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平台应用新范式 激活教育发展新动能

2024-12-20刘小红张渝江吴跃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组建省级专家团队工作室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应用推广的重要举措。重庆刘小红专家团队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凝练系统规划,聚力学术导航,提出了“一日一功能探索,一周一网络互动,一月一教研众创,一期一课程创生,一年一成果孵化”,即“五个一”平台应用要求,有力推广了平台应用,激活了数字赋能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2-022-02

挖掘平台功能,赋能师生个性发展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室积极推广平台应用,指导试点学校深挖平台资源、探索平台功能。各试点学校在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精进和课堂教学变革等方面多点开花,推动了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平台助学,点燃学生成长引擎

工作室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平台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服务便捷的特点,引导学校关注每位学生的兴趣,通过平台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找到成长路径,帮助学生个性化地学、主动地学、合作地学。

在重庆科学城走马小学校,小高(化名)是首批受益于平台应用的学生之一。他自幼热爱绘画,但因学校缺乏专职美术教师,他的绘画梦几乎被搁置。平台上线后,学校动员家长为每位学生注册账号,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探索平台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高通过平台开始了个性化的绘画学习。2024年3月,他在重庆市外事办举办的画展中斩获银奖。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则利用平台资源,常态化开展课后延时活动。五年级学生小廖(化名)因参与科技活动,激活了对机器人编程的兴趣,加入了学校“阿尔法机器人”战队,并通过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最终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夺得全国冠军。

2.平台助研,促进教师专业精进

工作室把数字思维、数字习惯作为教师发展的必备能力,结合平台应用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深学技能、创新教学。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的魏光静老师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在通过平台研修学习物联网技术时,了解到这一技术可用于居家安全监控,受其启发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控教学课例。该课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解决的创新融合,在2022年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中荣获“标杆课”。地处偏远农村的走马小学面临着“集体教研”资源匮乏的问题,年轻教师刘南男和刘鹏通过平台的“双师课堂”模块,与全国名师和艺术专家连线,开展同步教学研讨。借助平台资源,两位教师快速成长,在重庆市优质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实现了走马小学40年来在市级以上赛课获奖“零的突破”。

深化平台应用,赋能学校特色发展

在工作室的指导下,试点学校运用平台丰富的资源与“九大场景”支撑,将办学理念与平台功能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数字赋能学校特色发展的创新路径。

1.文化浸润,平台助力课程创生

重庆铜梁区金砂小学的核心发展理念是“文化浸润、数字赋能”。这一理念的落地离不开多样化课程资源与强大的数字化工具支持,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学校整合平台、社区与校本资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开发出“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主题课程,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以“跟着节气去探春”为例,学生在观察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记录植物生长;通过学习古诗词,感知春天的生命力与节气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鉴赏与创作,描绘春天之美;参与种植体验和农事活动,深刻理解“春种”的传统智慧;结合平台资源,探访文化遗址,开展现场学习,将课堂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融合。学校还利用平台的直播功能,让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分享春天的场景和感悟,丰富多元体验,深化知识理解与运用。金砂小学的探索,拓宽了课程实施的空间,充分展现了数字技术与教育理念融合的特色。

2.教学建模,平台助力课堂提质

结合“双新”要求,工作室联合区域教研团队构建素养导向、学为中心、数字赋能的“五学课堂”,实施“问题引学、情境创学、活动互学、评价优学、数字助学”,推进平台深度应用。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qK2lKu0h1fKXrVUhg8HDC0YqWgbXXKePFgTt8+vfFFU=庆科学城中学谢明倩老师执教的“我是物联工程师:设计电梯救援系统”一课,充分应用平台体现“数字助学”。一是精准学情分析,助力问题引学。课前通过平台发送问卷前测学情,分析学生学习难点,精准设定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真问题”。二是运用平台资源,助力情境创学。通过平台“科普教育”板块查找物联网资源,创生“设计电梯救援系统”学习情境,并依据“教材”栏目中的教学指南,参照“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教学方法,将真实模型探究与物联概念运用相结合,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物联网系统运行机制”的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情境中发生。三是强化交互应用,助力活动互学。运用平台上的“互动工具”,学生绘制《电梯救援步骤流程图》;运用平台上的“资源库”,学生说出对系统创新的初步设想;运用平台上的“学生评价”,及时点赞,及时鼓励……通过交互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电梯救援系统从1.0版到3.0版的逐步迭代,创造了多元、灵活、开放的学习体验融合空间。四是伴随数据采集,助力评价优学。该课评价方式以“数”为据,通过平台“作业活动”“问卷调查”等功能实现师评、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优化学习策略。谢明倩老师充分用好平台,实践“五学课堂”,在2024年全国初中信息科技优质课竞赛中荣获“标杆课”。

3.五步贯通,平台助力协同共育

重庆科学城白市驿第二小学依托平台,积极探索协同共育模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激发家校社共育潜力。经过实践探索,学校总结出“精准备课—学预同步—双师课堂—家校协同—成果梳理”五步贯通应用模式。

以“探秘植物世界”科学主题单元为例,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资源与多元助力。课前,教师团队依托平台资源集体备课,设计观察植物形态等实践活动,融入植物生长等教学资料与实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设计《导学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课中,运用平台课例资源构建“双师课堂”,借名师视频阐释植物结构功能,适时暂停引导思考讨论,助力学生构建跨学科概念。课后,推动家校社协同,学生与家长走进社区观察植物,创作“微缩景观”,并在平台家校群“晒作品”、交流心得,进行分享展示,延续学生探究兴趣。教学单元结束后,教师团队借助平台研讨总结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并共享。学校的“五步贯通”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拓宽教学边界,让学生收获多元学习体验,实现了家校社共育在教学上的创新突破。

创新行动范式,赋能区域均衡发展

伴随平台应用范围的逐步拓宽,重庆刘小红专家团队工作室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容。在工作室的推动下,重庆高新区、江津区和铜梁区深入探索国家平台应用,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室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精进,逐步探索提炼出平台应用的“1335”范式:“1”个核心,即以应用为核心,用好平台资源、用足平台功能、用活平台数据;“3”个全面,即“师生家长”全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家校社”全场域;“3”区协同,即工作室带领高新区、江津区和铜梁区,开展跨区域协同推进应用;“5”项机制,即素养提升机制、课程融合机制、专家引领机制、数据导向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经过运行检验,“1335”的价值和成效正在显现。工作室也逐步把该经验复制推广到四川、贵州、海南、西藏等省(自治区),助力更多学校用平台“绘”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作者单位:1.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育教学研究室 2.重庆市聚奎中学校

编 辑: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