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东雕塑三十年之路
2024-12-22胡春涛
红豆 2024年12期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石向东作为广西雕塑家的代表,异军突起。其三十年的雕塑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展现出三种不同的创作趋向和艺术探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三十出头的石向东戴着硕大的眼镜,一副身形消瘦的青涩模样,彼时的他刚荣获第二届全国体育美术展最高奖、第三届全国体育美术展最高奖等。这一时期的主题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冲破与革新,石向东从赞颂机器文明的角度出发,昭示机器文明所具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与激情,《最后的防线》《行进》《走向奥林匹克》《动力》等作品展现了锐意进取的时代特质与焕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反思,如作品《面具》《掩饰》,同样运用的是钢铁与人体(或头像)异体同构的方法,塑造的是人的外表,却拥有机器的内核。这种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的焦灼与惶恐,是对“人的异化”主题的独特感悟与巧妙诠释。
二〇〇〇年,石向东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参加法国巴黎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托尼·布朗主持的当代艺术研究课题“媒体与媒介”雕塑创作训练班,同时受教于曹春生、董祖怡、隋建国等教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罐制品》《它们是鱼》《穿越》《复兴》《长风铸春秋》等。在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明间寻求平衡,力求阐释东西文明的二重奏。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石向东的代表作主要有《乐——千呼万呼》《水袖》《水·月》《大美·山河》等,展现了石向东对于传统回望的创作姿态及不同以往的创作思路。
石向东以三十余年的雕塑实践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探索历程,他个人的创作历程符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
【作者简介】胡春涛,江西吉安人,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中国与东南亚美术。
责任编辑""练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