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成分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4-12-20刘峡壁陈昌林曾广华徐岩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尤其关于人的核心优势问题。本文基于创造力是人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关键以及创造力是人的核心素养的突出体现这两点认识,在调研分析国内外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成分模型(Componential Model of Key Competencies, CMKC)。该模型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思维、创新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如同中草药中的成分,在素养培养过程中彼此协调,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本文详细探讨每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2-043-04

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提高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以使学生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发展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这将促使国内教育模式从考试型向素养型转变。ChatGPT的出现使人们对此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国内外研究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下面列出较有代表性的核心素养模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1]指出学生应该具备6个核心素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2]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包括: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3]认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个方面;

欧盟认为核心素养分为以下8个部分[4]: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构建的核心素养模型[5]包括: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在社会意志团体中互动;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6]指出,三个重要核心素养是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提出九种共通能力[7]: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运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习能力;

我国台湾地区提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十大基本能力”[8]: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创造力与核心素养

人是极复杂的个体,目前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见仁见智,还难以形成大家公认的模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创造力越来越凸显出其作为人核心能力的地位,人工智能实体取代人类非创造性或低创造性劳动已逐渐变成现实和人们的共识;同时,创造力不是孤立的,它和人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绪管理、健康状况等都密切相关,没有核心素养作为支撑,创造力不可能凭空出现。因此,从创造力角度看待核心素养,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需要,也使得对于核心素养的认识更为具体,更有目标性,从而能获得可操作性强、有效、可评价的核心素养模型。

1.对创造力的认识

从教学的角度,创造力是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产生创新想法的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1)层次性

创造力不仅表现在科学、技术、艺术等专业领域层次,还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解决个人特殊问题层次上不断呈现。可以说,创造力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个人幸福生活所需的基础能力。

(2)多元性和跨学科性

创造力往往在多个元素叠加作用下产生。例如,教师适度的场景创设、学生具有思维发散和收敛的方法、环境具备供学生产生创造力的材料等;同时,创造力往往也是跨学科的,如跨越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物理、化学等。

(3)激发性

创造力可以后天培养,尤其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尝试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使其创造力不断提高。

2.核心素养对创造力的支撑关系

人的核心素养对创造力的产生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是核心素养涉及多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元素共同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发展。

二是良好的核心素养将鼓励个体在多个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并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

三是在良好的核心素养基础上批判性思维得以产生,使个体能够深入分析问题、评估信息,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四是良好的核心素养意味着个体具有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技能,使个体能够在集体智慧中促进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

五是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实践和应用,通过真实场景中的实践活动,个体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实际行为。

六是伦理和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虑新想法和解决方案时,个体需要对其潜在的社会和伦理影响有敏感性,并在创新过程中保持责任感。

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其核心素养的培育,努力构建有利于其核心素养得以提高的环境和文化。

核心素养模型的成分与作用分析

中草药的配方在中医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过不同药物成分的组合与比例调配,发挥出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样,在教育领域,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通过多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来实现。为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核心素养,我们可以借鉴中草药配方的思路,构建一个面向创造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成分模型(Componential Model of Key Competencies, CMKC)。该模型包括五个关键成分:意识、知识、技能、思维和创新,它们如同中草药的各成分,在素养培养过程中彼此协调,共同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体系。

1.模型的五个成分及其作用

在CMKC模型中,核心素养的五个成分可以类比为中草药的五大药物成分。每个成分对应着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的比例分配影响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效果(图1)。

(1) 意识(Awareness)

意识类比于中草药的主药成分,是本模型的基础部分,起到支撑其他成分的作用。意识维度包括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两方面。自我意识主要关注学生内心状态,诸如能力、动机、情感等,是学生内在需求的体现,对学生自我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社会意识是除自身以外的意识,主要关注他人和社会等外在环境,并与之充分交互与合作。

(2)知识(Knowledge)

知识类比于中草药中的辅药,是增强核心素养效果的重要部分,重点指向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即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显而易见,知识既是技能和思维二者的基础,更是创新的前提。

(3)技能(Skills)

技能类比于中草药中的引经药,帮助其他成分更好地发挥作用。技能包括实践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关键。实践技能涉及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而社会交往技能则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协商能力方面的表现。

(4)思维(Thinking)

思维类比于中草药中的佐药,辅助其他成分的发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分析问题、提出独特解决方案的基础。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质疑已有观点,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创造性思维则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生成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在教育实践中,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复杂、不确定环境时的应变能力。

(5)创新(Innovation)

创新类比于中草药中的君药,是整个模型的核心成分。创新包含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是所有其他维度在高阶层次的体现。创新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提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2.模型的整体平衡与调配

在CMKC模型中,五个成分的比例如同中草药方剂中的各成分一样,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每个成分的比例设置既不能孤立地看待,也不能简单平分,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1)个性化调配的重要性

每位学生在素养发展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CMKC模型的成分组合应具有灵活性。例如,对于创造力较强但自我意识不足的学生,教育者可以适当增加意识成分的培养比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素养;对于实践能力强但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则可以增加知识成分的比例,帮助他们构建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不同教育阶段的调整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CMKC模型中各成分的比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在小学阶段,意识和知识的培养应占据更大比例,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而在中学阶段,技能和思维的培养比例应逐渐增加。

CMKC模型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分析

核心素养成分模型是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理论框架,不仅可以为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理论层面提供“脚手架”,还可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依据。教师通过应用CMKC模型,可以更加精准地探寻到每位学生在核心素养五大成分上的表现情况,并根据个体表现情况实现教学个性化,培养学生创造力,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核心素养测评

CMKC为制定全面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估标准提供了理论指导。传统的评估往往重知识,目前一些新的评估方法虽然加入了过程性的评估内容,但是缺乏完整的考察和考核。CMKC综合考虑学生的意识、知识、技能、思维和创新,能够以此进行多元而准确的评价。通过使用CMKC模型,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构建核心素养测评系统。其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不同题目来侧重评测模型中的某个成分,也可以综合评测各种成分但每个成分占比不同。这样,当多个题目融汇在一起时,就可以综合评测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准确报告学生在各个成分上的得分情况。

2.教学方法选择

教师可以通过CMKC进行教法选择,由于CMKC每个成分对应的教法不同,因此教师有更灵活、更精确的教法可以选择。对于意识,教师可采用反思性写作、自我评估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在意识上更进一步提升;在知识上,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网站自适应评测、自主探究等方法提升学生知识的储备;在技能上,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实验、项目式学习(PBL)和自主实践等不同方法培养学生技能;对于思维,教师可以通过经典案例剖析、思维实验等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在创新上,教师可以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跨学科实践等方法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由上可见,不同成分对应不同方法,为教师们提供了更灵活而精准的教法选择。

3.个性化教学

核心素养成分模型便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利用该理论生成的评测系统,可以查看到每位学生在核心素养上的优势与不足,便于进行针对性教学。例如,有的学生知识欠缺但是创新性突出,教师可以增加知识上的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在知识上迅速提升,以满足后续提升创新能力对知识的需要。有的学生恰恰相反,知识储备充分但是创新维度略显不足,此时教师适合对学生进行创新的训练和提升。

4.跨学科整合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的整合学习,而CMKC模型为这种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将五个成分与不同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设计出更加丰富的跨学科学习体验。例如,在一个涉及AI智能交通的项目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知识(知识),还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技能)完成项目,并在整个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

5.教师专业发展

CMKC模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一模型,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从而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反思和评估来识别自己在不同核心素养成分上的教学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提升。

6.教育政策与学校管理

在宏观层面,核心素养成分模型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学校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基于这一模型,制定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体系从单一知识传授型向核心素养培养型转变。学校管理者可以参考模型的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结 论

CMKC模型通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五个关键组成与中草药的成分结构相类比,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结构化的教育模型。该模型不仅为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提供了理论框架,还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以及核心素养测评提供了具体指导。通过在评估标准、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跨学科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政策制定中应用CMKC模型,教育者可以更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未来AI社会所需的创造力培养,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1-3.

马利红,魏锐,刘坚,等. 审辨思维: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2): 45-56.

余发碧,王禹苏,李静,等. 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的落实:以教育为主倾全社会之力[J]. 中小学管理,2016(12): 22-25.

常飒飒,王占仁. 欧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动向及动因:基于对《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建议框架2018》的解读[J]. 比较教育研究,2019,41(8): 35-43.

杨向东.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6(2): 3-7.

朱帼英. 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看阅读素养教育[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0): 37-39.

吴金财. 香港高中新学制及课程设置与考试评价[J]. 教育与考试,2010(1): 80-83

赵会可. 台湾十年教改的问题、原因与出路[J]. 台湾研究,2004(6): 46-51.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编 辑: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