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间性视域下中文学习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研究

2024-12-21曹安童曹梓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短视频

摘要:近年来,中文学习短视频在YouTube等海外短视频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与喜爱。然而,此类以学习为主题的短视频在推动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尚未充分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以文化间性为理论切入点,以YouTube平台中文学习短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话语分析和深入剖析典型案例的方法,以国际传播话语三维分析框架为理论支撑,探讨中文学习短视频海外传播特色与成效,揭示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本要素、话语来源以及影响因素。

文章注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并聚焦中文国际传播影响力,以及其对当前海外短视频领域的建构,旨在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落脚点,深入了解外国中文爱好者对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偏好。研究发现,中文学习在海外传播中具有导向性、功能性,短视频需聚焦两种文化之间的“文化兴奋点”,拍摄实用且生活化的视频,以引发受众共鸣。

关键词:文化间性;国际传播;短视频;中文学习;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24)21-0034-07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异质文化间的交流逐渐深入。本文立足于文化间性的视角,深入剖析海外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力。2021年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81%的美国人使用YouTube,这一比例远超Facebook、Twitter(现更名为“X”)等其他社交媒体[1]。目前,YouTube平台每月活跃用户量已突破20亿大关,他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占全球网络用户总量的近三成[2]55。

同时,2020年,汉语被联合国认证为国际通用语言,其使用率逐年攀升。首先,中文学习短视频以简明直观的形式,使复杂的汉字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形式不但吸引了大量的非中文母语者,更点燃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欲望与对中文的学习热情。此外,这些媒介在记录与重现、议题引导、形象构建、认同感塑造以及触动受众情感共振等方面,彰显出其他传播工具难以匹敌的卓越影响力[3]。

它们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工具,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化隔阂。同时,研究证明,仅通过官方形式宣传中国,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海外短视频平台并不应侧重于宣扬中国的优点,而要致力于让中文成为工具,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为大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指明方向,结合中国实践,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传播各因素建设,促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

二、问题提出

基于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本文在文化间性视域下,研究中文学习短视频跨文化传播影响力,并尝试对问题进行解答。

(1)海外短视频平台中文学习短视频中的主要要素为何?建构了怎样的形象?

(2)海外短视频平台中文学习的短视频是如何生成的?其话语来源为何?如何进行话语呈现?

(3)海外短视频平台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影响因素为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基于胡春阳教授的《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本文构建了中文学习国际传播话语三维分析框架,由浅至深分别为文本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影响因素三个层面。在文本分析层面,分析“传播要素”与“形象构建”;在话语实践分析层面,探讨“话语来源”与“互文性”;在影响因素层面,分析“政治语境”与“社会文化语境”。基于这三个层面,探讨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国际传播影响因素。

据现有的文献研究,本文采用话语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研究传播效果及影响因素。

第一,话语分析法。在YouTube上输入关键词“中文学习”,选取播放量前100的视频作为样本。本文根据每类视频下的所有评论对YouTube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话题的一致性,仅选择一级评论,忽略二级及以上的评论。用ytb-dl软件进行爬虫,经过初步筛选,共得到23101条有效评论。

第二,深度访谈法。共采访了12名外国友人,其中包括9名外国留学生(F1~F9),和3名中文爱好者(F10~F12)。访谈问题涉及喜爱短视频的类型、通过短视频中文学习的有效性等,最终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访谈结果。

访谈问题如下:

Q1:你更喜欢什么类型的短视频?

Q2:看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原因

Q3:看中文学习短视频获得了什么

Q4:学中文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问题是通过短视频解决的?

Q5:最早是怎么看到这些视频的?

Q6:看本国人介绍中文,与其他国家的人介绍中文,会有不同的感触吗?

四、研究发现

(一)中文学习短视频国际传播的文本分析

在文本分析的维度上,本文从词汇运用、语法结构、连贯性构建以及文本组织架构这四个方面展开探讨。聚焦词汇运用,深入剖析中文学习短视频下评论的词汇选择及其隐含的修辞象征。本文依托语料库技术,深入剖析名词短语选用,揭示YouTube平台上中文学习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关键要素。同时,结合对修饰用语的详尽分析,进一步探讨海外短视频平台如何塑造并传播中文学习的独特形象。

1.传播要素分析

韩礼德在1978年提出了“过度词汇化”理念[4],指对某一概念用相同或相近的词进行阐述,从而反映说话者真正的心理及思考。

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中文学习短视频中的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以深入洞察海外短视频平台在推广中文学习内容时的侧重点。鉴于实词更能彰显话语生成者的观点与情感立场,本文在筛选高频词时,特意聚焦高频实词。由于评论包含多国语言,且中文与英文评论占比超过95%,故将中英文词汇分开统计,分别得出词频前50的词语,并将英文前50的词语翻译成中文。研究使用语料库软件jieba库内置的语料库对中文进行分词、词性识别与词频统计。同时使用NLTK库对英文进行分析,用NLTK的punkt模型进行英文分词,用NLTK的spaCy模型进行词性分析,并制成高频词表。基于相关文献,得出以下结论。

海外短视频平台的中文学习短视频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彰显中国性。在频次统计表中,“中文”凭借4408的频次及出现在77条视频中的优势,稳居榜首;而“中国”则凭借2430频次及出现在66条视频中的表现,位列第三。此外,高频词表中还包含其他值得关注的词。“普通话”“汉字”“汉语”“台湾”“香港”“华人”等名词均彰显了中文学习海外短视频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中国性不容忽视。

第二,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美食”一词以2798频次及出现在59条视频中位列第二,“大熊猫”与“故宫”分别位列第七和第十一,这说明海外用户在观看此类短视频时,更关注能够代表中国的符号。美食、动物、历史建筑等具象化的符号更能引起用户的兴趣。

第三,体现其专业性。在高频词表中,“语言”凭借1590频次及出现在74条中视频的表现位列第四。此外,高频词表中的“普通话”“发音”“口音”“声调”“语法”“拼音”等名词是学习语言的专业性名词,这说明此类视频的受众大多是对中文感兴趣的用户,针对性较强,专业性导向明显。

因此,可以从整体上得出中文学习短视频的特点,但受众偏好不够明晰,故选取播放量前100的视频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日常在YouTube上学习中文的外国友人进行访谈,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个体叙事选取的题材较为丰富,受众观看时长相对较长。在选取的100条视频中,去除极值后,平均时长为383秒(约6分钟),比日常的短视频时间略长,说明网友观看中文学习短视频更有耐心。同时视频种类也十分丰富,但是不同国家的受众群体有不同看法,具体还是因人而异。

例如,“我更倾向于动画片(日常表达类)吧,感觉更容易理解”(F2);“我喜欢看外国人讲中文学习的方法,因为我也是外国人,所以更有同感”(F4)。

第二,叙述主体贴近现实生活。在叙事篇章中,负责铺陈情节、引领读者进入故事世界的角色,即所谓的叙述者,实则是承担讲述职能的关键人物[2]55。个体叙事着重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进行叙事,更适合部分用户。“中国人会按照中国思维讲课,方法可能不太适合外国人学习”(F9)。

2.形象建构分析

洞悉海外网民的情感倾向,有助于探究跨文化共通语义域,即由跨文化传播主体共享的经验范畴所构筑的交流情境及其背景[5]。外国网友采用何种修饰语来评价中文学习短视频,能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构建状况。

在本研究的语料库中,修饰性词语,尤其是形容词,能更为直观地映射出海外短视频平台在塑造中文学习类短视频形象时所采用的手策略。基于此,笔者对挑选出的100条短视频下的所有评论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在描绘性词汇的范畴内,海外网民的留言普遍倾向于正面及中性表达,这说明他们对中文学习短视频的整体评价偏积极。国外网友评论通过对形容词的使用,揭示了中文学习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难、简单、最难、更简单等),且具有创新性(不同、许多、新等)与多元性(日文的、西班牙语的、韩国的、外国的)。同时,通过“好”“很好”“最好”“很棒”等形容词,能看出外国网友对中文学习短视频宣传的肯定。中文的对外传播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部分,搭建了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桥梁。此外,全球民众普遍具备共情能力并持有共通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推动跨文化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6]。

(二)中文学习海外短视频的话语实践分析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中,话语实践处于承上启下的部分。本文聚焦阐释视角,深入剖析话语生成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创作机制。

1.话语来源

汉语言文化教学的专业深度与精确性,是评判短视频优劣的准绳。鉴于短视频传播的独特性,其带给观众的新鲜感受会直接作用于网友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从宏观的信息渠道与微观的话语生成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中文学习短视频的来源问题。

(1)宏观:视频来源。选取的100条视频可分为五大类:日常中文表达(54条)、外国人中文学习经验分享(19条)、中国人教授中文(13条)、中国人中文学习经验分享(10条)、中文学习节目(4条)。较受欢迎的类型为日常表达。

由此可见,海外短视频创作者关注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实用性、生活化。以播放量超过100万次的情景式中文对话日常视频为例,就医类有“我好像生病了,头好痛”“你需要去看医生吗?还是我给你拿点药?”;购物类有“你觉得这条裙子好看吗?还是这条白色的更好看?”“我觉得都很漂亮,但是平常你要去上班,这件白裙子更加正式,会更加适合你”。相对来说,系统性地学习中文并不是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中文学习短视频的受众的主要目的,其主要是为了锻炼听力、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热词。“通过看短视频,我的听力得到了提高”(F1);“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学习”(F6);“看短视频学习了很多口头禅。能让我的汉语看起来地道一些”(F4)。

(2)微观:话语来源。从短视频制作者角色和引语的话语来源两个方面出发,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对中文学习海外短视频的话语来源进行分析。

从作者身份来看,在选取的100条视频中共有47名短视频创作者,除去5名身份未知的短视频博主,如“LEARNCHINESEONLINE”等,在剩下的42名创作者中,全职教授中文课程的仅9名,剩下33名博主均为汉语爱好者,并非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文学习短视频的作者身份多元,既有语言学习者,也有资深专家。后者能对中文学习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解决汉语小白中文学习可能面对的问题。

2.互文性

本文从“话语描述”的角度出发,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个方向探讨中文学习短视频的互文性使用。在众多引用形式中,直接引语真实性极强,以双引号为显著标志;相较之下,间接引语则稍逊一筹,转述者借助言说动词与连词等语言工具,巧妙地模糊了原话与转述之间的界限,使之融为一体。

通过五种视频分类,对评论进行加权抽取。所有评论共23101条,日常表达类1671条,外国人中文学习经验分享类16904条,中国人教授中文类1732条,中国人中文学习经验分享类2160条,中文学习节目类634条。随机抽取500条评论,该五类数量分别为36条、365条、38条、47条、14条。对语料库中全部引语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发现,在中文学习短视频的500条评论中,有189条采用直接引语的形式,占比37.8%;而涉及间接引语的则多达311条,占比高达62.2%。显然,间接引语的使用更为频繁。

接下来,详细阐述各类引语的具体使用特征。

(1)直接引语。直接引语因其高度的还原性,得以保留话语的原始形态,难以遭受篡改或掺入转述者的个人情绪,进而客观可信。本研究对189条直接引语进行研究,揭示了海外网民在浏览中文学习短视频时,习惯在特定语境下采用直接引语的模式[7]128。

具体而言,直接引语在情景再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营造出创作者与公众面对面交流的氛围,使信源的声音、想法和观点得以放大。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临场感,促进了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生动的场景。此外,直接引语还赋予了短视频更加生动、有机的特质,显著增强了其感染力。

例如,“我之前就把‘汉字’写成‘汉子’,跟主播说的一模一样”(评论122)。这是外国博主“雪莲说”视频下的评论,其用这一直接引语引发创作者和其他网友的共鸣,激发网友看下去的兴趣。

支撑论点,提升论证效力。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网友们为了给自身见解提供支撑,会直接援引权威人士或视频博主的话作为论据。

例如,“‘汉字是一种强大的表意文字,文字本身足以将时态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太贴切了,有的时候就觉得英文太直白太宽泛了,中文更能表达出内心所想”(评论178)。这是在博主“LEARNMANDARINCHINESE”视频下的评论,其通过引用作者在视频中的言论,论证自身观点。

(2)间接引语。相较于直接引用,网民在采用间接引用进行点评时,往往依托表述动词、衔接词等语言构件,依照既定的话语框架与句法规范,对源初言论进行再加工、梳理及概括。对叙述者而言,间接表达赋予了其更广阔的自主空间与更高的灵活度,有助于叙述流程的平滑与自然过渡,同时在视觉层面巧妙避免了直接引用标点可能引发的语义歧义困扰。本文深入剖析了311条间接引语,发现中文学习短视频的评论普遍采用言说动词作为表达手段。

首类模式通过运用述说动词来导出引言,此情境下,引言多扮演宾语从句的角色(连词往往省略不提),且连词后通常紧随名词。所运用的表述动词能够进一步区分为两个类别。

一类为不含丝毫情感倾向的动词,诸如“说”“指出”“提出”等。在构建的语料库中,共有301条间接引语,其中超过半数的间接引语,即167条,是由“说”这一动词引出的。

例如,“学习汉语拼音是非常必要的。正如雪莲说的,汉语拼音与英文字母写法是一样的,就是发音不同,因为发音不同,拼法也不同。汉语虽然难学,但掌握了基本汉字,听说读写基本就没问题了”(评论375)。这是外国博主“雪莲说”视频下方的评论,该评论通过对短视频创作者的建议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评论者的个人见解。

由此观之,那些不含情感色彩的言语动词所引导的间接引语,通常映射出言者对特定事件的自主评断或对某观念的阐释性解读[7]129。

另一类言说动词带有感情色彩,如“强调”“着重提出”“重复”等词,在301条语料库中的间接引语里,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例如,“我有的时候经常会说‘在我是个高中生的时候’,这非常英语思维,相当于把whenIwasahighschoolstudent直接译过来。母语者不会这么说,一般会说‘我上高中的时候/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如您强调的‘在我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表达的是年纪,而不是时刻,所以要转变这种思维”(评论460)。

由此可见,利用特定短语引导引用的做法,通常是网民对短视频制作者的观点进行转述的常见手法。

总而言之,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中文学习短视频创作者的话语来源多元、内容贴近实际,加之海外观众对话语进行客观转述,向全球社群展示了一个真实、多维、全方位的中文学习路径。

(三)中文学习短视频国际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话语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分析便是对话语进行“解释”的过程,即分析话语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海外短视频平台作为宣传中文的窗口之一,助推中文在国际社会上获得重要地位。

同时,中文学习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力,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因此本节探究中文学习短视频国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1.多模态的中文学习短视频展现立体的国家形象

在国际传播的广阔领域,认知传播实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正向传播。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长期受到“文化折扣”的制约,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一大挑战与难点。可以说,多模态的海外短视频是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突破口。不同国家的博主用中文进行讲解、宣传,展现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博主与国家形象之间的深刻联系。

在跨文化传播中,寻求文化兴奋点已成为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路径之一。海外短视频创作者在不经意间,借助图像、音效、色调、文字等多元感官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平台用户对中国形象的感知途径,进而成功塑造了中国的多维形象。

“中国就像我的故土一样,所以报考大学就想来中国,借用在读书的时间好好探索这个地方”(F8)。外国留学生的发言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加之海外短视频的宣传,中文、中华传统文化逐渐被大众喜爱与接受。

2.中文学习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

学者许嘉璐曾将文化这一概念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文化,它隐匿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环节;二是中层文化,它依赖物质载体来展现,需借助实体媒介得以彰显,如庄重的礼节、悠久的宗教习俗以及严密的法律架构;三是底层文化,它触及更为本质的伦理准则、审美及哲学理念[8]。

短视频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吸引力,消除了传播的壁垒,借助全球通用的视听表达,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及思想等中层与底层文化之精华,创新性地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表层文化标识,以更为亲切的形式呈现在海外受众面前[9]。例如,YouTube百万网红“小马在纽约”常通过用汉语点餐、穿汉服出街、用中文随机采访路人等方式,巧妙地将中文与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相融合,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哲学智慧,从而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立体式展示[10]。

在此期间,短视频平台所展现的强大社会号召力与零散信息的聚合效能,在大众参与的短视频跨文化互动中催生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一现象促使他国受众的情感认知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并不断扩展的过程,借此形成了一种正向循环机制,从而在跨文化语境中成功塑造并传播了国家形象[11]。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日报创刊4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要“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把握大局大势,创新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交流沟通作出新的贡献”[12]。海外短视频作为全媒体矩阵的一部分,对跨文化宣传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文学习短视频,作为一个聚焦垂类,能减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同时,技术的发展让学习者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逐渐常态化[13]。这有利于其以中文学习为媒介,消除文化偏见,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中国语境,读懂中国故事。本文综合对12名外国友人的访谈,得出结论。

第一,通过短视频学习中文具有目的导向性。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通常从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学习,因此汉语学习者一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一是就业原因,“中国的这个(就业)环境,能让我的前途更广阔一些,所以我就选择了在中国上大学”(F6);二是兴趣使然,“小时候就对汉语很感兴趣,长大后又对电影感兴趣,所以想来中国学习影视与制作。中国离我们国家(蒙古)很近,电影业比较发达”(F1);三是家庭原因,“因为我妈妈是中国人,所以家里有时候会讲中文,然后就会说一些”(F2)。同时,让学生线上观看中文学习短视频,能消除文化偏见,拓宽文化视野[14]。

第二,通过短视频学习中文具有功能性。“在我们没来中国的时候,很难有中文学习的语言环境,所以经常在YouTube上刷视频,多听中文听力就更好了”(F1)。由此可知,通过短视频学习中文对非中文母语者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若想让中文学习短视频更受欢迎,应当聚焦两种文化之间形成的“文化兴奋点”,即“低语境文化”,拍摄实用性、生活化的视频。在跨文化叙事中,倡导情景化、生活化的短视频创作,能让两种文化产生更多共鸣。文化间性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模式,使得世界各国文化能够相互包容、彼此理解,进而开启对话与交流的契机。此外,各文化主体间的平等关系构成了跨文化关系构建的基石,促进了各方的理解、适应、联结与依存[15]。

五、结语

短视频作为广受青睐的媒介形态之一,将在跨文化传播的广阔舞台上,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借助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亦需慎重审视伴随而至的挑战,强化对行业的监管,持续优化跨文化传播机制,倾力打造更多鲜活且通俗易懂的中国故事,从而向全球展现一个多维、客观、亲切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张伊妍,邵逸涵.如何在海外视频社交媒体上讲好中国故事?:2019-2021年油管(YouTube)不同类型账号之间的多层议程设置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4,46(2):6-31.

[2]吕梦佳,马二伟.海外社交媒体中个体影像叙事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以YouTube视频博主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2(3):53-57.

[3]郑承军,唐恩思.青年镜像:中国形象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与塑造[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6):1-9.

[4]朱杰.新时代背景下九年一贯制民族联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22.

[5]徐雄雄.文化间性视角下在华外国人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基于“JerryKowal我是郭杰瑞”的视频及评论分析[J].南方传媒研究,2024(1):47-52.

[6]刘俊,江玮.国际传播中的认知传播实践[J].青年记者,2024(2):11-15,22.

[7]李旺传,陈先红.作为政治话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考察:基于中国日报网的话语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5):120-133.

[8]姚皓东.跨文化传播中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与启示:以“滇西小哥”为例[J].传媒论坛,2024,7(3):84-88.

[9]马俊涛.当代中国发展与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10]曲莹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J].新闻战线,2022(10):2-7.

[11]沈淑芳.新闻业中亚洲价值观的神秘面纱[J].通讯,2006,56(2):429-432.

[12]邓颖玲.叙事学研究:理论?阐述?跨媒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4.

[13]梁琦.国际中文教学平台资源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D].南宁:广西大学,2024.

[14]李晨希.国际中文教科书中国形象表征及认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4.

[15]刘学蔚.文化间性: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之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1):160-167.

作者简介曹安童,研究方向:传播学。曹梓彤,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