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谟应制酬唱诗的台阁倾向考略
2024-12-19杜钰璇
【摘要】陈谟是元末明初江西派的代表人物,在治学授业和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其应制酬唱诗多歌颂新朝大业、旌表在职官员、勉励友人仕进和感怀宴席游历,兼采唐诗语言之精妙与宋诗主旨之深远,雍容典雅而又安定气闲,呈现出平和雅正的博大气象,符合后来台阁体的基本特征。诗中所见陈谟对朱明政权的认同、对天下太平的体悟,既表现出易代之际地域文人政治选择的一致性,又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深刻影响了杨士奇等台阁后辈的文学气质,对明初诗坛走向起着“探路者”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元末明初;江西派;陈谟;台阁体;应制酬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5-004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5.012
陈谟,字一德,号心吾,在元末明初的江西诗派几乎能与刘崧比肩。经考证,现存《海桑集》前两卷收有晚年创作的275首诗歌,其中属于应制酬唱类的约11233f6839edb25bea0fad25181ce77eb27首,书写对象包括明朝官员、交游挚友和门人弟子,语言平直、气象宏大、情感真切,饱含入明后的处世自信和盛世期待。
明初台阁体自“三杨”开始大为盛行,歌功颂德之作纷纷涌现,雍容典雅之风横扫诗坛。近年来学者们往往会将台阁体渊源追溯至“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江西诗派,认为是对其雅正风尚的师承与发扬①,尤其强调刘崧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有人指出陈谟的部分诗歌与后来的台阁体极为相似。鉴于目前对此尚无详细论证,本文从陈谟最具台阁倾向的应制酬唱类诗歌出发,通过分析内容、手法、情感和风格,兼做原因讨论,初步厘清陈谟晚年创作和明初台阁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江西诗派在元明易代之际的过渡与新生。
一、满纸应酬诗,平直诉衷情
陈谟出身江西泰和陈氏望族,与当地杨、刘、梁三家来往密切,同时门下弟子成群、相与文人众多,还和赣州、韶关等地的官吏结下深厚情谊。②再加上对明朝建立抱有热情,应制酬唱成为陈谟重要的处世方式。所作诗歌体量庞大、对象博杂,或歌功颂德,或称赞官员,或迎送好友,抑或借次韵应答。描写主体虽不尽相同,但在手法、风格和情感方面具有一致性,符合台阁体“颂圣德、歌太平”的选材特征与平正典雅的诗学追求。
(一)内容取向:类似台阁体的书写情境
1.应制献呈诗
所谓“应制献呈”,即诗人主动歌颂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或在朝官员的斐然政事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陈谟大约写过31首这样的诗。这些诗极尽溢美之词,大量铺陈祥瑞名优,描绘出一幅幅繁荣安定的政治图景。例如《三月二日为参军介寿》中诗人用“瑞气”“龙”“鹤”和“凤凰”等意象,表达了对参军豪迈气魄的钦佩和吉祥长寿的祝愿。由于紧系朝政,这类诗大体上千篇一律、空洞少实,给人较强的“复制感”,反而有损诗歌本色。
瑞气浓薰海色晴,非关上巳与清明。橘中人献龙根脯,鹤上仙传凤翼笙。入幕参军多节槩,能诗水部最豪英。一千二百年如戏,自是空同旧广成。③
不过,陈谟在庆贺新朝伊始的同时也没有忽略现实,《咨询堂诗并序》《史君雨为徐知府作》等少数几篇献诗还观照到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他将民生疾苦和吏治清明相结合,借蒙元无能衬托明王朝的励精图治。以《史君雨为徐知府作》为例,尽管“腴田变饶土”“井枯无饮处”让人们只能靠“木皮草根”活命,但诗人相信在徐知府的治理下,百姓终能安居乐业。
甘雨注,三农舞……老农言,百无苦,昔忧井枯无饮处。陂塘不得潴,鱼鳖为人取。丁男租税且阙供,妇女徒然力机杼。木皮草根纷可煮,何似舂粳仍饭黍……时时取欢觅邻父,醉里长歌史君雨。④
陈谟特别珍惜明初来之不易的安稳,倾尽所能去赞扬开创者的无量功德。这种文人的自觉意识为应制献呈诗蒙上厚重的台阁色彩,但也落下直白粗放、思想浅俗等诸多弊病。
2.迎送酬赠诗
陈谟的社交范围很广 ,大约写过40首馈赠他人的诗歌。它们既有对时政的关心,又有朋友间的惺惺相惜,还有给予后辈的勉励,相比应制献呈诗更加鲜活真切。以《送参政周公赴台中丞任》为例:
省垣榕桂青复青,紫薇花发秋冥冥。云收瘴海怀霖雨,月满乌台候法星。五管山河归节度,百蛮草木被威灵。还朝先把贤书奏,榜下悬知有九龄。⑤
诗歌开篇先交代了送别现场的环境,“乌台”即御史台,“法星”乃“荧惑星”别名。“五管”一联表明好友参政周公将要任职岭南地区御史中丞的重大责任。末尾直接叮嘱对方:记得向朝廷举荐像张九龄那样的贤才。可见陈谟虽未仕明,却不忘以诗为媒介倾诉自己的政治立场。
此外,陈谟的一些题画诗会由画及人、表露心迹,如“怀贤空见画,情绪若为论”(《题秋江图送青阳君》)。部分赠诗还以“寄”为题直抒胸臆,是他社会关系的另一写照,如《寄川上隐君》等。
与应制献呈诗相比,迎送酬赠类作品少了很多“格式化”的痕迹,变得更加灵动可感、朴实无华。尽管内容各有侧重却保持了宏大丰满的政治叙述模式,与台阁体如出一辙。
3.次韵唱和诗
聚会行诗是历代文人一贯的闲情雅致,陈谟的次韵唱和诗多作于好友共游或集会宴饮,个性鲜明,多达56首。且看《次谢令尹喜雨韵》:
曲江六月有新凉,令尹弹琴不下堂。河阳岂必花成县,彭泽由来菊是粮。桑树连阴驯野雉,马騣滴水舞商羊。丰年好写归图画,为觅当时顾长康。⑥
初夏时节,诗人被一场及时雨触动,在感慨间由衷赞叹谢令尹在河阳的卓越政绩。颈联描绘出当地物产丰富、农业兴旺的繁荣气象,尾联巧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典故,预示五谷丰登、百姓喜乐的祥和场景,再次肯定谢令尹的理政能力。
相较于应制献呈诗的雍容华丽,唱和诗虽显清新别致,也多了些真情实感,却依然没有褪去歌功颂德、吟咏升平的台阁底色。
(二)手法特征:经世文人的舂容之笔
明初台阁体的书写程式早在陈谟的应制酬唱诗这里就可见雏形。
1.隶事用典,深刻隽永
陈谟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又受到宋时江西派“无一字无来处”的地域文化影响,上至神话故事,下到历史风物,大小典故遍布其作。使用情形分为三种:一是用作背景起兴、以古观今,例如《朝阳诗》中引用“瀛海”“桃都山”“金鸡”等多个上古神话来为明王朝造势;二是形容友情至深,比如《和陈中常赠别》里的“湛卢剑”和“角弓诗”,前者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之一,后者出自《诗经·小雅·角弓》,暗喻兄弟间不可疏远;三是类比人的高洁品质,《次谢令尹喜雨韵》借顾恺之表达对谢令尹政绩的至高赞赏。等到了杨士奇笔下,典故的使用频率和多样程度虽有所降低,用典依旧是台阁诗的重要手法。
2.惯用白描,寓情于景
在“贵乎有实”“宗唐得古”等诗学思想的指引下,陈谟首推以李、杜为代表的盛唐之音,追求作品的自然美。他不会刻意布局、精心雕琢,只用线条勾勒出所见所感。正是这种看似随性、不着痕迹地写景方式反而实现了景与情的和谐共生。例如《烂泥湖著浅和韵》中“波涛遭险路,风雪迫残年。空阔疑无岸,苍茫但有天” ⑦,整个画面由“波涛”“风雪”“岸”和“天”堆叠而成,看起来毫无技巧却烘托出天地间的空灵与苍茫,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无奈与惆怅。这种白描手法被杨士奇等人吸收,成为台阁诗的普遍特征。
3.时空流转,今昔联动
陈谟身逢乱世,辗转逃难的经历让他对时节变化极为敏感,例如《别郭思信》一诗:
望望沙园鹭渚边,䌽云忽到九州前。春山步屧寻前度,夜月停杯说隔年。局上蒲翻枭雉采,琴中徽按凤皇弦。河桥折柳难为别,更约看花句共联。⑧
开篇由眼前景荡开离愁别绪,接着回忆活动轨迹:“春山步屧”“夜月停杯”、筵席抚琴,别有意趣。奈何今时不同往日,折柳相送也难分难舍,只好约定再一起看花吟诗。诗歌通过情景位移深表不舍与留恋,为台阁诗描写迎送场面开辟了新思路。
(三)风格呈现:平和雅正的博大气象
雍容典雅的语言赋予诗歌恢宏气象,诗人的悠然心态又增添美感,再加上平易晓畅的说辞,这些台阁诗的关键特征在陈谟诗里皆有迹可循。
1.雍容典雅,气度宏大
江西诗派在元明易代之际将地域审美与开国气象相融合,释放出恢复正统、扬眉吐气的乐观信号,适应了明初稳固政权的文化需求。就拿《八月十七日开榜公宴》 ⑨来说:
科诏宾贤兼百粤,省闱开榜秩初筵。尘飞车马羊城外,鼎沸笙歌海角前。进士褒衣班席左,陪臣软帽插花偏。曲江雁塔题名处,为问何人最少年。
这首七律前半部分交代放榜当天赴筵者的热闹情状,从“尘飞车马”和“鼎沸笙歌”可见宾客众多、热闹非凡。后半部分描绘“进士”“陪臣”们的隆重打扮,传达出欣慰艳羡之意。诗歌从开榜公宴的视角切入,华丽却不失风雅的语句浓缩着明朝选贤举能带来的繁荣与清平。
2.悠然自得,冲和淡泊
陈谟对朱明的称道是否全然出自本心尚未可知,但至少不是用来邀功献媚的阿谀奉承。他的应制酬唱诗雍容却不张扬、优雅而非绮丽,素净淡然中更显感情醇厚,《次杨子良催菊韵三首》 ⑩就是典型代表:
楚楚临阶菊,曾看压众芳。红桃承海曙,白玉吐霞光。韶石多炎壤,南天少肃霜。如何深自閟,不肯趁重阳。(其一)
楚楚临阶菊,金风护得迟。黄衣谁近侍,白璧贵逢时。屈子餐宁饱,陶潜爱岂私。由来傲霜节,松柏共高姿。(其二)
楚楚临阶菊,从知品第嘉。程侯情最重,杨子兴偏赊。金蝶归丝网,天鹅散雪花。只宜摇落赏,难向艳阳誇。(其三)
诗歌虽然以菊为韵,最终落脚在胸襟气度的抒发,既有台阁诗的雍容典雅,又见悠然自得的处世态度,显得情真意切、余韵绵长。
3.平易晓畅,简练通达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陈诗:“文体简洁,诗格舂容……其在明初,固沨沨乎雅音也。” ⑪其应制酬唱诗注重实用性,语言平易晓畅、简练通达。陈谟在《缙云应仲张西溪诗集序》中明确提出自己的诗学主张:“诗道如花果,谓其天葩纷敷,必贵乎有实也。诗兴如江山,谓其波涛动荡,冈峦起伏,毕陈乎吾前,然后肆而出之也。” ⑫强调内容要平和实在,情感要自然有据。《题墨龙赠化州经历徐子重》是陈谟献给官员的题画诗:“徐福仙人海上家,苍龙相对卧烟霞。乘风欲向丹霄去,还是张骞八月槎。” ⑬诗人将受赠者比作仙人并和画相关联,巧用“张骞泛槎”的典故表面题画,内里却赞赏徐子重的不辱使命和浩然威风。诗歌小巧精悍、凝练通达,在向对方致敬的同时显露出自己的政治愿景。
综上,台阁体与陈谟应制酬唱诗的继承性逐渐清晰。这类诗歌不再是纯粹个性化的“缘情言志”载体,歌颂新气象、承载大道理上升为功能旨归。
(四)情感寄寓:心向朱明的天真表达
1.新朝伊始、天下初定的自豪与宽慰
受江西地域文化和陈氏家族传统的熏陶,陈谟在经历元末动荡后更能把握新政权建立的时代价值,自豪与宽慰是陈谟应制酬唱诗的情感主基调,映射出一位政治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身份自觉。他的《题瓜尔佳同知画像》写道:“大明启运朝明堂,览德遂与群龙翔。西江下邑烦抚字,勤劳祗用跻民康。” “井井栽桑阴覆野,岁岁莱田有新稼。” “丹青写出庙堂姿,唐代衣冠远有仪。瑶林琼树风临赋,预想凌烟阁上时。” ⑭国运向好,官员勤勉,盛世气息扑面而来。再对比黑暗的元末社会,怎能不让诗人满怀自信、倍感幸福呢?
2.儒家文人的治世理想和博爱胸怀
陈谟标榜唐音,犹推杜诗,有时也学杜甫将目光从台阁下移至民间,因而部分诗歌还闪烁着朴素的民本思想,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兼济天下的责任心。他擅长将民生疾苦和歌颂时政紧密结合,赋予诗歌沉重的现实色彩。典型如《咨询堂诗并序》:“刍荛之贱,商工之卑。勿卑勿贱,言亦有禆。虎冠狼牧,童子能言。蜜矢毡针,明者昏焉。孝妇之旱,三年尤剧。决狱之雨,顷刻而集。” ⑮陈谟用四言短句对久经战乱的百姓境遇如数家珍,说明他对基层社会体察至深。同时间接阐述治世理想,可见他用悲悯眼光看人间的博爱胸怀。此外,陈谟虽未出仕却写了相当多与官员有关的诗歌,无不诉说对所处世道的期待,非常符合台阁作家积极乐观的存世态度。
3.愉悦且满足的交游真情
与众好友宴饮聚会是陈谟在治学授业以外的主要活动,所作次韵唱和诗场景丰富、节奏明快。诗中的交游真情虽说与台阁无直接关联,但都得益于客观社会环境的加持。八月十五,中秋月圆,诗人与朋友欢聚一堂,赏月、饮酒、作诗,好不快活:“举杯待月月苦迟,金天一碧寒玻瓈。云升复隐榕阴外,风送俄经泮水西。丹桂子成金榜动,紫薇人醉玉绳低。鹍鹏万里非难事,安用人间八骏蹄。” ⑯ (《八月十五夜宴明伦堂前榕树下》)他们举杯邀月、略显醉态,秋天的夜空万里碧波,几抹舒云遮挡圆月,一切都是那么安逸美好,诗人不禁发出“鹍鹏万里非难事,安用人间八骏蹄”的豪迈之言,这难道不是盛世赋予他的达观与底气吗?
上述三方面是陈谟应制酬唱诗在情感维度的台阁化表现,再结合内容、手法和风格,基本可以厘清他和台阁体之间的密切关联,充分说明盛行一时的台阁诗风渊源有自。
二、台阁气初定,且看诗后因
陈谟应制酬唱诗的台阁倾向离不开特定历史条件和多维时代语境。
(一)向外探寻
1.元明鼎革与文学话语权
元末社会混乱不堪,知识分子在波诡云谲的局势下一边竭力寻求生存空间,一边不断调整自己的处世心态和政治站位。多数文人避世归隐,“本我”意识高度觉醒,以“自然自适”抵抗礼义名教,地域性的诗文流派纷纷出现。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力推行汉唐礼制,振兴儒学正宗,亟待拉拢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人群体为正统性辩护。江西派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以“平正典雅、温柔敦厚”立身,颇得朱元璋青睐,逐渐引领起诗坛走向。陈谟的应制酬唱诗之所以散发出浓厚的台阁气息,不排除有顺从群体大势、博得文学地位等利益因素,有可能是对官方政策和意识形态的附和。
2.宗唐复古风气下的士人文化心理
明初复古思潮盛行,由元入明的文人深谙异族压迫之苦,希望借助复古来恢复汉民族中心主义地位。他们聚焦元朝以前的秦、汉,尤其是盛唐这个辉煌鼎盛、气势磅礴的理想时代。在宗唐风气与复古心理的浸染下,陈谟同样尊崇唐诗、尤推李杜,认为“唐以来诗人惟李、杜为大宗” ⑰。创作时会不自觉地以前人诗风为参照进行模仿或创新,由此呈现出前文分析的各方面特征。
3.理学正统的地域身份自觉
明朝沿用元中后期以来重视理学的文化手段,奉其为科举必遵的官学。江西派起于盛唐,在宋代发展至高峰,当地文人多以儒者自居,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维护“重道轻文、重雅轻俗”的文学尊严。宋明以来理学和心学盛行,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名家都与江西有所关联。受过理学洗礼的江西文士具有温柔敦厚的儒雅气质,追求经世致用、文道合一。陈谟也不例外,他生性恬淡,懂得变通,一边潜心治学以避免无端灾祸,一边将学问优势转变为文学利器,在应制酬唱中追随盛世,安稳度日。
(二)由内生发
陈谟应制酬唱诗的台阁倾向还和他的自身经历与价值感知密切相关。
1.自身经历
陈谟天资聪颖,博闻强知,既善诗文又通经学,身跨两朝而颠簸曲折。元时曾多次参加科举不中,遂回乡隐居授课。后来兵乱四起,政权割据,陈谟与家人在至正十二年(1352)开始辗转逃难,从泰和一路南下至韶州,又在沙溪、兴国等多地折返。仓皇惊心的逆旅经历让陈谟身心俱疲,他迫切希望一位明君来破局。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占据了包括江西在内的整个长江流域。陈谟当时客居在外,听闻后堪比百年前“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杜甫,顾不上还在苟延残喘的蒙元就写了《韶州卫贺表》《江西省贺表》等庆祝新朝建立。可见陈谟心向明朝由来已久,所作应制酬唱诗之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2.价值定位
陈谟属于典型的灵活敦厚型江西文人,习惯审时度势并及时调整生存预期。面对元明鼎革,他既不像浙东的戴良死守忠孝节义,深陷亡国哀思,反而主动投身新朝,仅用一篇《通塞论》就堵住悠悠众口,阐明“亡国不必死节”的务实道理。正如四库提要所言:“集中《通塞论》一篇,引微子、箕子,反复申明,谓革代之时,不必死节……不一而足,无一语故君旧国之思。” ⑱同时拒绝宋濂、王袆等人的出仕邀请,阅尽世事后奔赴隐居生活。他在《三顾书隐记》中感慨:“夫隐者,君子独善之名也。苟达焉,斯无取矣。”这除了和明初严苛的政治环境有关外,很大程度上还是遵从了归隐本心。
由此可知,陈谟应制酬唱诗的台阁风格兼具历史必然性和时代个体性,为后世文人留下一抹特立独行又值得取舍的巍然背影。
三、结语
陈谟的应制酬唱诗放在整个古代诗歌史上成就并不显著,颇有内容单薄、题材狭窄之嫌。但它们的内容取向反映出文学发展的连续性与时代性,雍容典雅的风格气象则适应了特定的政治需求,从中更可领略传统士大夫的开阔格局和蹁跹风度。此类诗歌的台阁倾向本由现实造就,后被台阁重臣吸收,从而正式风靡诗坛并反哺朝政,成为明代文学的显著阶段特征。
注释:
①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46-51页。
②郑莹:《陈谟诗文研究》,南昌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⑬⑭⑮⑯陈谟:《海桑集》,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3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5页,第537页,第559页,第656页,第627页,第557页,第829页,第544-545页,第865页,第532页,第527-528页,第956页。
⑪⑱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九》,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476页。
⑫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⑰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43页。
参考文献:
[1]陈谟.海桑集[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3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李修生主编.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何坤翁.明初台阁体形成刍议[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3,(2).
[5]饶龙隼.明初台阁体的生成及泛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6]唐朝晖,欧阳光.江西文人群与明初诗文格局[J].学术研究,2005,(4).
[7]魏崇新.台阁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成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8]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六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9]张红花.探析明代江西籍台阁体作家群体的成员构成及创作特征[J].宜春学院学报,2020,(11).
[10]左东岭.20世纪的江西诗派与台阁体研究[J].故宫学刊,2013,(2).
[11]郑莹.陈谟诗文研究[D].南昌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杜钰璇,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浙江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