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模式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12-19刘梦琪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从不同层级分析家校社协同模式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实践策略,以期有效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学业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逐渐解脱于繁重的课程压力和课外辅导,这为他们减轻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提供了机会,也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紧迫课题。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上的关键作用和教育合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凭借其资源整合和全方位关注的优势,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基于此,本文力求从心理育人的角度出发,以尤·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聚焦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并分析各主体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路径。
家校社协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阐述
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从割裂式教育管理向家校社协同式育人的过渡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议题,也是促进高质量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用以理解家庭、学校、社会及其相互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轨迹的影响。[1]生态系统本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整体以及这二者在一定时间内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尤·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环境系统的交互影响。
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以及宏系统。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和参与的系统,比如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是个体日常生活的核心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密切。中系统是微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各方协调一致的教育目标、家校之间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等都是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和化解心理危机的关键因素,这些交互作用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实现最优化。外系统包括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会通过微系统传递给个体。例如,父母的工作模式、父母与他人的相处模式、自身童年的留守经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状态和心理品质,既可能成为青少年在日后面对挫折时的保护性因素,也可能阻碍其积极成长。宏系统是更大规模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制度、法律、政治体系等,形成了一个更广泛的意识形态框架,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例如,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健康的社会心态等都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力量,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宏观指导。上述不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协同模式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微观困境
作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的三大基础力量,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促进其身心发展方面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家长教育认知不足、学校教育碎片化、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在现代家庭中,许多家长秉持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身体健康上,而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即使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些家长也可能受限于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而无法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支持和帮助孩子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采取过度保护、指责的方式来应对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疾病。在面对升学压力、课业紧张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碎片化的现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作为某些单独课程的一部分或者在特定时段进行,而不是融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2]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传授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技能,而没有提供深入的理解或实践机会。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如课堂讲授或阅读材料,缺乏交互性和体验性。
社区心理服务、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志愿者团体能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社会支持的平台,然而大多数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或发达地区,而在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扰时难以寻找到专业心理咨询的途径,缺少及时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进一步加重,这种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这些地区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二)中观困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共同塑造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轨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因其交互耦合的教育生态环境成为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然而,基于生态系统的中观层面,家校互动乏力、社会资源介入不够等问题较为突出。
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其间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家校互动仍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挑战。首先,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沟通不够深入是家校互动乏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家长会、家访等作为家长和教师双方直接互动的途径,更多围绕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在校表现展开,而较少涉及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等。加之,心理健康教育因涉及更多的个人隐私,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家校交流和合作难以直接在公开场合进行,导致家校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受限。其次,身体在场不足,缺少互动的真实情境也是影响家校互动的因素。家长与学校往往通过家长群、社交平台等公共网络渠道建立日常联系,缺乏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沟通模式,使得双方之间的互动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层面,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在工作开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双减”政策的实施触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社区在该领域的参与仍然被持续忽视。社会资源由于需要足够的投入和组织,社区心理健康宣传、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等难以有效进入校园和家庭,导致了社会与其他的重要教育机构的互动不足。[3]
(三)宏观困境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青少年每天接触大量来自外界丰富繁杂的信息。虚拟社交、网络暴力、参差不齐的信息质量等网络安全隐患容易给青少年带来思想观念和自我认知上的冲击,不利于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此外,在如今竞争愈加激烈的大环境中,“内卷”“名校光环”“金字塔尖”等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文化观念,可能会给其带来过大的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协同模式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并非某个单一子系统或子系统单一因素独自作用的结果,而是系统中各因素综合交互影响的产物。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下,要充分利用不同系统层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效应。
(一)完善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为基础力量的微观系统
对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家庭教育实质上是父母的自我学习和成长。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社区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辅导沙龙等活动,在深刻理解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同时,需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孩子建立良好有效的沟通渠道,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情绪和压力,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促进成长的积极环境,扎实推动孩子的身心发展。
对学校层面而言,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和更新,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相关知识的灌输。其次,学校可以举办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团辅、心理咨询模拟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在实践中学会有效的应对方法。
对社会层面而言,增加社会资源的投入,尤其在农村等偏远地区。一方面,社会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志愿者团队定期进入校园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开展公益宣讲等,尤其应侧重走访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社区,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等方式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心理支持服务,让偏远地区的青少年能获得更加便捷、及时的帮助。[4]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交互的增能系统
一方面,搭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学校、家庭和相关社会组织的沟通系统。该平台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讯、课程资源的载体,帮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学校、社区还可以在平台上自行发布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公益讲座、心理问诊等,有兴趣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都能在此平台获取相关活动信息并积极参与。此外,该平台还可以作为一个“心灵树洞”,当青少年遇到苦恼或者家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遇到问题都可以进行匿名倾诉和提问,和他人展开沟通交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系统,可以形成一个密切联系、互相支持的网络组织,促进多方的信息互通、问题共享和资源整合。
另一方面,开展“心连心”线下心理团辅活动,促进真实情境下的交流。为克服网络虚拟化的局限性,学校可以联合社区一起定期举办心理沙龙、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趣味心理知识竞赛等,并采取亲子组队、小组PK等形式,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社会有关组织机构可以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邀请学生和家长进入社会情境,参与到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工作中,线下的实地教育更容易让个体对心理健康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三)以互联网为载体,建设积极和谐的宏观系统MPTNixTC5NaUTq7ZRcpcjw==
一方面,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面对数字化时代浪潮中成长的青少年一代,社会网络平台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内容审核体系,加强对有害信息的识别和过滤。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教育青少年识别和应对网络上的风险和挑战,引导其科学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徜徉在网络热潮中也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为依托,宣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双减”政策为学校、家庭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繁重的课业任务、辅导培训的压力减少后,现如今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上,而非单纯追求分数和排名。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个便捷高效的平台,设置趣味、轻松、贴近中学生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频道或专栏节目,创造更宽松、更包容的社会环境,在更加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人生追求。
结 语
在“双减”背景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家校社协同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应对教育负担过重、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基于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家校社协同模式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实施路径,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还可以进一步纳入时间系统变量,从动态的角度来探究各个主体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交互机制,深入挖掘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与互动,以提供更为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学生身心发展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邵晓枫、郑少飞:《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点、价值与机制》,载《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5):82-90页。
[2]王品卿、曾天德:《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协同心理育人路径探析》,载《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56-160页。
[3]楼玉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及应用策略研究》,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4(1):119-124页。
[4]刘洋、邓晨卉、吉园依、张宇、刘巧兰:《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2):148-154页。
作者简介
刘梦琪 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