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研究

2024-12-19辛倬语

新西部 2024年11期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更好应对生态保护与修复压力仍存、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等新挑战,内蒙古需要优化生态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提供持续发展保障,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法规、政策机制和组织保障。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考察时指出“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为沿黄各省区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进入战略深化实施阶段。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促进民众富裕与社会发展。在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逐步形成协调、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表现为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齐全,干旱与地表水资源并存,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稀土、钢铁及有色金属等战略资源富集,传统产业与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并存;既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有不断吸引人口汇集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转型正在逐步推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在流域内旗县推进各项工作,更要在流域所在的内蒙古沿黄地区形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路径,以此带动、辐射流域旗县高质量完成国家战略任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面对不断演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产业生态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内蒙古黄河流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段提出的战略任务,包括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鉴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重要生态、资源、经济、社会特征,内蒙古肩负着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必须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框架内明确自身的角色与使命,不仅要解决经济社会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关注国家现代能源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一)首要任务是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内蒙古黄河流域面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及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等严峻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也影响着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及其所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内蒙古的首要任务。实施生态恢复项目,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减少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降低人为干预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确保生态系统不断修复,促进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关键任务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水资源是国家的“生命线”,其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至关重要。内蒙古黄河流域属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低,部分地区自然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传统能源重化工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大,水资源短缺长期制约着流域和周边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科学利用是沿线地区的重要任务。

流域及周边地区在用水“三定”约束下,不仅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技术、节水产业,在能源、化工、新材料、城市生活等重点领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同时,还须加强水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特别要加强对工业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确保流域内主要河流的水质达标。

(三)战略目标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各类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不断深化,水资源管理从水生态科学的视角,延伸到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流域”范围不断延伸。同时,内蒙古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也紧随国家战略变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细化。

综合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沿黄盟市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目标,以推动沿黄高质量发展,促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农牧业向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转型,以此降低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的生态环境压力,形成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社会发展模式。同时,稳定内蒙古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流域内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绿色生活体系,建设绿色城镇、生态乡村,以流域内社会经济民生绿色化、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生态保护。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内蒙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成效。初步构建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高质量完成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任务,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立足内蒙古黄河流域资源富集、产业基础雄厚的基础,实施投资带动战略、政策落地工程,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生态化产业模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内蒙古黄河流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成效,尤其是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通过建设梯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及蓄水池等设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壤保水和水源涵养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水质改善和湿地面积扩展等措施,流域内湿地面积有所增加,为多种珍稀水鸟和水生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恢复项目,有效减缓了土地沙化进程,土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到提升。

此外,内蒙古黄河流域积极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带促进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内蒙古黄河流域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实现流域内主要河流水质的持续改善。在农业灌溉方面,通过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成效。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此外,内蒙古黄河流域还持续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加强河流水质监测,实现对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布局进一步优化,不仅提升了黄河沿线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还实现了再生水资源化利用。部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园艺灌溉和工业生产,极大地减少了内蒙古黄河流域对地表水的依赖。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内蒙古优化能源化工产业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非煤产业、非资源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推进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内蒙古黄河流域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呈现出强劲势头,特别是在夯实绿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等传统生态保护型产业的同时,拓展产业领域,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大峡谷、长城遗址等自然文化遗存,开发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几字弯”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流域内积极发展生态友好的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和高附加值化。

此外,科技创新在内蒙古沿黄地区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了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的丰富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无人机在农田监测和喷洒农药中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精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实现了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智能管理,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效率。

(四)社会民生领域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在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生态保护最终要使当地农牧民富裕,给予农牧民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空间,这一理念已经成为基层社会组织的共识。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与流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类工程融为一体,发现各地在多元项目中具有带动能力的社会主体,整合多渠道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从细微但有效益的生态与生产双赢的视角,介入流域生态保护。就此,内蒙古黄河流域各地探索了诸多保护模式,如在流域内推进节水绿色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既减少水资源浪费,也改善了入河水质;如建设黄河最北极农牧业综合文化区,打造集现代农牧业生产、黄河流域民俗、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产业;如在绿化荒山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营造森林景观、经济林基地等等,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为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乡村振兴、集体经济有效开展。同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改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压力仍存

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多重威胁,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稳定性的直接影响。研究显示,气温上升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已导致该地区干旱和沙尘暴的频率与强度显著增加。这种状况会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土壤沙化和土壤质量下降,从而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

此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生态服务能力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不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还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农业生产力下降和生态旅游潜力流失。恶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制约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短缺限制了农业灌溉需求,也对工业发展构成威胁,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生态修复工作因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缺乏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保障使得生态修复项目难以顺利推进,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二)高质量发展瓶颈制约明显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黄河流域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显著瓶颈。首先,能源产业和农牧业在政策和发展方向上的“锁定”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使得区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需求。随着人口规模的收缩,这种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将阻碍社会事业的发展,进而制约高质量要素的集聚。

全球经济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产业迅速崛起,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产业结构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其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竞争力下降。同时,新兴产业的培育也面临技术创新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困境。

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其缺乏导致新兴产业的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往往依赖外部资本和技术的引入。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收缩以及新兴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依赖外部动力进行转型升级将阻碍内蒙古黄河流域经济向高附加值领域的转型,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应用等领域,亟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当前,黄河上游与中游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协同和技术共享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限制了区域整体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上游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下游生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和生态系统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紧张关系。此外,缺乏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使得黄河流域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实施难以达到最佳效果。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了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阻碍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进程。因此,必须重视区域协调合作,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内蒙古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建议

内蒙古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亟须通过优化生态治理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完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以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开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优化生态治理体系,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首先,要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生态保护机制。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核心在于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内蒙古黄河流域应建立由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生态保护机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标准,创新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成模式”;企业则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绿色生产和技术创新支持生态治理,探索生态旅游、荒漠经济植被种植、水光资源循环利用等生态型产业新的生产模式;深化公众参与利益激励机制,夯实生态保护的基础,通过宣传和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为公众提供在流域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利益提升的经济活动,全面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可持续性。

其次,要加强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的生态监测网络是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关键。内蒙古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全面覆盖的生态监测系统,实现对水资源、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共享。这不仅能及时发现生态问题,还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增强应对生态风险的能力。

最后,要强化生态风险管理。在优化生态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制定针对不同生态风险的应急预案,确保其在突发环境事件、恶劣天气持续中能够迅速响应,减少生态与产业的双重损失。此外,加强对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破解内蒙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立足产业基础雄厚、产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将内蒙古沿黄地区作为自治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形成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

一是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构建优质人才和技术进入内蒙古黄河流域的既有产业体系的要素流动体系,政府鼓励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各类产业,鼓励既有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内蒙古黄河流域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二是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同攻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难题。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项目的实施,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要在自治区层面培养和引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针对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领域既懂生态保护又精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专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将成果和服务集中向内蒙古黄河流域输出。

四是要推广绿色技术与可持续产业模式。发展可再生能源、生态农牧业和循环经济等可持续产业模式,加强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提供持续发展保障

一是要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政策应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涵盖生态补偿、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同时,建立政策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评估生态服务功能,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以激励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补偿项目,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保护的可持续。

三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加快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明确各方责任。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与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维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秩序。

(四)建立协作联动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合作机制。黄河流域内各省区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上有着密切联系。内蒙古应积极推动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跨省区的生态保护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在生态保护政策、技术推广及项目实施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生态挑战。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与发展规划。从黄河流域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内蒙古应与其他省区加强政策协同,推动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交流信息,共同研究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是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着力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通过共同开发生态友好的产业项目,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保护。这不仅能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水平,还能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结 语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展望未来,内蒙古在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同时,通过优化生态治理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完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以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将助力于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

参考文献

[1]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载《改革》,2019(11):33-39页。

[2]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载《改革》,2019(10):26-34页。

[3]安树伟、李瑞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推进方略》,载《改革》,2020(1):76-86页。

[4]左其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框架》,载《人民黄河》,2019(11):1-6+16页。

[5]周占邦、左忠、姜黎等:《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荒漠化防治现状与治理对策》,载《防护林科技》,2024(5):75-78页。

[6]杨臣华:《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载《北方经济》,2019(10):17-20页。

[7]冯琰玮、甄江红:《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载《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0):129-138页。

[8]辛倬语、马晓军:《内蒙古沿黄“几字弯”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载《新西部》,2020(16):50-53页。

[9]范纪安:《“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载《中国改革报》,2024-09-22(003)。

[10]黄永旭:《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标准互认 沿线城市迎来发展新机遇》,载《中国经营报》,2023-11-06(B10)。

作者简介

辛倬语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