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实现:独特作用与实践向度

2024-12-19梁丹丹庞博

新西部 2024年11期

国家审计是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党的“自我革命”、权力监督、资金运行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监督、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性的认识和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在充分厘清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逻辑机理的基础上,主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发展规律、“自我革命”的现实考量、研究型审计的理论要求、国家审计与“自我革命”的价值耦合等要素科学把握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践行方向。

问题提出与研究动态

为确保权力和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必须实现有效的审计监督。审计作为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确保国家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障权力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党向来重视审计工作,特别是重视审计在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和促进国家权力正常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早在1934年2月,毛泽东同志就签署颁布了红色政权第一部审计法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初步确立了国家审计的目标任务、职能范围以及审计报告制度与审计程序等。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确立了审计的法律地位。1950年,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主要体现在财政部草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审计条例(草案)》,虽然该条例没有正式发布,但是审计工作从未停止,比如毛泽东直接领导了具有鲜明审计特色的“三反”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其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指导下,我国审计工作及时“转变四个观念,增强四个意识”,在审计观念、审计领域、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3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司法、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②的审计工作方针。1994年8月31日,是新中国审计法迈出重要一步的历史节点,当天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审计立法的重大突破,从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提出到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彰显了国家对于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以后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着重强调审计工作要做到“依法、程序、质量、文明”,③要正确处理审计工作长远目标与现实任务之间的关系,发挥更大审计监督作用。这一阶段,我们党把审计工作推到新的发展水平与高度,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对审计监督职能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2023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审计担负重要使命,要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④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自我革命与审计的独特作用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对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努力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审计事业发展轨迹与重要作用的科学考量与准确把握。

目前,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审计赋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1]比如,赋能“双碳”目标的实现、[2]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3]二是国家审计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4]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国家审计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5]主要体现在脱贫攻坚[6]和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7]等。四是国家审计对于企业发展与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降本增效和对国企资产价值的作用[8]等。这些成果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研究问题,实现了国家审计同顶层设计、公司与风险治理、三农问题的有机结合,为深入研究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以党的“自我革命”为理论核心,以国家审计在其中的融合作用为切入点,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为理论支撑,探讨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相关逻辑和实践方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理论研究,对于“自我革命”的实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独特性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监督、政治建设、思想认识与风险管控层面,对于新时代加强权力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监督:发挥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独特监督作用

审计监督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监督方式,审计机关更侧重经济监督,在对行政部门进行经济监督时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色优势,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国家审计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⑤审计署直接受国务院总理的领导,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能时可排除被监督者的影响,独立实施经济监督功能。经济监督的形式包括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直接监督的基础性内容是检查行政部门财务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含同步检查被监督部门使用国家资金的情况,部门内部的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通过监督检查,降低成本,提高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间接监督是在各部门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经常审查,发现被监督部门的问题后,督促其改善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行政水平,同时关注这些部门的完成进度,以加强行政监督等形式间接强化经济监督。相较其他监督方式,国家审计以内容更全面、形式更频繁的特点,进一步彰显其独特的监督作用。

(二)政治建设:助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细化实化制度化

审计对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经济范畴和政治范畴中。“监督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⑥列宁倡导建立具有独特监督作用的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体现在经济范畴中,其核心是由国家来执行“监督、监察、计算和调节”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的必要性也存在于政治范畴中,集中表现在实现无产阶级的“权力监督”,须把“经济监督”科学转化为“权力监督”,推进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国家审计机关是直接在党的领导下履行监督职能的部门,党的领导是国家审计最本质的制度优势,要在国家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贯彻“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这个根本政治要求,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国家审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审计监督权是对国家公共财产进行安全、健康、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权力机制,在国家权力结构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是审计监督是赋能党的领导的重要着力点,在执行过程中具有高度独立性,涉及范围面广、业务专业性强。加强对各级政府机关及相关机构的审计监督,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有力工具,为党在治国理政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三)思想认识:深化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规律性的认识

纵观我国审计事业演变发展的百年历史,国家审计经历了艰难探索期、初步形成期、深化改革期、完善成熟期四个阶段。[9]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的认识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即发展离不开以经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审计监督。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就十分重视审计事业,对于国家审计的发展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起点。在艰难探索阶段,国家审计分为建党初期的审计、中共苏区的审计、抗战边区的审计、解放战争时的审计、建国初期时的审计,这一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主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抗战时期,为了适应抗战根据地的变动,国家审计机构和审计制度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建国初期,我国学习借鉴苏联模式,但因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审计工作造成不良影响。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审计制度开始破土萌芽,展现出全新面貌。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正式成立,成为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与积淀,呈现出审计不断与国情相结合的良好状态,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制度,相关法律制度越来越完善,职权边界与职能范围日趋清晰合理,鲜明体现了“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组成部分”⑦的特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颁布,国家审计实现了从“财政监督”到“监督财政”的转变。[10]进入新时代,国家审计制度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走向成熟,实现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证行政运行效率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风险管控:成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助推器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机制,在风险管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审查和评估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财务风险和管理漏洞,有效防范资金流失和腐败现象。国家审计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能够对重大项目、重要政策以及关键领域的资金使用进行全程跟踪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同时,通过发布审计报告,国家审计可以将发现的问题公开曝光,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有助于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从而有效降低重大风险的发生概率。

国家审计在推动风险管控机制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国家审计发挥监督职能,能够及时发现各级政府部门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国家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整改和完善相应制度,使得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更加高效透明,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国家审计不仅对现有的风险管控措施进行评估,还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可见,国家审计能够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更加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估风险,建立起系统、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国家审计的这种工作过程,不仅体现了其在风险管控中的独特优势,也彰显了其在党的“自我革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逻辑机理

审计监督作为党在自我革命历程中锤炼成型的一种关键监督机制,其对于揭示并推动国家审计在推进自我革命中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彰显审计监督的独特优势与效能,还为强化党的建设、推动其持续改进与创新注入强大动能。

(一)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价值耦合

在实践中,特别是在防腐机制、监督对象与财务系统等方面,审计监督与自我革命存在互动融合与价值协同。由此可见,审计监督是推动自我革命行之有效的方式。

1、健全腐败预警机制

国家审计有效推动了被审计单位政治生态的净化与提升,在构建腐败预警机制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国家审计不仅能够在表面识别出经济腐败问题,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隐藏在背后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腐败现象。这主要是通过借助审计人员深厚的专业能力和审慎的思维方式,对潜在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且细致的类比分析。

其一,实施研究型审计,从权力运行主体和审计对象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对腐败链条进行深入分析,针对选拔机制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机制等,增强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⑧的价值信念,打造具备先进性、专业性和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是铸造拒腐防变、预防腐败的思想基石。要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觉悟,推动全党深刻认识腐败问题的重要性。

其二,国家审计在与审计发现相结合的过程中,通过新理念与新方法,逐步探索、创新反腐治腐新模式,建立健全反腐抗腐的各种机制,进一步提升全党反腐败斗争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强党性修养,净化党内生态,也有助于建立更加健全的反腐败体系,从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深入骨髓的审计方式,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2、提高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严格落实审计过程,能够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激发其履行职责、廉洁从政的内在动力。

其一,通过深入开展国家审计工作,可以分析排查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行为不规范和责任缺失行为。同时,及时通报审计结果、落实追责问责机制,能够有效强化领导干部对自身行为后果的认识,促使其更加自觉地担负起领导责任,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其二,国家审计促使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可以明确领导干部在权力运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范围和标准,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权责一致。

其三,国家审计通过加强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责观念,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不断提升廉政意识和担当精神,促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此外,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既有助于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二)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实践起点

腐败现象的实质集中体现在权力滥用、公共权利受损、社会与政治问题、社会矛盾及贫富悬殊等。其根源在于权力主体思想认识与政治信念出现问题,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忽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腐败是危及党的生命力、战斗力的最严重毒瘤。”⑨腐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拦路虎”,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与社会进步,严重损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然而,自我革命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实现了实践与精神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品质。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⑩的重要论断,成为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起点。当前,国家审计已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新阶段,持续推进自我革命是实现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监督体系和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等,坚持党内监督为主,推动各项监督贯通协调发展,使权力真正走向阳光。”⑾“要坚持党内监督为主体,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⑿等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⒀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腐败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现实关照

1、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现阶段,审计人员面临宏观意识不足、风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不强、知识面狭窄、技能水平低、工作手段落后等诸多困境。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涌现和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发展,当下环境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仅仅依赖于财务和会计知识的审计人员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结构必然朝着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的培养,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诚信度,促使审计工作人员持续学习更新知识,特别是针对新兴技术和法规的变化,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其次,应加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便在审计工作中能够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更好地协调工作和解决问题。

最后,鼓励创新思维,促进审计工作方法和手段的不断优化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工作需求。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2、加强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

在尚未建立起汇集多个部门多个方面的数据联网之前,审计取证更多地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尽管采用审阅材料,走访调查等方式、抽查等手段对资料进行验证,但是由于审计手段所限,不能对其准确性、真实性与完整性进行综合评判。随着国家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审计所需信息数据所涉部门也在逐步增加,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重大政策措施跟踪落实审计,其数据来源通常会涉及很多部门,这会导致审计机关在检查其他部门的过程中产生矛盾。为积极督促并全力协助被审计单位解决问题,加强国家审计同其他国家机关的协调合作,为国家审计机关同其他执法机关开辟更加便利的交流渠道,应建立起与被审计单位平等的工作关系,促进彼此间的理解和支持,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实践向度

在充分厘清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逻辑机理的基础上,从审计发展规律、“自我革命”的现实性、国家审计与“自我革命”的协同发展等要素出发,科学把握国家审计推进“自我革命”的践行方向。

(一)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发展规律,明确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产生与发展的轨迹中审视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正是由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其在实践中以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家审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发展的重要抓手,与其发展方向契合、步调一致,具体体现在深化改革、创新审计手段、提高治理效能等方面。

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深化改革,以提升审计体系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包括国家审计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进,推动审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国家审计管理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审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强审计的市场导向意识,提高国家审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通过深化改革,使国家审计更加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求,更高效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审计的另一发展方向是创新审计手段,提高审计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要适应时代潮流,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对庞大、复杂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审计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审计人员更多聚焦于战略性的决策和高级别的风险评估,推动国家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国家审计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提升治理效能,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要更加注重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通过审计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包括加强对政府预算的审计监督,推动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审计,提高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国家审计将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作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基于“自我革命”的现实考量,发挥国家审计的独特作用

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新时代要求进行的一场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的伟大革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履行党的职责,党内深入开展“自我革命”成为必然选择。国家审计作为监督和检查机制之一,通过发现问题、强化制度,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有力支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国家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应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国家审计通过深入审查领导干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党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清晰的问题导向。同时,国家审计深入到经济领域、思想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确保党内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有效保障。

国家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还应发挥引导和建设作用。通过专业审计人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参与制度建设,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方向。推动党内各级组织和人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领导水平,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更高水平迈进。

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使其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一方面,强化自律自查自纠的意识,自觉接受审计监督,主动纠正问题,确保在党的“自我革命”的过程中做到真刀真枪、扎实改进。另一方面,培养一批专业过硬、思想过硬的审计队伍,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化,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ULa4dI+6iEZSJ5fML+b24iTu+YttVRuxRH3BcvnpSRc=业提供坚实的干部队伍支持。

(三)基于研究型审计的理论要求,提高国家审计的治理效能

国家审计作为监督与评估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研究型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强调在审计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判断,以揭示问题、提出对策,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研究型审计的理论要求,提高国家审计的治理效能,对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型审计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深度的调查研究,能够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一方面,研究型审计能够协同国家审计,帮助党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研究型审计提出的科学建议和改进措施,有助于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通过审计结果的反馈和整改,党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执政策略,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治理水平。

研究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独立审慎的态度,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同时,审计人员要敢于揭示问题、敢于动真碰硬,对发现的问题一追到底、查深查透。此外,审计人员还要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行动。通过不断提高国家审计的治理效能,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现实支撑。

党的“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党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加强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和应用推广,可以进一步拓展国家审计的监督范围和深度,提高国家审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巡视巡察机构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共同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深入。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及时移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和问责,确保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解决。通过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监督执纪问责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

(四)基于国家审计与“自我革命”的价值耦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国家审计和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我国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国家审计旨在确保国家财政经济运行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党的“自我革命”则是为了不断提升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更好地引领国家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二者在价值追求上有共通之处,都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构成了我国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国家审计不仅能发现和纠正财政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揭示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从而促使党进行“自我革命”。二者紧密联系、协同发展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在服务于党的“自我革命”上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对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的审计监督,揭示、预防和抵御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推动国有企业和政府的改革。国家审计不仅是对经济问题的揭示,更是对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政建设的监督。国家审计通过提供有关经济管理和权力运行的信息,为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持党清正廉洁形象,增强党的凝聚力和领导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国家审计作为反腐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有力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国家审计通过深入调查和监督,揭示了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事实依据。国家审计还通过强化预防性监督,增强国有资产和公共资源的透明度,缩减腐败发生的空间。国家审计的整改建议和审计意见为纠正腐败行为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措施,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实现国家审计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协同发展需要深化制度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拓展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的努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国家审计机制是推进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明确国家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国家审计成为推动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还需要在党内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制度,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从制度上为审计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协同发展提供保障。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要注重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具有较强责任心和公正品质的审计队伍。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审计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政治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党性觉悟和忠诚度。在拓展合作机制方面,要加强党内各级组织与审计机关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首先党内各级组织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对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加强与审计机关的沟通和协作。国家审计机关也要积极与党内各级组织协作,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中扮演好应有的角色。切实推动国家审计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协同发展。

总之,国家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作用,推进国家审计赋能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审计与“自我革命”的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加强国家权力制约与监督,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避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等。当前与今后,要继续发挥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独特作用,探究构建更加科学的国家审计赋能“自我革命”的长效机制与有效措施。

注释

①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求实》,1992(11):13-16页。

②中共审计署党组:《坚决落实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载《人民日报》,2023-09-15(009)。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https://www.audit.gov.cn/n9/n233/n235/c15806/content.html。

④⒀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5819.htm?eqid=eedd855200054a3d0000000664925b96。

⑤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https://www.gov.cn/guoqing/2018-03/22/content_5276318.htm。

⑥许耀桐:《党内监督论》,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6(3):3-9页。

⑦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民政》,2023(21):4-7页。

⑧蒋来用:《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载《红旗文稿》,2023(5):33-36页。

⑨吴储岐:《一体推进“三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载《人民日报》,2023-01-08(001)。

⑩黄超、郑海鸥、金正波、刘新吾:《“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载《人民日报》,2022-10-23(010)。

⑾兰琳宗:《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http://fanfu.people.com.cn/n1/2022/1122/c64371-32571575.html。

⑿钟纪言:《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11-02(005)。

参考文献

[1]孙达新:《国家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载《中国内部审计》,2023(4):75-78页。

[2]徐京平、廉海燕:《国家审计赋能“双碳”目标实现:逻辑意蕴与作用机理》,载《财会月刊》,2022(15):89-94页。

[3]王锴、李学岚、汪国钧:《论审计委员会框架下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及其作用路径》,载《财会通讯》,2023(1):23-26页。

[4]刘昂、许莉:《内部审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研究——以S公司为例》,载《财会通讯》,2022(21):115-121页。

[5]毕秀玲、陈帅:《国家审计助推乡村振兴:角色定位、作用机制与路径建议》,载《东岳论丛》,2023(5):160-166页。

[6]石恒贵、田梦:《扶贫审计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机制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载《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7):138-147页。

[7]郭祥:《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督中的作用》,载《行政管理改革》,2023(3):56-65页。

[8]贺星星、胡金松:《国家审计与内部控制对国企资产价值的作用研究——基于保值增值视角》,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4):21-32页。

[9]刘桂江:《建党百年国家审计发展历程回顾与总结》,载《审计月刊》,2021(9):6-9页。

[10]汪德华、侯思捷、张彬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审计:百年历程与发展启示》,载《财贸经济》,2021(7):15-31页。

作者简介

梁丹丹 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庞 博 西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