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办高校对接《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保障策略探析
2024-12-19李丹花王栓萌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是教育部等多部门在总结和升华“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发布的一项联合工作计划,对于西部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科研建设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价值和意义。亟须从国家、高校、银龄教师三个主体视角,在顶层设计、实施策略、自我调适等维度系统发力,以破解该计划的落地之困,银龄教师的身份适应之困、优势挖掘之困。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是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和升华“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经验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发布的一项联合工作计划。该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挖潜退休教师资源优势为抓手,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旨归,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因此,对接该计划,对于急需高素质教师的西部民办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西部民办高校对接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价值意蕴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需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还需要继续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1]《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就属于此类政策举措。对接其价值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完善自身略显失衡的师资结构
由于驻地区位、办学性质、发展历史等因素限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稳定可靠的师资队伍长期以来都是西部民办高校最为倾心的夙愿。银龄教师作为校外教师,可以折算计入专任教师总数,纳入高校设置、学位授权审核、评审评估评比竞赛等指标内容。对于办学历史较短的新建民办院校,对承担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银龄教师在折算系数上还有倾斜支持。因此,该计划通过柔性聘用等形式,将中东部地区高校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银龄教师有效扩充到西部地区高校教师队伍,可以高效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职称结构以及学缘结构。
(二)有助于增强自身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该计划在政策层面一方面鼓励民办高校充分吸纳各类退休的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另一方面要求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优势,精准对接供需,引导民办学校科学合理聘用银龄教师,以达到“输血”的目的。在业务层面,一方面鼓励民办学校积极打造“银龄智库”,通过“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素养。另一方面,通过探索推行“导师制”,发挥师承效应,为青年教师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充裕的社会资本支持,以达到“造血”的目的。因此,对接该计划对于持续、高效增强西部民办高校师资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提升自身的自主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必要举措,也是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应有之义。该计划一方面强调通过引导优质师资跨区域、跨校合理流动,让银龄教师以课程教学、教学指导、课题研究、团队建设指导等方式,推动受援学校提升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弘扬银龄教师奉献精神、治学精神和育人精神,重视优秀文化传承,从而以银龄教师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模范作用共育新人。因此,对接该计划对于提升西部民办高校自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民办高校对接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现实问题
尽管《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能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诸多利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需要对之进行系统审思。
(一)计划落地之困:国家银龄教师行动的过程难题
尽管《计划》就落地的组织保障从资金、政策、服务等几个方面做了系统部署,但从已有研究成果和走访调研结果来看,计划落地尚有一定困难。
首先,落地细节有待完善。尽管《计划》对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组织保障做了较为明确部署,并针对不同的教育类型做了具体要求,但对很多落地细节问题并没有做系统说明,致使具体工作开展缺乏依据。
其次,服务保障尚不健全。肇因于办学条件所限,受援高校往往无法充分保障银龄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所需,在科研设备供给、异地就医结算、周转宿舍保障、社群组织关怀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最后,激励机制还需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计划高效落地的有力举措。该计划的落地不仅要求银龄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西部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还需要受援高校建构起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机制,让银龄教师的付出能够获得骄人的物质和精神回报,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身份适应之困:高校银龄教师的角色认同困境
银龄教师入职西部民办高校前,有其长期工作、生活的现实场域,于其中建构了各自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网络,形成了各自自洽的生活、工作习惯和思维范式。他们要真正发挥自身优势,还需适应西部高校的自然、社会环境,融入民办院校的治理体系,在西部民办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但在实践中,很多银龄教师难以完全融入西部民办高校,致使部分教师陷入身份认同困境,从而迷失自我,主要表现有二:其一,身份“越位”。银龄教师一般都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一线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在受援单位往往喜欢独当一面,树立个人权威,没有理清可为、应为与能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受援单位的“造血”功能培育,从而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越位”现象。其二,认知“错位”。银龄教师多来自条件优渥的公办院校,对西部民办高校治学、治校逻辑缺乏深入的了解,更倾向于沿用过去的工作习惯,致使其在具体工作中容易形成“南辕北辙”的“错位”现象。
(三)优势挖掘之困:高校银龄教师的业务“漏损”现象[2]
高校银龄教师一般都是教书育人的楷模,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和教学经验,正处于学术造诣最高、教学能力最强、学科建设最熟的时期。但遗憾的是,基于关爱银龄教师的考虑,很多受援高校只执一端,或仅将银龄教师看作从事教学的普通教师,或仅将他们视为教学活动的督导,抑或仅当成弥补自身师资队伍结构短板的外在力量,并未充分综合考虑银龄教师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业务“漏损”现象的发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审视。
首先,表现为高校银龄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组织能力及其影响力的“漏损”,容易让受援高校错失科研团队建设、学术能力和影响力提升良机。
其次,表现为高校银龄教师学科、课程、教材建设能力的“漏损”,无法为受援高校学科发展、课程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最后,表现为高校银龄教师教学、育人、立德能力辐射的“漏损”,未能切实为青年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西部民办高校对接
《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保障对策
高校银龄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教师三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发力,重点需要西部民办高校主动出击,因地制宜地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建构起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以保证该项计划的顺利对接。
(一)顶层设计:加强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的多维支持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体系。明确而自洽的政策、法规是谋事、干事、成事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发展,虽有《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支持,还着重就援派银龄教师的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做了简要安排,但这些文件也都是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对该项工作的推进做的指导性部署,缺乏有效的强制性和具体的针对性,需要高校和银龄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鉴于此,首先,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精准掌握高校银龄教师的供需样态,充分考虑供需双方的具体诉求,构建供需资源数据库,为双方选择提供精准的现实路径。
其次,进一步完善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的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激励机制、表彰机制及退出机制,以激发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提升西部民办高校选择银龄教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适配性。
最后,要加强宣传报道,提高全社会对银龄教师群体的关注度、认可度、尊重度,以增强银龄教师群体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从而引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3]
(二)精准实施:完善银龄教师支援西部民办高校的保障举措
高校是《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直接受益主体之一,也是保障该项计划顺利高效落地的关键责任主体。这也就意味着,受援高校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切实担起相关责任,履行相关义务,以更优质的服务弥补办学环境、性质、薪资等短板,让银龄教师能够安心、舒心、开心援教。
具体而言,首先,受援高校需要切实落实《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明确要求的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条款。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以参照本校相关标准,按高标准执行。
其次,建构过程关怀机制,切实满足银龄教师的工作需求,关怀其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让银龄教师从入职到光荣卸任都能感受到被关怀、被认可和被尊重,为之提供充裕的情绪价值。
最后,重点推进青年成长计划,切实杜绝各类“漏损”现象,让青年教师成为银龄教师工作上的推手、生活中的帮手、学术科研上的助手,[2]进而提升受援高校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自我调适:引导高校支援银龄教师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是实现工作提质增效的必要前提。要发挥银龄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就需要引导银龄教师做好自我情绪管理,让其时刻保持“归零”的心态,“赶考”的状态以及“奋斗”的姿态。对于银龄教师而言,首先就需要放下思想包袱,不沉迷于骄人的过往业绩,也不消沉于因落差而生的挫败感,适时归零,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积极适应西部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
其次,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人生境遇,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会接踵而至,银龄教师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健康条件下,勇担新职责,履行新使命,时刻保持昂扬奋进的“赶考”状态,孜孜矻矻,踏踏实实,把各项工作抓到细处,落到实处。
最后,需要银龄教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守望从业初心,继续砥砺前行,适时收起歇歇脚、松口气的思想,打造一颗与青年教师齐奋斗、与西部民办高校共进步的心,为西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载《人民日报》,2024-04-24(001)。
[2]张聪:《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保障机制》,载《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36-143页。
[3]张伶俐、成一川、叶长胜、李家成:《以银龄教师优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时代使命、关键任务及发展策略》,载《中国高教研究》,2023(2):24-30页。
作者简介
李丹花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王栓萌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