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人工智能赋能学生数字素养发展

2024-12-20吴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2期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知识创新加速推进,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加快驱动教育变革与转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落实“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学生的必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是培养大批数字时代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我国学生数字素养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数字素养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智能时代所需的人机协同学习能力明显不足;二是学生数字素养系统化培育方式还不完善,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效果欠佳;三是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不够健全,评价结果难以精准指导培育实践。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创新潜力,助力学生数字素养发展,已成为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开足开好信息科技课程,建强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主阵地。一是大力开发新教材与配套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具有智能化导学、动态诊断评价、深度学习互动等特征的新型数字教材,开发信息科技教育大模型等资源工具,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注入强大动能。二是不断提升信息科技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借助智能师训教室、虚拟教研平台等开展信息科技教师研训,支持教师将信息科技课标的教学新理念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三是创新变革教学理念与方法。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探索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师-机-生”三元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人机协同实践中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

其次,探索学生数字素养跨学科融合培育模式,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一是研发跨学科融合的课程资源。结合地方优势资源和学校特色,深度开发融合跨学段、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数字素养校本课程,支撑学生数字素养全方位培育。二是将数字素养培育目标融入各学科常态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资源开展人机协同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性地解决数学、科学等学科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三是探索数字素养跨学科培育的有效路径。持续开展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创新跨学科场景下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构建数据驱动、智能辅助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数字素养精准培育。一是建立学生数字素养数据采集机制。遵循“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设计实施素养导向的数字化学习活动,借助智慧教室丰富的传感设备和智慧教育平台,全方位、全过程采集学生学习表现的多模态数据,为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提供有效证据。二是实施基于证据的学生数字素养评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学生学习表现、教学内容、数字素养间的关系,综合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实现基于证据的学生数字素养精准评价,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长周期学生数字素养跟踪评价和反馈机制。将学生数字素养评价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持续性、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生成学生成长画像,规划学生数字素养发展路径,赋能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

编 辑:卢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