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诗歌入眠
2024-12-22杨进红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或许是对书籍的一种天然的亲近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外面的小书摊上流连忘返。有时仅仅是为了感受一下书的那种特别的质感,有时不过是想闻一闻书籍那特有的墨香罢了。
而今能让人流连的小书摊已难觅踪影,纵是偶遇一两处,也多是八卦花边的快餐书籍,或是不堪卒读的盗版畅销书。翻阅书柜藏书,其中多本就是地摊处淘来。有几本诗刊类杂志,年代久远,我仍不舍得丢弃。夜深独处时,仍不自然地会翻阅起一本本诗集。恍惚间,总有熟悉的诗行跳跃出来,一时间自己也诗情汹涌起来。带有性灵的文字在记忆中复活,心灵却骤然疼痛起来,因为蓦然间惊觉自己很久没有读诗品诗了。
曾经也是一个爱诗近于痴的孩子。在喜欢做梦的日子里,总是不知疲倦地乐于把优美的诗行一句一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后来自己居然也学写起诗来,近乎虔诚地用文字堆砌属于自己的梦想。虽然这些文字只属于自己,亦无人为之喝彩,但过去的人生正是因了这些稚嫩的文字,让那些简单的生活无比诗意而灵动。
在诗歌里穿行,是心灵敞开而走向澄明的过程。所以读诗是一种心情,是在语言的召唤里亲近一种纯净的情怀。而品诗更需要一种心情。富有灵性的文字,需要我们沉静下来,卸下生活的纷扰,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能登堂入室,徜徉其中而不舍猝离。由此不难理解文人雅士的癖好了。其所向往的富含情味的读诗氛围,当是夜深人静时,独对一灯如豆,从容迈进平平仄仄的唐风宋雨中,寻找雨打梧桐的意境,和复活在历史中的诗人促膝谈心而其乐融融。
生活的琐细繁杂,让我和诗歌一度陌生起来。远离诗歌的日子,才明白自己也正在远离一种诗意。在生活中奔波忙碌,在灯红酒绿中放逐自己,也许这正是生活的无奈,亦是自己的现实之痛。当夜深人静时,独自静坐默想,才感觉自己正在失落很多东西,一种离家的感觉倏然而至,家在哪里?故乡在哪里?这时候就想到了诗歌的呼唤,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把诗歌喻为“回家的路”了。
“回家的路”让人感觉缥缈得有点遥远,那就理解为“回归宁静”,或许更契合心灵之需。当我们真正走近诗歌,走进诗性的语言时,心灵亦会沐浴神圣而归于澄明。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走近诗性的语言,总有一些遥远的经典,一些朴素得近乎天籁的句子会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如涓涓之泉,静静流淌。
此心安处是吾乡。此心如何安处,才能让心灵回归宁静,找回诗意的故乡?只有文字,只有那些浸润着性情和温暖的文字,才能抵达心灵深处,抚慰日渐枯瘦的情感。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读诗,是一种心情,在平平仄仄的诗行里,总能寻找到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动。灵魂深处,也是诗,唤醒了我们日渐沉睡的心灵,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亮丽。诗歌的语言,是最为纯净的,那些富有质性的句子,能直抵人的心灵。
孩提时,诗歌的魅力点染了我童年的梦,琅琅的清脆声在唐诗宋词里飞扬。或许性情使然,我一直着迷于类似“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等意境的婉约与迷离,喜欢沉浸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与肃穆中去抚触文字的感性,心灵自然也因此积淀了一份由文字编织的细腻与轻灵,大概对文字的亲近就始于此吧。虽然我当时尚年幼,还不足以触摸到诗的意境和内涵,但抑扬顿挫的句子,在此起彼伏的韵律里串起我朦朦胧胧的遐想。童年的记忆里,有清脆悦耳的笑声一路飘洒,有花开花落的梦想四季轮回,而那些如精灵般游动的句子,跟随成长的痕迹平平仄仄,生动着最初的那些情节。
伴随着成长的足迹,诗意的旋律一直流淌在那些有梦的日子里。手捧唐诗宋词,浸润心灵的便是一种古典的情怀。现代生活中,古典的诗意日渐远离,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古典的浪漫,已属奢侈,更何况要拥抱这种经典穿越未来。新媒体发达了,但想象空间却未见拓展,反觉人的诗性思维在日渐逼仄。孩子们开口闭口都是流行旋律或网络语言,追逐着明星之类的流行文化,空洞而媚俗的戏谑成了这个社会的时尚,而含蓄与婉约的诗心在萎缩,如明日黄花般满目凋零。
诗心,一片多么富有意境和想象的湛蓝云天!面对功利与媚俗的泛滥和冲刷,我们是不是充满了无力与虚空的脆弱?而拥有诗心就拥有了一份宁静、一份诗意,还有一份独立。但身处尘世的喧嚣与热闹,如今又还能有多少人会去读诗呢?当然,在这个时代,写诗或许就更为奢侈,诗人——行走在纯粹中的歌哭者,还会有几人能在喧哗声中坚守着最后的缪斯之梦?!
或许成不了诗人,但读诗、品诗却是可以选择的。独处时一书在手,亲近平仄抑扬的旋律,让生活与诗意同行,你就拥有了非常有意境的悠闲。诗意的生活与我们渐行渐远,缘于我们与诗歌的日渐隔膜。多读诗,就会拥有一种“诗心”。以此心观物,流淌的是诗情画意;以此心鉴人,走近的则是纯洁和善良。诗里洞天胜景,只有心历其境,方能领略其无限精彩。
读诗需要一种心境。心静如水,以舒展的情绪抚触文字,方能抵达诗的意境,而一旦心灵被种种纷扰所羁绊,眼中所及,就是静止的符号,怎么也走不进诗的境界。现代社会,难免要面对种种算计,纠缠于利益得失,在各种面具下运筹棋局,很难保持静观一切的心态,于是,阅读愈来愈成为奢侈的行为。
回味曾经乐于读诗的岁月,那种虔诚与率性,让过往的青春葱郁无比。而今琐碎的生活让人很难静静地去读一段文字,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不管怎样,喧嚣之外,我还是希望能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捧着诗集,在跳跃的文字里冥想、回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我依然会钟情于诗歌。诗是语言的精灵,我无法拒绝这种诗性的语言。一些经典,可以穿越时空而不朽。阅读经典,是我不悔的选择,就如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千遍,或许夸张,但读你一遍,心灵便已如雨点洗涤后的天空,纯净而空明。读你千篇也不厌倦,这不是承诺也不是表白,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望走近经典而不悔。
诗意的停留
我在寻找一种诗意。在这样的季节,我躁热的心总想找一个意外的邂逅和惊喜。
现在是夏天了。多年以来,我对这个季节情有独钟。洗尽春的繁华后,走入初夏的心事,在一种暖暖的眺望里,与这个季节有关的故事,显得素朴而又韵味十足。喜欢走在这个季节里,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悄悄茂盛起来的绿色,能让躁动的心富有诗意而洁净。
每次坐车回家,我都喜欢静静地凝眸窗外。抬头,窗外绿色的景致就能一览无遗。绿色,纵是瞬间的一掠而过,也是最诗意的停留。在绿色的点缀里想一些心事,心情也会擦洗得纤尘不染,让一路的感动都萦绕着湿润的味道。
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蜗居太久,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厌倦。当城市的喧嚣和烦扰一路跟随,心灵便时时生出想去投入大自然的冲动,于是怀念起山重水复的乡村里那些绿意盎然的歌声来。在乡村,只要一出门,总有满眼的绿扑面而来。
喜欢乡村的那种自然与本色。喜欢亲近青山秀水,喜欢走在奇山异石、飞泉流瀑之间,让心灵的疲惫与慵懒接受诗意的抚慰。乡村有着不设防的本色世界,在这里,你可以尽情驰骋无边的遐想,可以放牧奔跑的诗意,可以找回炊烟袅袅的乡情。乡村有一种宁静,总会在城市的梦境里摇曳生姿。
城市的重门深户,让人与人一天天地陌生起来,而在都市之外,我却能找到许多久违的纯朴、真诚与热情。特别是在一些大山深处,我几次惊异于好客主人的慷慨与厚道。而人情之外,还有许多别有韵味的亮丽风景让我着迷,那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那古朴的民房民居,那艳丽的民族服饰,那风情万种的民族歌舞,都能让我们领略到民风民情的多姿多彩与丰富厚重。
喜欢在一种原汁原味的食物里品尝简单。城市的物质掺杂了太多的工业味道,无论日常饮食还是生活闲暇,都失却了自然的本色!我便又怀念起长于青山绿水的那些绿色食品,也许是那些食品也染上了山水的灵韵吧,品尝后便再也难以忘怀,舒爽怡神中也明白了,生活的高质量就在简单中……
在都市,高楼大厦是无法生长诗意的。于是许多都市人开始亲近山林河海,节假日逃出都市的围裹,抛下喧嚣投入乡村的纯净。溪流稀释了都市的疲惫,乡村洗涤了奔波的风尘,都市人在与乡村诗意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了精神的重生。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与自然山水心灵相通?无论走出多远,都有一种呼唤在为你的疲惫准备栖息之所。
我不懂这种回归会不会成为一种时尚,于我而言,能于都市的包围中寻得一方净土,挥洒自己飞扬的心情,能在乡村满眼的绿色围裹中,消解郁积的疲惫与烦扰,亦不失为一种诗意的停留……
【作者简介】杨进红,苗族,广西资源人,教育学博士,现为南宁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练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