商生计顿减,厘税日渐短绌,严重影响军需供应,长江之利为洋商占尽,长江税收为外商漏尽,流弊甚大,《长江通商章程》是专门为洋商获利而制定的,如果照这个章程办理,长江无可立之关,无可征之税,无可查之货。”
朝廷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意了官文的奏请。1863年1月1日,江汉关开始征正税。
江汉关设立之后,每年征收的关税额巨大。由于商人上交的银子多是碎银,因此江汉关的税银在上缴之前都要委派专门的机构将碎银铸成银锭,而这些冶铸银锭的场所被民间称为“银炉”。
汉口有两处官办的银炉,一个是有成号,一个是协成号。江汉关的银锭几乎都是由这两家银号铸造的。
既然关税数额巨大,为何如今存世的海关银锭却十分少见?
由于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由外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使得中国国门的锁钥被外籍税务司掌控。同时,清政府以关税作为担保,偿还部分赔款。从咸丰开始,清政府一遇到较大战事和战争赔款,就向洋商借债,形成了朝廷借债海关还的局面。从1902 到1910 年,江汉关、宜昌关、沙市关等海关,竟然摊付了庚子赔款3361万两。税收本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清政府以税收支付赔款都不够,哪有多余的银钱来改善民生?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之状态、丧权辱国之沉疴,已是积重难返。
正是因为江汉关的税银大部分都用于偿还清政府的外债和战争赔款,剩下的也都上缴国库,后来因政局动荡、历次战争的影响,还有不少银锭流入民间,被打造成各种银饰银器。因此,刻有“江汉关”关名的银锭存世量极少,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海关财税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
虽然当时中国的海关被外国把持,但由于引进了相对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也使得各海关的运营相比之前大有改进。比如江汉关,每年财务的收、支都比较合理,且一直在努力避免出现赤字或盈余过多的情况。
而在江汉关设立之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华中地区的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品集中的重要地点均设有相关的税收关卡。然而,这些传统的关卡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缺乏详细的税收细目和整体收支预算,采用的是一种所谓的包税制。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当局只是大致确定来年的税收总额,然后在第二年按照这个数额进行征收。无论是多收还是少收,只要税收金额达到规定的数额,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超出的部分,除了支付关吏职员的薪水外,其余的税收由监督人员自行支配,上报多少完全凭其片面之言。因此,这种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和猫腻,贪污和收受贿赂的情况时有发生。
自近代中国海关引进西方管理制度后,财务管理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前的包税制度截然不同,江汉关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的预算年报表制度,每年都要精心编制一份详尽的年度财务预算书。根据海关总税务司署的严格要求,各海关必须在每年年初之前,按照规定的科目细致编制全年度预算。
江汉关需要编制的财务预算书包含两大板块:常时部分和临时部分。常时部分囊括了海关各科的行政经常费用,例如俸给费、办公费等等;而临时部分则涵盖了改进业务及其新计划支出的费用,例如增设分卡费、购买缉私舰艇等等。通过这样的划分和详尽的预算编制,不仅使得预算的细目一目了然,同时也确保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这样一来,那些企图通过财务管理漏洞来谋取私利的人就无法再有机可乘了。海关的税收自然也因为预算的合理性和透明度而每年充盈。这样的改变不仅提高了海关财务管理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而编制预算书是一项严肃的任务,需要经过认真分析和考虑,不能简单地草率填写。任何企图敷衍应付的行为都无法通过审查,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还可能对整个组织的财务稳定性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江汉关的财务收入和支出预算的编制必须按照海关总税务司署所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不能出现错误。这种规定格式通常包括收入来源、支出用途、预算金额等方面的详细信息。通过这种格式的书写,可以方便总署对全国海关每年的财务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对预算金额的调整,也可能是对预算结构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组织的财务需求和发展目标。
江汉关的财务预算对其财政状况以及年度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作用。即使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如短暂的战乱、特大自然灾害等,由于有了财务管理预算的存在,江汉关仍然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财务管理预算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的,它为组织提供了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和措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组织可以迅速调整预算结构,优化资金使用,确保关键业务的正常运转。这种灵活性和应对能力是财务管理预算的重要优势之一。
此外,为了确保账目的清晰与简洁,避免冗余和杂乱,预算书采用大幅表格的形式来列出所有的财务预算收入和支出项目,这样可以使人们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各项内容。这些表格设计精巧,每一行都对应着不同的收入或支出项目,而每一列则展示了不同时间段的具体数据。这样的布局使得预算书更加易于理解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江汉关的财务管理。
江汉关银锭是中国近代财政运行和贸易发展的缩影,它的历史背景、外观特点和发行管理方式都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这一历史时期的财税政策演变,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财政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江汉关银锭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百年风云,百年沧桑,百年巨变,江汉关大楼和静静陈列着的银锭,见证了中国被西方列强掠夺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百年来时代的变迁。如今,江汉关大楼已经成为武汉一道迷人的人文景观,吸引各地游客来此感受这座城市的沧桑和魅力。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武汉市青山区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