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全场景数智工作平台 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2024-12-20邓翼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摘 要】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小依托“葵园e家”平台,建构了教师教学教研、专业发展和成就激励三大类九套工具、一站式全周期的教师工作发展场景,鼓励教师在数智时代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应用现代化工具,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学校形成“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实现数智的科学治理,培养数智时代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自主+合作”教研;育人场景;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12-016-03

数智时代,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质量观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教”要从教知识,转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通过知识的学习、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拥有从容应对数智时代的能力和信心。同时,教师要意识到,数智时代既是学生要面对的现实,也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数字智能既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善于利用数智时代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条件、新环境,面向未来培养人才。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形成“自主+合作”教研文化

1.搭建教研平台,实现不同校区的教师教学水平协同提升

学校聚焦“如何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集团校全体教师发展”的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贯通校区学科,促进跨校区、跨学科的教研;联通新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师徒结对促成长;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评比活动,以赛促成长;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优势,共享优质资源,实现共同提升;激发教师自主性及内驱力,形成“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

目前,集团校教师应用“葵园e家”协同备课,跨校区、跨学科在线备课、研讨,提交备课成果,分享教案、课件、学案等方式,实现不同校区教师教学水平的协同提升。

2.搭建听评课平台,联通新老教师,师徒结对促成长

学校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选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教学上给予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师傅为徒弟上示范课,徒弟跟着师傅上模仿课。徒弟随堂听课,学习师傅的教学方法;师傅每周听徒弟上汇报课,听课后给予评课指导,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目前,学校打通了备课和听评课流程,教师备课完成后,在上课前可应用“葵园e家”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评课,开展进班听课或跨校区线上线下听评课活动,通过评课数据形成课堂报告。

3.搭建校本科研、资料提交的平台,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学校以课堂为研究室,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解读新课程,反思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通过课题引导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真正把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学校鼓励教师应用校本科研、资料提交平台参加课题评比活动,激发教师参与课题的热情,实现校本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协作化。

4.搭建自生长的校本知识中心平台,实现众创共享

学校应用“葵园e家”知识中心平台,采集教师教研过程中的数据,基于AI算法提炼显性的优质知识和隐性的优质教育教学方式,构建知识智能标签,形成智能推荐,反向赋能全集团校教师,实现众创共享,共同提升。

5.搭建评价平台,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及内驱力

学校应用“葵园e家”评价平台,对教师及其课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激发教师进一步开展教研,从而提高教研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制定三年规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

学校制定教育教学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管理团队、校本研修实施团队和考核团队;充分利用全体教师会进行学校层面的集中培训,建立周报制度,及时公布校本培训日程安排和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参训情况;及时督促进度落后的教师认真参训、提交作业,确保全员参与;在教研组层面充分利用每周固定的教研时间开展分散培训。

学校开展数字化课题引领,从实践角度出发,形成数智时代背景下知识教学现状的案例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案例、数字环境下小学低段常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案例以及数字技术支撑的学科知识教学案例分析。

学校结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与自身办学特色,开展数智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了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学校开展教师研修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贯彻落实在改革措施中。校级管理团队基于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研修要点并反复调整校本研修方案,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研课磨课、分享交流等方式,以校为本、整校推进。在常态教学管理中关注教师是否在备课、上课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学科教研,促进教师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增“质”教研。各校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特别是在海淀区第九届“世纪杯”小学发展期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之际,学校组建备课团队,创造合作共赢的教研生态。团队以选手教师为中心,教学干部统筹推进,骨干教师专业引领,青年教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斩获31项一等奖。

搭建理念方法技术平台,助力教师构建育人新场景

学校于2020年加入教育部“未来路线图”实验校项目,成为首批“未来路线图”领航实验学校。项目以“计划”理念为引领,汇聚教育创新资源,推动一批学校向数智时代的未来学校转型发展。项目旨在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新时代背景下新场景、新课程、新学习、新技术、新流程为一体的“五新”学校。2021年,国家颁布“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作业时长,提高作业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由此,教师教学需要由“教”向“学”的中心转移,要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要做让家长放心的课后服务。

在此背景下,学校聚焦“教师如何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打造新育人场景”课题,致力于三方面探索:一是深化课程创新,把更多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应用新选课方式最大化利用资源,满足更多学生的选择。二是对学生作业实施多元评价,应用跨时空理念,充分发挥评价的增值功能。三是应用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家校沟通,全面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为此,学校制定了关键任务,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1.搭建校本选课平台,深化课程创新

学校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6—2—6”课程体系基础上,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课程创新,增加低年级主题融合性课程、科学家课程、人工智能课程、阅读课程以及排球、足球、跳绳等项目课程,开设科技、艺术、体育社团以及微社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搭建校本作业平台,对学生作业实施多元评价

学校注重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提高学生作业质量,鼓励教师开展常态化作业展评,通过优秀作业以展促教、以展促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师提交优秀作业,进行线上展评,鼓励学生和家长对作业进行观看和点评,激励教师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激励学生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3.搭建导师育人平台,用新技术促进家校沟通

在家校互动中,学校要求教师主动作为,用电话沟通、视频家访、平台分享等多样化互动形式,增加家长的参与度。学校强7a4b6c408d74f6e04c510599d5d2de4e调教师与家长的每一次沟通都要有记录、可追溯,通过多维度数据记录,形成学生成长档案,助力教师反思育人成果,改善育人方法,打造更精准的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

多维数据分析,驱动教师成长

1.聚焦数据分析,探索数据治理新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大数据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优化学校治理,推动教育变革。学校积极发挥大数据在教育教学及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数据积累,统计分析,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水平,协助教师成长。

学校聚焦“如何通过多维数据分析,数据驱动教师发展、学校决策”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形成教师档案,作为评奖评优、职评等重要依据;汇集多维数据,生成业务罗盘,为学校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2.基于数据的评价与诊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与探索实践,学校制定了如下关键任务,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一是构建教师发展全场景数据与生成式智能教师数字画像,形成教师档案。学校通过“葵园e家”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自动采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增强以及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活力。围绕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及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改革,学校实现了教师教学、教研及科研业务过程数据的全量性、过程性和梯度发展性的全面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指导,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是在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方面,学校运用平台智能生成教师数字画像,以结构化的方式全面展示教师的工作成果。当教师需要回顾个人发展轨迹或提交复用各类成果时,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调取数据,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管理者也能通过查阅教师个人档案及全校档案,获得科学化的指导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3.大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为学校治理决策提供支撑

学校实现了数据的全面融合,从教师工作的发展过程到结果,全流程采集数据并汇集各类应用,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这不仅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也为数据价值的挖掘提供了可能,推动学校持续丰富和完善数据库,以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4.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数据治理转型升级

(1)保障措施。集团校对各分校的教学、育人、治理、发展模式都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建立了一套全流程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的机制,并由此搭建了一体化的平台,从数字化教研、多维评价、科研参与、专业发展、学校管理等维度,累积教师工作与发展成就,为教师发展和学校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每位教师更全面、更精准的支持和服务。

(2)实施成效。在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助力下,学校实现了激励一体化、科研一体化、培训一体化、教学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和知识共享一体化的集团化管理,并通过校长管理罗盘、教师成长档案、学情分析等大数据工具,实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校园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

总结与展望

经过三年多的信息化助力教师工作发展实践,学校构建了基于“葵园e家”平台支持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可以复制的方法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学校能够为每位教师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发展和服务,实现了研究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目标。学校通过机制+平台模式形成了“自主+合作”的教研文化,建构了新理念、新方法的育人新场景,支持了数智校园治理。这一模式使学校的教师队伍能够不断提升素质,实现专业化和创新型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案例“技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入选北京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案例)及研究成果。同时,集团校为了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将研究成果进行了辐射推广。

学校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致力于塑造“面向未来而教”的教师,使他们具备前沿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强大的专业能力,能够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编 辑: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