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

2024-12-19张意晗钱华

今古文创 2024年45期

【摘要】《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而闻名。作家通过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深刻细腻的情感抒发以及隐喻象征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的世界。同时,作品张弛有度的节奏韵律,增强了艺术效果,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解析《活着》的叙事艺术,有助于深入挖掘余华作品的文学价值,增强读者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5-000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5.002

余华的《活着》采用“我”作为叙述者,引出真正的叙述人福贵,讲述了他在动荡的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家庭沉浮、生活艰辛和命运的坎坷,而“我”则作为故事的聆听者,与读者一样感同身受。这种叙事结构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了解福贵的内心,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深重悲哀。作品表达了余华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性的思考。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计划地安排插叙,利用镶嵌式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在时空上得以品味和体验人物心理。

余华通过朴实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性的悲欢离合,呈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小说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触动人心的场景和情感在作家笔下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余华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抒发,将生活中平凡的片段与丰富的情感相结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活着》的叙事艺术魅力在于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朴实而富有张力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温暖。

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

(一)自然景物的描绘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无助。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麦田、山林、河流等自然景色,将乡村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在小说中,自然景物不仅是背景,更是情节和人物命运的象征,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在《活着》中,自然景物的描绘常常与主人公福贵的内心感受相呼应,凸显了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比如,在福贵失去儿子有庆后,他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就变得更加敏感和深刻。在田间劳作时,他常常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残酷,这种对自然的感受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句话中充满了沉郁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失落和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复杂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剧感,不是直接的哀号,而是通过日常景象的描述,让人心生共鸣。

其次,自然景物在《活着》中还扮演着象征的角色,反映了人物命运的转折和变化。比如,小说中常常描写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来袭,这些自然景物的变化常常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福贵生活的年代,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这些灾难常常直接影响到福贵及其家人的生活。在小说结尾,福贵与一头老牛共度余生的场景更是象征了他与自然的融合,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坚守和对自然的敬畏。

此外,在《活着》中,自然景物的描绘还常常与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意境。比如,福贵年轻时的冲动和狂放与大自然的狂风暴雨相呼应,他的沉默和忍耐与田野间的静谧和孤寂相互映衬。在小说中,自然景物往往成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活着》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和背景,更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残酷,更可以体会到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和无助。因此,《活着》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具有文学上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人文主题,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活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刻画,展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变化。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及其周围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情感,他们的命运与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深刻的人性与社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主人公福贵。他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他一人留存世间,这种苦难令人难以承受。但余华在处理这些苦难时,不是使这些苦难飞流直下,不断叠加,把主人公一步步逼向死路,而是在一次次绝境中,写出许多温情和梦想,每次看似福贵走到了尽头的绝路,又歧路生花,衍生出希望[2],始终坚韧地生活着。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战乱、自然灾害以及家庭的变故,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家人的爱。福贵的形象既是一个普通农民,又是一个顽强的生存者,他的命运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到内心情感的驱使,是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小说中,余华还通过对福贵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塑造,展现了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是在描写福贵与妻子、儿女、亲人之间的关系时,余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对话,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变化。比如,在福贵与妻子家大娘之间的关系中,既有亲情的温暖,又有矛盾和冲突,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际关系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活着》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余华的创作高度,通过对主人公福贵及其周围人物的细腻描写和深刻刻画,呈现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深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引发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活着》这部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华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转化为永恒的文学经典,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璀璨的艺术光芒。

二、深刻细腻的情感抒发

(一)家庭情感的描绘

《活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家庭无疑是主人公福贵生命中的支柱。小说通过对他与家人之间关系的细腻描写,让家庭在福贵生命中的重要性得以凸显。这些家庭情感不仅体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真谛,也反映了家庭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所承受的巨大冲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与牺牲。余华对家庭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小说更加生动、感人,也让读者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福贵与妻子家珍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他生活中最坚实的依靠。尽管福贵年轻时因赌博败光家产,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家珍始终不离不弃。她不仅在物质上支持福贵,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无尽的安慰和力量。家珍的爱和包容让福贵在经历人生低谷时依然能够找到前行的动力。她的坚韧和无私的爱成为福贵面对苦难的精神支柱,使他在困境中依旧对生活抱有希望。

其次,福贵与父母的关系也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尽管福贵与父亲之间有过矛盾和冲突,但在父亲临终前,福贵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深沉的爱和期望。这种父子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纽带,使福贵在遭遇人生挫折时,能够从家庭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父母的爱与教诲,无形中塑造了福贵的性格和人生观,为他日后面对艰难险阻提供了内心的支撑。

此外,福贵对子女的深情厚谊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的存在,赋予了福贵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尽管他们都早逝,但福贵对他们的爱和记忆,却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福贵对有庆的死负有深深的自责,而凤霞的不幸更让他痛彻心扉。然而,正是这份厚重的亲情,让福贵在失去亲人后仍能坚持下去。他从对子女的爱中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理由。

最后,福贵与孙子苦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家庭在他生命中的支柱作用。苦根的天真和纯真,给了晚年福贵新的希望和生活的意义。福贵在照顾苦根的过程中,重新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责任感。这种祖孙情,成为他晚年生活中的最大安慰和支撑,使他在经历无数磨难后,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

通过福贵与家珍、父母、子女及孙子之间的情感互动,余华在《活着》中深刻展示了家庭对主人公生命的重要性。家庭不仅是福贵物质上的依靠,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使他在经历苦难时,依旧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二)生命的探索与希望

《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在苦难中追寻希望的力量。在这个残酷而无情的世界中,人们的欲望、痛苦、希望与绝望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触动灵魂的故事。

《活着》以生命的流失为线索,展现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福贵经历了家人的死亡、贫困和压迫,他的生命也在不断逝去。这种无法抗拒的命运暴露了人类生命的脆弱性。然而,即使面对无尽的苦难和痛苦,福贵依然表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执着。他在悲剧的阴影下艰难地生存着,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意义和尊严。小说中的情节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在绝望中追寻希望的渴望。尽管《活着》中充斥着痛苦和绝望,但小说中也透露出微弱的希望和温暖。无论是福贵对家庭的眷恋,对生活的执着,还是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都展现了生命中那份宝贵的美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福贵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执着和乐观的态度激励着他坚持下去,寻找生命中的光明和温暖。

《活着》通过对福贵一家生活经历的描绘,深刻地展现了对生命的探索与希望。在面对命运的无情摧残时,福贵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和希望的重要性。小说中所呈现的生命的探索和希望的主题,深深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许。在《活着》中,生命的探索与希望是贯穿全文的主题之一。小说通过对福贵艰难生活经历的描绘,呈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在苦难中追寻希望的力量。这种对生命的探索和对希望的追寻,给予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希望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三、隐喻象征的巧妙运用

在《活着》中,隐喻和象征是其文学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而有内涵地展现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隐喻和象征不仅仅是文字的抽象延伸,更是对人性、命运和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揭示。在这个充满苦难与希望的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隐喻和象征都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荒谬。通过对《活着》中隐喻和象征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更能够深入探讨人类生存的本质和意义。

(一)隐喻手法的应用

在《活着》中,余华对主人公福贵命运的描写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比如在小说开头,当福贵的父亲去世后,他把家里的狗杀死来为父亲守丧,这一场景就隐含着对封建礼俗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揭示。这里狗并不仅仅是一只动物,它更多地象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暗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陋习和压迫,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无奈。

此外,小说中对福贵的命运起起伏伏的描写也运用了许多隐喻手法。比如在福贵家族曾经的辉煌时期,他们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家道昌盛,这一切都被描绘成“金碧辉煌”,但随着社会的变局和家族的衰落,一切都变得一文不值,“家业如风中残烛”。这其中蕴含着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隐喻,从盛极而衰到一无所有,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沉浮和磨难。

《活着》中的隐喻手法运用非常巧妙,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描写福贵一家的命运起伏,实际上也在隐喻整个中国社会的沉浮和变迁,表达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审视和反思。这种隐喻手法的应用,使得小说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够深入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活着》中的隐喻手法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隐喻,余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世界,使得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感悟到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象征手法的应用

《活着》中的象征手法在描绘人物和事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说中的“活着”这个主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不仅代表着生存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执着,也体现了人们在磨难中的顽强和对幸福的追求。通过“活着”这一象征意象的贯穿,作品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赞美,使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内涵,充满情感共鸣。《活着》中的象征手法在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应用。通过对主人公福贵和其他角色的塑造和描绘,作者运用了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象,如树、土地、水等,来隐喻人物内心的挣扎、成长和追求。这些象征意象不仅为人物形象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也让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引发了读者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

共鸣。

其中,小说中出现的“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它是一头生命力顽强的老牛,岁月的痕迹在它的躯体上刻下了深邃的纹路,这些纹路无一不诉说着生命的坚韧和刚毅。它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在福贵的所有亲人相继去世后成为他唯一的依靠,和他一起度过往后的日子。福贵晚年只剩下他一人活着,纵观其一生,亲人相继意外离世,他经历了生活的种种苦难和折磨,遭受了命运的捉弄和内心的苦痛后,他隐忍着活下来,看似苟延残喘,却彰显了不屈的生命力量,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无疑是巧妙且独具匠心的。通过事物的特征表现生命、人生、苦难这样的主题,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3]

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还在描绘社会背景和历史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通过描写家族的衰落和农民的命运,隐喻了中国农村在历史变革中所经历的磨难,同时也象征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动荡中的挣扎和抗争。这种隐喻和象征不仅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历史意义,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对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共鸣。《活着》中的隐喻和象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深刻地展现了作品的内涵和人生哲理,为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张力。这些隐喻和象征不仅使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深度,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对生活、历史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四、节奏韵律的张弛有度

(一)语言节奏和韵律在《活着》中塑造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首先,余华在《活着》中通过句式长短的变化来控制叙事的节奏。例如,在描写福贵经历重大变故或心理冲突时,常使用短句。这种简练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明快,同时也增加了紧迫感和冲击力。“锅砸了,屋子烧了,看来我也得死了”[4],这样的短句在关键情节中反复出现,强化了情感的爆发力。让人在读完之后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思考着这简洁句子背后蕴含的深意。这种简短的语言节奏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生活的跌宕起伏和命运的无常。而在描述日常生活或回忆片段时,余华则常采用较长的句子,营造了一种平静、舒缓的氛围。这种句式的变化,不仅丰富了叙事节奏,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起伏。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和变奏,通过对重复的使用和细微的变化来增强叙事的韵律感。这种手法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富有层次和变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例如,在《活着》中囊括了种种自然和非自然的死亡,可谓一张丰富多彩的“百死图”。死亡的魔爪操纵如意,旗开得胜,奏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受难乐章,是福贵命运的掌舵者。七次死亡,七条人命,给福贵带来了七次重生。死亡情节的不断重复,将小说的悲剧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织成一张布满哀恸、离别和无力的大网。亲人的相继离去,使得福贵饱经风雨,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意志力,默默扛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5]这种反复和变奏的运用展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生离死别和悲痛情绪,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主人公遭遇的理解和同情。

(二)语言节奏和韵律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余华在《活着》中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节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描述主人公福贵遭遇生活逆境时,作者通过反复出现的短语和形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煎熬和挣扎。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节奏不仅使故事更具张力,也让人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第二,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语言节奏和韵律的运用深刻体现了情感的递进和转折。当情感发生剧烈转折时,余华通过改变语言的韵律来表现这种突变。句子的节奏可能从平稳突然变得急促,或者从急促突然变得平静,这种变化直接反映了情感的转折,使读者能够敏锐地感知到情感的波动。同时,余华巧妙地运用声音和沉默之间的对比,通过韵律的变化来加强情感的转折。在一些关键情感节点上,突然的沉默或者声音的降低,往往意味着一种深刻的情感转折。

第三,余华通过对人物对话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进行精心调控,成功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冲突、矛盾以及情感变化。当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或遭遇挫折时,他们的对话往往呈现出紧凑、急促的节奏,短句和断裂的语言构成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挣扎。这种对话方式直接反映了人物在面临困境和抉择时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对话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的变化还精妙地展现了人物情感的冲突和变化。当人物的内心经历剧烈的情感波动时,对话的语言节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平缓流畅到紧张慌乱,直接反映了情感的转折。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传达和碰撞。通过语言节奏与韵律的运用,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错综复杂和真实感受。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活着》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情感更加真切,使读者对人性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活着》中语言节奏与韵律的运用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简洁的语言、反复的节奏和对比的排比,余华刻画出了主人公福贵及其他人物的情感起伏和心路历程,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共鸣。这种精妙的叙事手法不仅使故事更具张力,也让人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在《活着》中,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展现了人类在苦难中的顽强生存与无尽希望。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深刻细腻的情感抒发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画面,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生命的顽强与价值。同时,余华还运用丰富多彩的隐喻和象征,将生活中的挣扎、坚守和悲欢交织的情感状态,通过自然景物和社会背景的描写进行了深刻地投射和映衬,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时间流逝的巧妙运用,余华将福贵一家人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变迁相交织,呈现出一幅深沉而感人的画卷。这样的叙事艺术使得《活着》成为一部深具感染力和思考力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276.

[2]杨遥.论余华小说叙事风格的“软”与“硬”[J].小说评论,2021,(6).

[3]李祺.论余华《活着》的叙述艺术[J].新纪实,2022,

(12).

[4]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92.

[5]孙雅楠.论余华小说文本的重复叙事特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21,(4).

作者简介:

张意晗,女,浙江金华人,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23级在读,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钱华,男,汉族,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