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4-12-19石涌泉
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传统教育方法在培育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品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党史教育蕴含丰富创新创业精神品质,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探讨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以及学生对此的认知度,提出了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这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不断探索取得良好育人成效,但传统教育方法在培育学生创业能力和精神品质方面仍存在不足。党史教育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是否适切融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对此认知度如何、两者又如何融合,探讨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可为深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
党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内在相通性,在本质上具有一致的育人目标。党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两者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党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和经验启示,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党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加深对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的认识理解。这对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学思践悟党史学习成果提供实践载体。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将党史中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创业实践中,指导自身实践活动。反过来又通过实践,更加深入理解党史中的重要精神品质和经验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这就为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提供了平台支持。
百年党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开天辟地的救国之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成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老区精神、苏区精神、沂蒙精神、太行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有创业精神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改天换地的兴国之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3]这一时期,“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都书写了艰苦创业壮美篇章。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翻天覆地的富国之业
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和实践勇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积淀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精神财富。[4]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广大特区干部在改革开放“试验田”上勇当“拓荒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惊天动地的强国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正在创造强国之业,谱写了新时代精神。[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干形成了以“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为内涵的“三牛”精神,塑造出了科学家精神,包括“自主创新”在内的新时代北斗精神和“弘扬创新精神”在内的企业家精神。
百年党史对深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安身立命的根本。[6]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至少有8个精神的内涵直接体现“坚守理想”或“坚守信念”。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听党话、跟党走。面向未来,要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7]
(二)厚植学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当做自己的初心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至少有18个精神直接体现“家国”和“人民”,其中“人民”出现了9次、“群众”出现了6次、“祖国”出现了4次、“爱国”出现了3次。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厚植青年学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教育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面向未来,要教育青年学生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在人生奋斗中将“小我”融入“大我”。
(三)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伟大转变,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8]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至少有20个精神的内涵中直接体现着“创新”和“创业”,“创新”出现了9次,“敢为人先”和“敢闯”各出现了3次。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9]面向未来,要教育青年学生敢于做先锋,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至少有14个精神的内涵直接体现“实事求是”,其中“实事求是”出现了6次、“科学求实”或“求实”出现了4次。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教育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科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面向未来,要教育青年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五)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
实干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落地根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中至少有17个精神的内涵直接体现“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分别为14次和3次。
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挫折,不懈奋斗、艰苦创业。面向未来,要教育青年学生把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创造新的时代业绩。
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认知度
为了解学生对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度及建议,作者编制问卷并采用问卷星方式,于2023年3月面向所在高校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856份。其中,男生522份(占比60.98%)、女生334份(占比39.02%);本科生596份(占比69.63%),研究生260份(占比30.37%);理科186份(占比21.73%);工科569份(占比66.47%);文科101份(占比11.80%);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111份(占比12.97%),共青团员655份(占比76.52%),群众90份(占比10.51%)。
(一)学生对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
由图2可见,超过九成(94%)的学生认为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必要,且63.55%的学生表示非常有必要。这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正确认识到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可和支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党史教育。
由表6可知,超过九成(92.99%)的高校学生对此表示感兴趣,且50.70%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这说明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具有较好的吸引力,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此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感染力。
由图3可见,92.50%的学生表示愿意选修《党史-伟大创业史》选修课,且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这表明学生对通过选修课这种方式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支持度很高,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设相关选修课是重要的方式和载体。
(二)当前党史教育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由表7可知,关于目前学校党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方式,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有“网络宣传”“讲座报告”“红色观影”,可见这是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此外,“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学习班、研讨班”“红色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比赛开设红旅赛道”分别占比61.10%、45.91%、43.22%、35.75%。
由图4可知,75.12%的学生通过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宣传了解创新创业相关信息,其次认为是新闻媒体报道、他人告知、集中学习研讨,占比分别为66.24%、58.06%、43.69%、41.12%,自己感兴趣主动搜索的人数占比为41.12%。
(三)学生对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由图5可知,关于如何加强将党史教育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75.35%的人选择讲座报告,74.07%的人选择新媒体宣传,71.14%的人选择实地参观,69.16%的人选择红色创新创业项目实践,43.34%的人选择开设学习班,9.81%的人选择其他形式,例如小组合作。可见,将党史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采取合适的、易于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方式来开展,以切实增强其趣味性和吸引力。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升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将党史中的创新创业精神品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课程是育人主渠道主阵地,百年党史内涵丰富、层次多样、外延广泛,且不断生成和发展,要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精神品质和育人元素,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开设专门的党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选修课,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党史教育,建立涵盖书籍、文献、影像资料等形式的党史教育资源库,举办党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讲座,帮助学生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10]
(二)突出实践育人导向,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党史和汲取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力量
组织学生参观党史教育基地、企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重走革命旧址、重温红色历史等帮助学生在实际场景、真实文物环境中重温艰苦创业历程,坚定学生传承先辈精神、开创新时代新事业的决心信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在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大力开展“挑战杯”竞赛红色实践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在党史学习、调查研究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中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
(三)发挥竞赛育人作用,促进党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主动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竞赛是深受青年学生喜欢的一种教育载体,是广大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的一种课外实践教育形式。要依托创新创业竞赛这种载体,促进党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增加党史教育要素,在创新创业项目评审标准中增加对于党史精神的要求,如注重对学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考察。
(四)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开发相关新媒体教育产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
实现红色精神代际传递,既要研究红色精神本身的内涵体系特征,也要研究如何融入青年学生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党史教育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适应学生热爱网络、习惯碎片化阅读等特点,创新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开发融合党史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图文、音频、视频等网络产品和虚拟现实(VR)产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知识、感悟精神。
(五)发挥榜样力量,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创新创业模范人物彰显的伟大精神是百年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用有限的生命铸就了光辉而永恒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在艰苦奋斗、创新创业行动中的生动体现和充分彰显。坚持发挥榜样力量,发掘党史中的创新创业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举办报告会、巡回展览等,引导学生向劳模学习、向创业者学习,争做党的新百年赶考路上的建设者、奋进者、创业者。
参考文献
[1]金湘军:《大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走深走实》,载《求知》,2021(8):10-12页。
[2]《〈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载《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10):5页。
[3]王慧:《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专题学习研讨》,载《中国水利》,2021(9):5页。
[4]《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载《共产党员》,2017(22):18-19页。
[5]本刊评论员:《在改革开放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载《党建研究》,2019(1):15-16页。
[6]陈伟宏:《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革命品格与伦理品格》,载《思想理论教育》,2021(5):47-52页。
[7]汪小强:《习近平青年观视域下学生骨干示范作用发挥路径探析》,载《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1-5页。
[8]商兆鑫:《伟大建党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载《党政论坛》,2023(1):14-18页。
[9]杨晓慧:《引导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载《中国高等教育》,2021(18):13-15页。
[10]《“跟党学创业”——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课程思政建设简介》,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7):2页。
作者简介
石涌泉 长安大学校团委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