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2024-12-19张维青

新西部 2024年11期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特殊的人文意义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然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要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需引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整体布局,协同推进;需统一认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创新驱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在随后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黄河流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根基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而文化自信则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自身发展历史、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普遍认同,不但关系到文化的生命力,更是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比其他方面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绝,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诞生之地,不仅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形成了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更是孕育发展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以及齐鲁文化。近现代以来,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不难发现,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会议以及重要人物都与黄河有着深刻关联,红色精神谱系的形成、延续以及传承与发展更是离不开黄河的身影。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流域积淀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永久的自信源泉。只有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得以保留并发光发热、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得到最坚强的保证。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团结是永恒的主题。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每次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无一不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团结统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神之所系、魂之所依,以黄河文明为基点而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重重困难、绵延不断和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铸魂,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的凝聚力、向心力甚至是战斗力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伟力的精神依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黄河流域不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所谓“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不但影响着黄河流域的未来,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部,涉及九省区,国土面积占全国13.54%,人口占全国29.8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黄河流域省份GDP占全国的25.10%,除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外,其他七省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山东省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且不考虑省内流域外市区对该指标的贡献),其中甘肃省该两种指标分别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3.57%和63.77%。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但因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又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但是黄河生态本底差,生态脆弱,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直接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因此,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要提升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总体较弱。首先,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黄河以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8%的入河污染物,水资源开发率高达80%,远远高于国际上公认的40%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上游源头区的部分草地呈现退化,部分沙化土地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窟野河、大黑河、石川河等支流在非汛期断流常态化,黄河口滩涂湿地减少40%,黄河三角洲蚀退、河口生态阻挠等问题日益尖锐。珍稀濒危及黄河特有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下降,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一半左右,黄河下游鱼类产卵时间延迟约三十天。其次,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污染积重较深。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极大,而且过程缓慢。据生态环境部资料显示,2023年,流域地表水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水质总体差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地区出现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饮水型地方病现象普遍存在,局部贫困地区情况尤为严重。流域各省区的空气质量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黄河含沙量大,危及下游防洪安全。水沙关系不协调、下游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地上悬河”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引发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地区GDP山东和四川相较于广东分别相差约4.36万亿元和7.55万亿元,其余7省区GDP总数为有10.51万亿元,仅占广东省的77.4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普遍较低,除山东和内蒙外,其余七省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省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3.57%。除GDP外,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黄河流域各省区的产业结构虽然有所调整,除青海和内蒙古稳定在“三二一”格局外,陕西、山西、内蒙、宁夏和青海五省区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二三一”的格局。此外,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黄河流域能源基地、重化工业集中,煤炭采选、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等企业较多,其中煤化工企业占全国80%以上,部分地区“一煤独大”“一油独大”。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同质化特点比较突出,很难发展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三)黄河流域内外部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

我国东部地区多临海,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具备明显的地理优势。中部地区位于内陆,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很多地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且能源丰富,重工业基础比较好,在地理上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地势相对较高,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缺水状态,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除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之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开始明显,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显著。在这样的内外部条件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面临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外,必将受到内外部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的影响。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1.73%,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占比合计高8.95个百分点,而黄河流域九省区中,除山东以外,六个省区在西部,两个省在中部,可见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黄河流域内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样突出,总体呈现“东强西弱”“下(游)强上(游)弱”的格局和阶梯状的分布态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需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予以把握和推进,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一)协同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保护的系统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决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治理,且只能协同治理。协同治理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黄河流域与外部各省区之间的协同治理。黄河不仅仅是九省区的黄河,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问YQCp6uxySIPcRgtWpqsD5T+F1bGKZUU8xnCzUY+lW2I=题源于黄河流域,起因却在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资源等。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但从根本上却是能源之争,协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黄河流域的需要,更是流域外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黄河流域内外部协同治理,需要国家牵头,黄河流域各省区积极寻求外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助与合作,流域外部各省区积极合作,实现内外优势互补。其次是黄河流域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协同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黄河流经的5464公里和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的整个黄河流域,任何一个省区或河段的懈怠,都会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功亏一篑,需要九省区协同作战,共同治理。最后是黄河流域各省区内部的协同治理。黄河流域只占多数流经省区的一部分,这些省区内同样涉及内部统筹协调问题。除此以外,还需要实现环境治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乡生活方式转变等协同推进。

(二)统一认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以能源重工为主的工业发展加重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生态化受阻,阻碍了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在对黄河流域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时发现,政府调控水平对本地产业结构生态化具有负向阻碍作用。例如政府实行以规模扩张和经济总量增长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致使资源要素更多流向第二产业,加大了污染排放。此外,节能环保支出明显不足,影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再加上人才流失导致优质人力资源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要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除了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还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流域外到流域内,从九省区到各地市区,从政府到企业到居民达成统一认识,相互协作,形成合力,站在战略高度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统一认识不是要取得表面上的赞同,而是需要各方在深层次上予以理解并达成共识,更是要体现和贯彻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如前所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水沙治理、防洪治洪、阻止荒漠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各方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甚至需要在政府职能和干部考核制度等方面予以相应调整,只有达成这些共识之后,各子系统才能正常甚至高效地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系统目标的实现。

(三)创新驱动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

应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困难与挑战,除了群策群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和动力源泉,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边发展边治理,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谋求发展的新局面。具体来讲,在黄河流域与外部关系上,寻求合作方式、合作范围等方面的创新;在解决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时,通过实现科技创新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甚至变废为宝;在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方面,探索模式创新,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又能有效解决当前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双赢。除此以外,还可以将创新思维延伸到产业创新、思维创新等众多领域,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推动。

结 语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在我国主要矛盾转移,小康社会已全面建成,绝对贫困问题被历史性解决这一历史节点提出的,所谋求的不是经济的简单增长,不是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人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满足。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不是简单追求一时一地的胜利,而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需要,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19(20):4-11页。

[2]中共中央 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德]哈肯:《协同学》,徐锡申等译,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7]刘冰、闫智勇、潘海生:《基于协同治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构建》,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56-63页。

[8]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载《求是》,2019(24):4-9页。

[9]王金南、赵越:《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https://www.mee.gov.cn/zcwj/zcjd/202206/t20220628_987040.shtml。

[10]张明斗、杨雨欣:《黄河流域城市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载《中国沙漠》,2024(3):108-118页。

[11]焦士兴、林璐霜、王安周等:《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载《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22-30+37页。

作者简介

张维青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