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2024-12-21吴嘉继
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渠道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文章旨在探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创新路径,分析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时效性、精准性与针对性。
文章研究发现,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使思政教育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教学方式趋向互动化与个性化,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时效性显著增强。然而,随着信息内容的多元化、信息过载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滞后,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价值观混乱、学生注意力分散和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出构建智能化评价体系,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多元呈现、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优化教学过程等创新路径。文章研究认为,智能化评价体系能精准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个性化反馈效果,加强教学互动,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文章同时指出,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教育模式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扩大覆盖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文章提出基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创新,旨在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适应性和深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互动性;智能化评价体系;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198-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长春建筑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JSK202407
一、引言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兴起,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互动形式的丰富性,使思政教育在内容传递、教学方式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然而,信息过载、价值观混乱和教育形式滞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深度。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思政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和形式的多样化使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除传统的教材和课堂讲授外,网络视频、音频、动画以及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形式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常见载体。这些新兴形式不仅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范围,也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可以结合时代热点、社会现象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更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教学材料[1]。例如,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教师能够快速传达重要的思政理念和政策,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信息的多样性为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精准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互动化与个性化
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互动方式。通过在线讨论、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互动等手段,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相比,学生在全媒体平台上能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表个人观点、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通过社交平台,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互动。这种互动化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提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2]。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时效性
借助网络平台,思政教育能够及时将最新的社会热点、时事新闻、国家政策等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相关信息,并进行思考与讨论。这不仅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还能增强其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现象与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此同时,信息的即时更新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内容,使思政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适应性[3]。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导致思政教育价值观混乱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信息量的快速增长,使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来源的观点和内容。信息的多元化虽然能够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但也可能带来思政教育方向的迷失[4]。学生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视频网站等平台获得不同的观点信息,这些平台的内容往往缺乏严格的审核,导致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和交织。尤其是一些不良信息和极端思想容易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这些信息可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突,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明确且统一的价值认同[5]。在缺乏有效引导和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上错误思想的影响,难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难以取得理想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削弱教育效果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内容种类繁多,学生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日益严重。海量的信息不仅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分散,也导致他们在筛选信息时易产生疲劳感和选择困难。思政教育需要借助网络平台传递重要的思想政治理念,但在信息碎片化和多样化的背景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其他娱乐性、消遣性内容占据,思政教育的信息难以有效占据学生的认知空间[6]。与传统课堂的集体学习模式不同,学生在接触信息时呈现出更加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使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受到挑战。大量的无关信息和娱乐性内容容易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导致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难以得到学生深度关注和持续学习[7]。面对复杂的信息环境,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筛选能力,容易对信息来源产生误判。
(三)传统教学载体的滞后性与适应性不足
虽然新媒体新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但在许多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载体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纸质教材和固定的课程设置未能及时与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接轨[8]。传统思政教育方式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及时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等信息纳入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差,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足,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9]。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成为他们主要的信息来源,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无法与这些新型媒体工具相匹配。教师也常常依赖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方法,缺乏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导致思政教育在内容呈现和形式创新上面临较大瓶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深度。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一)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多元呈现
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思政教育内容,打破传统课堂的单一形式。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多媒体素材结合,通过纪录片、微电影、动画等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主题,选择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实时新闻、政策解读等视频材料,将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事热点及时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学习兴趣。借助网络平台,教师还可以制作线上课程和互动学习模块,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推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作为课堂之外的扩展,教师通过线上讨论、课后互动、实时问答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技术,如在线问卷调查、实时投票、课堂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思考和讨论[10]。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群等渠道,随时发布自己的见解,参与集体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互动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思政内容。教师运用线上平台还可以促进跨地域、跨时间的学习交流,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也能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拓宽思维视野。
(三)构建智能化评价体系提升教育精准性
高校可以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一套智能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政学习进度、互动参与情况等都可以被实时记录与分析。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教师可以获取学生详细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辅导计划,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关注和满足。同时,智能化评价体系能提供多维度的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展、课堂互动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实现精准教学。智能化评价体系不仅能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或偏差,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
五、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思政教育的互动性
(一)构建多元化的互动平台
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互动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升课堂的互动性。高校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在线讨论区、即时通信工具等平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学习环境。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学生持续互动,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分享观点或参与讨论。通过这些平台,学生能够在课外拓展学习内容,教师也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推动学习持续深入[11]。教师还可以创建在线讨论板块或论坛,设置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施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教学模式
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来实现。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发布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学习任务,如视频课程、阅读材料、课后测验等,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平台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视频会议、即时问答等方式与学生实时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或参与小组讨论。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学习和互动,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12]。
(三)利用数据分析优化互动效果
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互动平台,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过程和互动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学习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参与情况和互动频次,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基于数据,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深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互动形式。数据分析还可帮助发现课堂互动的共性问题,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13]。通过反馈机制,学生能够参与课程评价与自我评估,形成批判性思维,拓展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数据驱动的互动模式能够提高课堂互动的精度,使思政教育更具个性化、科学性与针对性[14]。
六、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紧跟社会热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及时将社会重大事件、国家政策和文化现象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新媒体平台,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社会动态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快速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内容。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静态的教材内容,而是动态调整和补充,确保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对接,提升其时效性和实际意义。
(二)精准分析学生需求,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
不同学生的背景、兴趣、学习需求和价值取向各异,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思政教育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在线调查等方式,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状况,从而定制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15]。针对部分对社会热点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而对于那些对伦理道德、家庭文化等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增加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三)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实时互动与反馈
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即时互动的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利用大数据和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进展、参与情况及困惑,及时作出教学调整。通过在线测验、作业提交和课堂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强化教学重点,或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课程节奏和难度。
七、构建智能化评价体系
(一)精准评估学生的思想动态
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进度和课堂反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理解深度。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估方式能够避免传统评估体系的片面性和滞后性,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思想困惑或偏差,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通过精准评估,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个性化教育反馈效果
智能化评价体系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系统可以识别出每个学生的优劣势,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这种反馈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关于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反馈建议。个性化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识别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激发其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深度的提升[16]。智能化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评价工作从传统的终结性评估转变为过程性评估,从而使教育更加灵活、及时和精准。
(三)增强教学互动和学习效果
智能化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数据分析,能够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和实效性。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在课堂和在线平台的表现,对其思想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动态评估。通过系统反馈,教师能够在课外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个人能力。智能化评价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为教师提供教学调整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这种智能化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使教学不再依赖传统的考试或作业成绩,而是以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为核心,全面增强思政教育效果。
八、结语
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新媒体平台如社交网络和视频直播等,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师生高效互动和个性化教学。数字化评价工具精准追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提升了思政教育质量。新媒体新技术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创新动力,推动教育方式现代化,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促进其精准化和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晓波.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索: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111.
[2]郭卫.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46(S2):287-289.
[3]张争,程成,李俊瑶.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J].船舶职业教育,2024,12(5):61-64.
[4]王良永.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研究[N].河北经济日报,2024-09-14(5).
[5]刘斐斐.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J].世纪桥,2024(15):68-70.
[6]周晶.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1):99-100,03.
[7]刘思彤,李艳.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创新的路径[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5):34-37.
[8]钟珊珊.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时代报告,2023(12):110-112.
[9]闫政芹.全媒体视域下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47-49.
[10]黄钟瑶.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漫画的思政育人内涵及实施路径探讨[J].品位·经典,2023(22):129-132.
[11]张婧.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8):142.
[12]薛丹丹.基于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策略[J].中国报业,2023(14):148-149.
[13]梁琳.智媒时代媒介生态环境变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对策[J].传媒,2023(12):88-90.
[14]马松,孙秀玲.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现实瓶颈及实践路径[J].传媒,2023(11):83-86.
[15]韩磊.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探索》[J].传媒,2022(13):100.
[16]梁秀秀.全媒体样态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91-95.
作者简介吴嘉继,讲师,长春建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