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程翰墨一程诗

2024-12-22赵晓菊

红豆 2024年12期
关键词:楹联老汉对联

要搬去市里住了,收拾旧居时发现,好像什么都要搬走,又好像什么都不用搬。看起来什么都需要,又什么都不需要。打开被压了二十几年的箱底,翻了翻,把那幅纸张虽陈旧但墨迹清晰的字打开,默默看几分钟后,重新卷起放进了随行的背包。随手放进背包的,还有经常翻动的诗集及未完成的诗稿。那一刻我明白了自己当下不想放手的事,记住了最不想忘记的两个人。

四外公

四外公曾是县教育局的干部,他退休回到那个叫江那的小屯之后,我才认识他。小屯的孩子都叫他四爷爷。由于我暂时居住的江那屯是我妈的娘家,所以我称他为四外公。四外公是一个十足的文化人,灰白的头发天天梳成大背头,一丝不乱,嘴里镶着半排银牙,每当他迎着阳光温和儒雅地微微一笑时,嘴里就闪耀出星星点点的亮光。四外公每天都在屯巷里闲逛一阵,走路轻手轻脚,似乎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踩死地上的蚂蚁。有时候我看着他,竟然会产生错觉,他那样子就像是从连环画里走出的古代秀才。但我印象中的秀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四外公可不一样。小屯里谁家出门干活忘记关门,鸡鸭鹅跑到家里胡闹,他会走进去把这些小动物赶出来,帮这户人家把门关上;谁家菜园的竹篱笆被猫狗钻出大洞,他会找来小竹枝,把窟窿补上不让鸡鸭进出刨烂菜地……四外公的热心全屯人有目共睹,他会在每个寒暑假的每天上午,一条巷子一条巷子地轻缓走过,通知全屯在校读书的孩子到他家去写作业,并耐心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写作业期间,不要安排做其他农活了,孩子的学习永远比干活重要。之所以选择上午,是因为他认为,一天之计在于晨,学习应该趁早。我虽是外乡孩子,但也被叫去了。四外公家所有带靠背的椅子就充当我们的书桌,“椅子”就由稻草编的圆凳充当,这样配套的书桌椅有十一二套。手脚长一点的上了初中的哥哥姐姐,就只能弓着背曲着腿缩着脖子手臂,勉强把双手搭在椅子上。人到齐后,我们就在“书桌”上写四外公安排的作业内容——练习写字,有时练钢笔字有时练毛笔字。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是一群无拘无束的野孩子,写字的姿势千差万别,刚落笔就不约而同浑身酸痒。抓耳挠头是我们解痒的最直接方式,摇头晃脑是我们无聊时的肢体寄托,互搞恶作剧当然是随时发生的解闷方式了。最可怜的是屁股底下的稻草凳,辫子形状的边缘,被我们拉扯得一片凌乱,跟我们那堆被抓得乱七八糟的头发一个模样。其实,我们只不过是拗不过四外公的热心邀请,虚情假意而来,想方设法磨四外公拿出糖果饼干水果解馋。吃干抹净之后,这个说要去帮家里引水入稻田,那个说要回家喂猪,一个又说要送饭给地里干活的人,更多更简单粗暴的理由就是尿急去茅房……十分钟之内,大家纷纷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人——我是万万不能走的,因为我那个当村小学教师的妈妈早就跟四外公沟通好了,我在四外公家里练字期间,没有出门的理由。其实,若是我想走,斯文柔弱的四外公根本拦不住我。我怕的是我溜了之后,四外公不管我妈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妈,然后告诉我妈我从他家跑掉的事实。紧接着我妈会像狗一样嗅着味道,准确地把我从某个角落揪出来,一路扯着我的耳朵一路大骂着把我送回四外公家里。每天练字的时段里,那群假惺惺跟我一起练字的小伙伴溜走的时候,是我坐的那个稻草凳开始长刺的时候。四外公对我的坐立不安视而不见,一笔一画地教我练习写毛笔字。一个繁体的“风”字教我写了三天,每天练习不下一百遍。他告诉我,把“风”字写好了,其他字就容易写了。他要求我把“风”字写得劲瘦,横折的顿要有力度,注意斜钩的运笔和出锋。练得我有段时间看见那个字手就不由自主地发抖。自从伙伴们出了四外公的家门,我只要动一下,在旁边看书的四外公就会把头转向我,让眼镜从眼窝滑到鼻尖,他的目光从镜框的上方射出,很柔但是也很韧地盯着我,盯得我内心发虚,不情不愿地重复着那些笔画。由于我的敷衍,一个“风”字永远都写不出四外公笔尖下的灵魂。我用极度丑陋的“风”字告诉四外公,我不是练字的料,只求他赶快放弃我。然而我书写水平的停滞不前,让四外公妙招不断。他用清水字帖给我照着笔画描,我却一心盼水快干,掩盖我带情绪的凌乱笔画。看见依然没有效果,他就咬咬牙,用透视效果好一点的薄宣纸蒙在字帖上,让我描摹。描过后,字帖和宣纸就被扔进装废纸的大箩筐,因为墨水透过宣纸,把字帖污染得面目全非。一沓厚厚的字帖用完了,四外公终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此后两天就没再找我“麻烦”。我如释重负,心想,这下爽了。两天之后,四外公在通往河边的路上,把一路撒欢着正要去游泳的我拦住。他迎着夏天猛烈的太阳光朝我微微一笑,银牙的反光正好闪入我的眼,让我无力正眼看他。四外公用轻柔斯文的声音说:“过来一下。”不知是银牙反射的那道光的魔力,还是蹭吃糖果心理的驱使,或者是以前吃多四外公糖果的嘴软后遗症残留,在同行的小伙伴渐渐后退撒腿跑开之时,我跟着四外公去了他家。他走到刚搬到中堂的书桌旁,打开一个开关。我惊奇地发现,他的宝贝书桌桌面被割开凳面大小的木板,割开的部分嵌上玻璃,玻璃下装着一个电灯泡,发着耀眼的光。我还没明白四外公的用意,四外公抓住我的肩膀,手掌轻轻往下用力,让我稳稳坐在书桌旁。他拿出一页干净的字帖,放在玻璃上,再拿出一张素描纸,铺在字帖上,字帖上的字被玻璃下面的强光照射,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四外公拿出毛笔让我描摹,墨水不但没有渗透,而且素描纸对笔画的“塑形”效果很好。我显然被四外公的神操作镇住了,屏息敛气用这样的方式反复描摹“风华正茂”这四个字。熟能生巧,终于有一天我可以自主书写人生第一幅让四外公认为放得出去见人的书法作品。“风华正茂”这幅书法作品很快挂在村级春节书法比赛的现场,并获得少儿组二等奖。我看见四外公冲着我笑的样子充满了欣慰。

村级书法比赛其实是四外公倡导的,他的日常可不仅仅是教我们这群野孩子练字,他的心思在于通过他和全村十七个屯书法爱好者的努力,共同打造一个全镇闻名的文化小村。他经常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鼓励我们坚持不懈地练字。他说,一时半会儿的努力不可能练出像样的字,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练习,才会得出成果。为了证明他话语的正确性,他会举出许多人练书法时字形从糟糕到优秀的例子。他的谆谆教诲,在我们的内心埋下了勤习苦练的种子。村级春节书法比赛获奖之后,我突然萌生和四外公一起帮屯里的乡亲写对联的念头。我竟然自我感觉良好地像挥着扫把扫地一般,拿起四外公的宝贝大狼毫毛笔,一口气抄了一副用来贴在大门口的对联。这字迹歪歪扭扭奇丑无比的对联,全屯的乡亲谁都不愿意领去贴在门上,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五保户爷爷都嫌弃,都能看出这对联有捣乱的成分,这让我生气又懊丧。四外公却把这副人人嫌弃的对联像收藏宝贝一般收藏起来,说这是他小徒弟人生写的第一副对联,留着给他做纪念,如果有一天他徒弟有出息了,他好拿出来炫耀。他那番话成了我练字的真正动力。可是后来,我却没有机会再请四外公教我写出让他肯定的第二幅书法作品。四外公走了,走得挺突然的,我的书写水平又回到了原点。然而,四外公在我内心播下的种子,却以另外的方式生根发芽成长。在跟四外公练习写字的日子里,只要他没盯着我,他书桌上的书就经常被我翻出来看,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我都尝试着去阅读,尝试着去理解,透过那一本本书的字里行间窥探着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并产生了要走出山沟沟看世界的愿望。真的,我看书的热情其实大大地高过练字的热情。四外公并不知道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是从他那里开始的。他也许会猜到,是他“宝剑锋从磨砺出”的鼓励,让我克服困难、战胜懒惰,一路挣扎着从山沟沟里走出。他可能也想不到,我从山沟沟走出来之后,从事着与文化有关的工作,并得以随心所欲地阅读屯里的小伙伴不曾接触过的文学作品。

老汉

在我老家逢年过节的走亲访友中,我有幸认识老汉,他是我二婶的表哥。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没退休,在县里最大的四个机构之一当着副职领导。他平淡无奇的面容里藏着俊秀,不带定型啫喱水的头发自然梳成三七分,虽从外表看没有领导的派头,但举手投足间透着领导的威严、长辈的慈祥、智者的谦虚和学者的风范。他认识我的时候,我是县报里水平非常糟糕的一个小编辑,我时常收到他的投稿,他深厚的写作功底让我肃然起敬。他的稿子我都是收到即发、原文照发,一个标点都不敢动。在仰望他大名,拜读他投给我们报社的稿子、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大作及他出的书之后,我和他渐渐在网络社交平台有了交流。面对造诣比我高出一个天空的文学老师,我露出明显的怯意,但他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化解我的戒备和担忧,我们很快混熟了。其实,他的文学功底并不体现在那些长篇大论中,而是体现在他谈吐中针对每一种场景、每一种现象都能脱口而出的对联或者诗句。这些对联和诗句有些是他自创的,有些是引用名人的,高度概括,强烈应景,得体大方,不带一般文人雅士的酸臭迂腐。就迎客而言,如果来他家做客的是文化人,他能随口说出很多迎客的诗句,从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到《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等,张嘴就来。在我从县报提拔成一个单位的芝麻领导那一年,他为了祝贺我,送了我一幅他的书法作品,里面写着一首题为《瀑布》的古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意思浅显易懂,带着满满的鼓励和期待。他显然期望我能成为瀑布,鞭策我不辞劳苦地坚持努力,最后融入时代有所作为。很多时候,他跟大家聊天,会时不时蹦出一副他有感而发的对联。有一年去邻县游玩,在广场上看见一位开心吹笛子的老人,上前聊天时知道对方姓何,老汉脱口说了一句上联:“因何而得乐。”联含双关:可以理解成问老人因为什么快乐,也可以理解成我们被老人感染了快乐。大家惊奇、羡慕,包括那位吹笛的陌生老人,纷纷思考,跃跃欲试应对他出的上联。对得好不好,他都是先鼓励,后分析,最后修改指正,没有居高临下、倚老卖老的架子,没有恃才傲物的清高,只给人春风拂面、醍醐灌顶的感觉。平仄的交替、节奏点的划分、炼字用韵、构思立意等知识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透着趣味和善意。在微信还不盛行的时候,他建了一个对联创作交流QQ群,里面是他全国各地的文友。那个群,刚开始都是专业而深刻的对联知识的探讨,但后来那些跟老汉水平相当的文友就没在群里说话,因为老汉永远照顾着我们这些初学者。他每天必在群里针对初学者出一上联,让大家去对下联。大咖文友们觉得幼稚就没再出声,而我们开始入群时也在努力去想去应对他的上联。往往几个字的下联,他会花上上百字甚至几百字进行分析,提思路、想办法,并以建议的方式,写出例句供我们仿照。有一段时间群里竟然只有老汉出上联,无人应下联,但是他会在群里乐呵呵地启发着大家,直到有人应对。只要肯迈出脚步,他都会用浑身解数努力地推、拉、拽着我们在对联的道路上行走。那种热情,那种耐心,比追求升学率的科任老师的心情还要迫切。大家都知道,摆弄文字,不能仅凭好奇或者兴趣爱好,是需要语言文字的功底和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的学习态度的。日子久了,随着难度的加大,练习对联的群友渐渐失去耐心和好奇心,开始一个个地潜水,长时间不冒泡。老汉于是趁着退休清闲,组织各种采风活动。优美的风光、飘香的美食让群友兴奋,他们纷纷报名加入采风的行列。然而,这样的采风活动老汉的付出远远大于收获,采风活动经费老汉自掏腰包不说,收到的练习还少之又少,有的人敷衍应付,有的人不了了之。可是,只要有人愿意交出练习,老汉就觉得值当,不厌其烦地激发着我们的写联热情。这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四外公,我们享用完他家的糖果饼干,然后一哄而散,没有让他看见他期待的效果。同样的,就算是大家都放弃了写对联,我是不能放弃的,因为老汉这样的文学老师,他竟然称我为赵老师,这一声赵老师逼得我这辈子不能自已地跟着他学习。老汉不抛弃、不放弃循循善诱我们写对联的精神坚持了一年,渐渐唤醒了一些群友的潜能。当大家开始能写出像样一点的句子时,老汉又花大量的时间帮群友们琢磨修改,鼓励大家参加省级的迎春楹联大赛。这么一参赛,大家有了巨大的收获。经过老汉的指导,参赛的十几名伙伴几乎蝉联了金、银、铜奖项,其中获金奖的名单里有我的名字,让我压力陡然增大,同时也慢慢领悟功夫不负苦心人的含义。对联创作交流QQ群因楹联比赛获奖事件变得活跃,潜水的冒泡了,经常浮在水面的更是积极发言,积极出作品。连续几年的楹联比赛都收获好多奖项,老汉感觉时机渐渐成熟,开始在人数日益庞大的QQ群里教大家写格律诗。

老汉在指导大家写格律诗词的时候,我猜他是有“预谋”的,否则他怎么会在以他为会长的县诗词楹联学会成立的第五个年头,向县里最高领导献上把天等这个小县打造成全国闻名的诗词之乡的建议?领导深刻了解到他的实力,采纳了这个建议。老汉身上那股想做事,绞尽脑汁、耗费体力想做成事的劲头,让我想到了苏轼说的那句话:“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老汉简直是苏轼的那句话的践行者。申请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重任便压在老汉的肩头,这是他寝食难安的开始。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看起来疯狂的举动,有的认为他是退休闲着吃饱了没事找事干,有的认为他自不量力,有的认为他在博人眼球,更有人认为他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尴尬无奈的那段日子里,创建“诗乡”团队的人看着他尴尬无奈之后还能义无反顾地投入工作,都默默替他感到不值。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不是那种临阵逃脱或者知难而退的人。老汉经常自己掏腰包垫补经费迟迟不到位的空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上门,讲事实摆道理鼓干劲……为了创建“诗乡”,老汉“逼迫”的金刚手段又来了,他给包括我在内的十几个人分任务,谁负责出诗歌专集,谁组织出诗联合集。全县诗集的出版数量是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其中一个硬性指标。老汉规定,出诗词专集的必须拿出一千首作品,出诗词合集的根据实际情况定位成“十叟”“十俊”“十媛”,每本合集必须联合至少十个人总共拿出五百首以上作品。在老汉的感召之下,大家纷纷去筹备。在有出合集任务的十个老头、十个男青年、十个女人中,最不好组织的是我这边。我要面对十个性格、能力各异的女人,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脾气,我的烦躁厌倦情绪与日俱增。我无数次表示想要放弃,老汉却有无数种办法鼓励我坚持下去。历时近一年,在以老汉为首的团队修改和奔走之下,七本诗词专集、三本诗词合集悉数出版。而在这一年里,老汉和他老伴进出医院的次数达到历年之最。我们后来才知道,他在电话、QQ、微信里含笑鼓励我们坚持的时候,有很多次都是他在医院忍痛咬牙的时候。那些署着我们名字的书里,不但包含着我们的汗水,也包含着老汉的心血。“中华诗词之乡”的牌匾终于从北京送到天等这个小县,将这个小县的名声打响。按照以往的经验,每次获得荣誉之后大家都将偃旗息鼓。然而,在老汉的推波助澜之下,老汉志同道合的文友及老汉培养出来的诗词楹联学徒,却依然像打了鸡血一般,每天线上线下一如既往地做练习出作品,作品要求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他在县里各乡镇各单位各社会团体创建的诗词QQ群里依然充当着义务辅导员的角色,他的文友和高徒也学着他的样子,手把手教初学者入门,鼓励入门者再接再厉。老汉对我练习的点评由入门时的宽容慈祥变得措辞严肃,甚至严厉,领导者的威严在我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用不对的每一种立意、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文字他都毫不客气地指出,不再帮我找思路、找办法、找词句。灵感枯竭、词汇量不够,我只能发疯一般地从书上寻找和积累,有时为一个字,想了一个周末,兴冲冲把认为恰当的字放进那首诗里,却迎来一顿棒杀。老汉把用得不对的理由,通过入木三分的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让我飙汗,让我像被开水烫过急切找药涂一般迫切改正我的练习。为了把练习练出他提出的深度,我无数次陷入迷茫的沼泽,每当感觉淤泥快漫过头顶时,他适时扔出一根救命的稻草,让我自己从沼泽地里爬滚出来。千辛万苦爬出来之后他却没当一回事,继续丢出题目让我去练习。如今面对新的沼泽,我早已习惯了,不会退缩,更不会原地等死。以前我的诗词楹联练习放到全国的诗词楹联交流群,不是被高手批判,就是被不屑一顾,现在我的练习放到高手如云的群,竟然收获点赞。我甚至开始学会点评别人的作品,也渐渐获得掌声和别人的认同。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诗词楹联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点一滴进步,都是老汉搀扶的。

站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脑子里飘过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的古训,闭着眼睛想想行走人生的这四十几年,我一路得到翰墨的浸润,一路得到诗香的熏陶,正因如此,旅途的风景才显得如此多姿多彩。未来,这抹翰墨、这缕诗香会不会继续带着我在文学的道路上渐入佳境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迈开脚步……

【作者简介】赵晓菊,广西天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与人合著诗歌集《椒乡十媛》,散文作品散见于《广西日报》《崇左文艺》等。

责任编辑""练彩利

猜你喜欢

楹联老汉对联
刘老汉笑了
刘老汉的烦恼(连载)
孔府的年节楹联
吴老汉之死
对联知识小问答
我与楹联缘不浅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