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的阳光
2024-12-22张博瑞
金秋伊始,终于寻得一隅闲暇,心中早已背起行囊,笔尖触碰纸面,旅程由此展开——目的地西班牙,那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热烈国度,阳光与激情的交会之地。
下午刚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就对这里的特殊时间感到不可思议。这里的饭店晚上八点才徐徐营业,人们晚上九点才吃晚饭。马德里与北京虽在同一纬度,居民却仿佛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八月的北京清晨五点半天已亮,而在马德里七点半天空才开始苏醒。这里的日常节奏缓慢悠长,餐馆要到下午两点才陆续开门。如果感到饥肠辘辘,也只能耐心等待。在下午两点至五点有三小时午休时间,直到晚上八点,餐馆才迎来晚餐时刻。一天的节奏如同一支悠长的乐曲,晚上九点的晚餐更像是黄昏的序章,到九点半天才彻底暗下。已到半夜的马德里逐渐走进喧嚣,年轻人总是在半夜一点至两点之间“早睡”。西班牙的日子就在这缓慢而又充满生气的节奏中,徐徐流淌。这让西班牙也成了欧洲最“不守时”的国家。原来,在一九四〇年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政府为了将自己国家的时间与德国柏林对齐,把正常的时区推迟了两个小时。到了二〇一六年,西班牙政府曾多次提案尝试修正格林尼治标准时区,但提案总是不了了之。这个号称享有最长日光照耀时间的“日不落”之国,也是全欧洲夜生活最丰富的国家,晚上九点人们从大街小巷鱼贯而出,饭店、酒吧、剧场,热闹非凡。
在这“日不落”之国要想分辨当地人和中国人,只须看他们出门是否喜欢打遮阳伞。在这儿的审美跟我国国内受欢迎的“一白遮百丑”是完全相反的,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清一色的小麦肤色。不是黑,而是一种抹完防晒油,经过“反复加工”的小麦色。这里的年轻人,崇尚塑形和“美黑”,甚至这股风刮完了南欧又刮到美洲,我常以为西班牙、意大利裔是天生的“棕色人种”,实际上人类色谱上没有这个色的人种。据说欧洲人爱美的方式之一,是去“美黑馆”的“蛋舱”里躺上一下午,用安全调频紫外线进行“上色”,价格还不便宜呢。如果时间充裕,当地人或是欧美游客更喜欢找个海滩一躺,男女老少在“天体浴场”上脱个精光返璞归真。也有人图方便往自家阳台铺的瑜伽垫上一躺。有趣的是,如果中途睡着了,或者忘了放本书或哪儿放了个遮挡物,晒了一天,周围一圈是黑的,唯独那一块是棱角分明的白,成了名副其实的“烙印”。我也买了一瓶当地人推荐的防晒油,试着晒日光浴。结果晒了一整天,袖子内外的肤色竟变化不大,想要晒成小麦色还真不容易。健康的小麦肤色,看来确实得靠长期的户外运动才能获得。西班牙人热爱运动,喜欢展示身材,对各种“健康美”有着狂热的追求,但每年也有不少人因此晒伤,甚至晒出色斑和皮肤癌。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了。
品味美食,也是了解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在一个晴朗的傍晚,我坐在马德里一间充满后现代艺术气息的餐厅,点了一份经典牛排。当那盘略带血色的半熟牛肉被端上餐桌时,我心里不免有些犹豫,与周围大快朵颐的西班牙食客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小心翼翼地切下一块牛肉,肉汁四溢,散发出一种天然的香气。尽管心中仍有一丝犹豫,但当我将那块肉送入口中时,舌尖立刻捕捉到与全熟肉截然不同的柔嫩绵滑的口感。这种奇妙的味觉远超我的期待。随着了解的加深,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餐桌上的美食探索,更是一段通往历史的旅程。西班牙的生火腿传统可以追溯至中世纪,但在一九六四年出台的第一部鲜肉卫生法规,才是真正意义上欧盟食品安全框架的基石。随着二〇〇〇年《食品安全白皮书》的发布,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欧盟法律体系的核心之一,还逐步构建出一个涵盖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受到严格监控。面对眼前的美食,我不禁陷入思索。看似简单的每一口饭菜的背后,却连接着整个欧洲复杂而严谨的食品安全体系。从动物饲养到食品包装的每个细节都经过严格的规范与审查。二〇〇二年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成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网络的监控力度。“追溯系统”的存在确保了食品生产整个过程的透明度,一旦出现问题,就能迅速溯源,积极采取措施,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等,大大加强了食品安全性。同时,违反食品安全的企业或个人将付出极沉重的代价,如高昂的罚金、罚没所有物资并销毁、监禁及承担刑事责任,参与者将彻底被限制或被排斥在该行业外等。
人们常常说吃美食吃的是食材,但在巴塞罗那,那些追求卓越的厨师还在绞尽脑汁,发起对传统烹饪方式的挑战。这里几乎每一家标志性的餐厅都有颠覆传统食材创意的存在。厨师常用液氮、球化、真空烹饪等技术手段将食材化成奇妙的形态和味道。有一次,我在巴塞罗那尝试了一款餐厅的招牌菜,前菜竟然是一口液氮冷冻的“水果塔塔”——像巧克力脆皮般的果肉。入口瞬间,冰凉的感觉在口腔里释放,随之而来的是出人意料的浓郁果香。如同被施了某种魔法,我被定格在此刻。到了主菜西班牙炖牛肉,一块炖牛肉搭配了土豆泥做成的晶球“Gnocchi”(土豆球),一口咬下,薄膜爆开,软绵的土豆泥与牛肉的鲜美完美融合,仿佛所有感官又被这一瞬间牢牢抓住。这场科学与美食的邂逅真奇妙。
巴塞罗那虽不是分子料理的发源地,却无疑是它的摇篮之一。西班牙的烹饪大师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解构、再创造,像是在解答一道复杂的艺术题。正是这股劲,让西班牙的厨房在欧洲美食界不断推陈出新、脱颖而出。
说起艺术,一定不要错过普拉多博物馆。走进这里仿佛进入了时间的隧道,逐个与八千六百多幅大师真迹一一打个照面。从古典写实的辉煌,到文艺复兴的激情,再到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现代主义的种子在这些画作中悄然萌发,逐渐挣脱了古典艺术的束缚。在这不断革新与蜕变的艺术世界里,犹如凤凰涅槃一般,铺展开丰富多彩的当代艺术景观。普拉多博物馆的空气中弥漫着厚重的艺术气息,这里的每一幅画仿佛都在低语诉说着自己跨世纪的故事。
随着我的脚步逐渐深入馆内,周围的人群愈加稠密。游客面带敬意,专注地凝视着这些未加玻璃保护的杰作。这些作品就这样毫无防备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犹如深闺女子,既显得柔美,又坦率无比。站在一幅幅世界名作面前,我仿佛也在和艺术家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来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前,那种震撼更是难以言表。不同于任何书籍或影像中的感受,这幅长达七点七六米、宽三点四九米的画作几乎填满了整面墙壁,站在它面前,我感到自己仿佛被画中的情感洪流所包围。《格尔尼卡》不仅仅是战争的写照,更是毕加索对战争无情揭露的呐喊。画中那些被几何化的形象,传递出一种撕裂般的情绪,仿佛那种压抑的愤怒和痛苦随时会冲破画框,直击每一位观众的内心。离开《格尔尼卡》,我又来到另一位我尤为喜爱的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展厅。达利那标志性的细长胡子总让我想起中国俗语“吹胡子瞪眼”,他那夸张的形象和个性,仿佛就是为这种表达而生。达利的艺术生涯如同他奇特的胡子一般,充满了奇幻与趣味。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导演、演员、社会活动家和设计师,他的生活和作品无不充满了多重的意识与象征。作为超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达利的画作充满了梦境般的场景,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物体在他笔下变得浑然一体。站在他那超现实主义的杰作面前,我仿佛置身于他潜意识的深处,看到了一幅幅从梦境中借来的画面,像液体一样流淌;巨大的抽象形状在远方若隐若现,仿佛人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它们又像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生物,又或是记忆与梦境相互交织,让人无法完全解读。这些画作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多变,用隐喻、幻觉甚至死亡的象征,嘲笑人类的虚伪与伪装。达利像是一位无所畏惧的剖析者,他通过非理性和直觉将我们引入了一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漫步在普拉多博物馆,一个连着一个展厅好像没有尽头,时间悄然流逝。从古典主义的伟岸,到启蒙运动的觉醒,再到现代主义、表现主义的叛逆,最终到达达主义和后现代艺术的张扬,当代艺术正在深入探讨思想的变迁与升华。我走出博物馆时,街灯已将夜色中的马德里街道映照得肃穆而宁静。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宛若星光。我不禁感慨,艺术像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它给予我们的不是粉饰殿堂的力量,而是人类在每一个不同阶段以某种方式认识到的世界的某种本质。如今,来到二十一世纪,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视觉的束缚,正如杜尚用《小便池》所倡导的那样,人人都应该是艺术家,艺术的意义在于思想的表达,而不再是拘泥于世俗美的追求。
旅行是对生活的一种启发。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西班牙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先锋,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时光流转,来到这阳光普照的伊比利亚半岛,很容易被这里鲜活而热烈的城市性格感染。手中的桑格利亚酒,融合了伊比利亚、拉丁、日耳曼和摩尔等多元文化的精髓,甘甜中带着一丝辛辣,既浪漫又多元,斗牛士们在斗兽场中与命运抗争,变换攻击的步伐随时激起观众的欢呼。当夜幕降临时,弗拉门戈的踢踏声穿透空气,舞者舞步激烈、节奏紧凑,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韵律,汗水在发丝间挥洒,幻化成空中的雾气,又将人们带入另一场狂欢。行走在巴塞罗那的街头,高迪的奇幻建筑,如巴特罗之家,仿佛将海底的色彩和形态变为可以居住的艺术,圣家堂宛如一本巨大的石雕“建筑圣经”,令人肃然起敬。普拉多博物馆闪耀着欧洲艺术的巅峰成就,米盖尔市场则是美食家的天堂,诱惑着每一个挑剔的味蕾。
不知不觉就要回程了,路上太多无法预料的收获,也正是回想时的乐趣。每一段旅程,都是一次自我的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所见的风景,也许会成为自我认识与成长的契机。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原本以为生活该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如何赋予生活新的可能。
【作者简介】张博瑞,广西北海人,二级编剧。作品散见于《北京纪实》《美文》《视听》《北海日报》等报刊。
责任编辑""练彩利
特邀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