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节目《江河长歌》:用歌谣打造广播主题文艺新样本

2024-12-19祁伟耿

传媒 2024年23期

民歌民谣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深植于中华大地灿烂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2022年10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之声推出大型融媒节目《江河长歌》,节目以“乐”之名,生动展现了民歌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细致描述了长江、黄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江河长歌》在云听、央广网、央视频、央视文艺等新媒体平台上线后很快出圈,引起广泛关注,节目热度也随之攀升。据央广网统计,截至2022年10月31日,不到一周时间节目就实现了全网高达2.4亿的累计触达量。可以说,《江河长歌》是音乐之声对广播音乐节目在新媒体时代发展路径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它的成功也受到了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高热度、好口碑让节目站在国潮文化音频类内容的高起点上,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印证了优质的广播节目的强大影响力,为以后广播音乐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以江河为轴,融合传统文艺与现代音乐文化

《江河长歌》以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的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为轴心,通过《雪域调》《巴楚赋》《吴越韵》《大河谣》《安澜吟》等不同单元来展现民歌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画卷,既呈现了长江、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民歌形态,也记录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唱出了民歌民谣的独特韵味。节目通过梳理文明与土地、音乐与歌谣的发展脉络,记录了传统曲艺与现代先锋的对话、民间乐器与歌谣的结合、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互动,挖掘民间歌谣的文化历史,凸显国人的文化自信。

1.传统曲艺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对话。中国传统曲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韵味,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民族历史资料和文化内涵。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结合,可以丰富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也能够让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将流淌了千年的江河文化,再一次鲜活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感受江河流域的历史文明。例如,苏阳演唱的《春风》,将“花儿”“秦腔”等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进行嫁接融合,创造出被现代人接受的全新音乐语言。他演唱的民歌里,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生生不息。又如,陕北歌王王向荣演唱的《天下黄河几十道湾》,将黄河两岸脚户、船工、农夫们的号子与现代音乐融合,唱出了激荡宏伟旋律。王向荣用自己的歌声告诉大家,劳动号子是伴随劳动的民歌,是民歌音乐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再如,苏州评弹名家盛小云,曾与内地知名摇滚乐队跨界合作,以苏州评弹《白蛇传》唱段融合民谣摇滚的形式,推出歌曲《重临西湖》,给人一种新颖又奇妙的听觉感受。

2.民族乐器与世界乐器的融合。中国器乐艺术历史悠久,千年沉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雅风格。民族乐器是在传统文化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着传奇的东方文化神韵。将民间乐器与现代民谣结合起来传唱,可以丰富现代音乐特色,推动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那些生活在长江、黄河两岸的孩子,从小就在自然的和谐之声中悟到了音符的美妙,他们将民间乐器与现代民谣相结合,唱出了激情澎湃的曲调。例如,厨子和戏子乐队发行的专辑《三碗不过岗》,在吉他贝斯的基底中加入中国大鼓、古筝、竹笛等传统器乐配置,从黄河的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中汲取能量,唱出了穿越千年的苍茫与荡气回肠。又如,张尕怂、李敬进、彭少辉共同表演的《没有黄河我活不下》,他们用手中的三弦弹唱黄河流域的人和事,那些古老的歌谣早已刻进他们的血脉,唱出了父母的心声、村民的心声、民间艺人的心声,甚至偶遇到的人的心声。可以说,通过把故乡的声音和当下的生活相联接,他们打造了属于这个新时代的黄河尕谣。再如,杭盖乐队的《青海长调》,将吉他、贝斯、鼓、钢管等乐器融入创作中,既深入探寻民族音乐的根源,又将民族音乐进行创新再传承,深刻诠释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用民族风格创造了极具特色的音乐。

3.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的交融。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诗词从未被遗忘,因为其中包含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丰盈着我们的灵魂,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江河长歌》节目中“以诗作歌”,将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推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例如,李白曾写下不朽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抒怀的形象影响了后世的每一位中华儿女。而千年后的新时代,青年全新谱曲演绎的《将进酒》,将黄河千军万马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唱出了当代青年群体的豪迈、通达与洒脱。又如,张佺和野孩子乐队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融进了浓厚的西北民歌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面。这首歌听起来既有西北苍茫辽阔的气质,又和刘禹锡写的“九曲黄河万里沙”这一经典诗句相呼应。再如,音乐家龚琳娜致力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传承,她以屈原的《楚辞》《离骚》为蓝本改编创作了歌曲《上下求索》,诠释出豪迈炽热的民族情感。龚琳娜也曾深情感叹楚辞真的是艺术瑰宝,它蕴含着强大的中华文化精神能量,是我们的根。

二、以创新为线,打造主题文艺新模式新样本

《江河长歌》作品能够成功出圈,是在音乐形式表达、音频表现手法以及融合方式上勇于开拓创新的结果,它以触动青年群体的情感切口为创新突破口,打造出了年轻态的广播音频节目。《江河长歌》以创新为线,有机组合了14组现代音乐人、诗词专家和江河流域研究学者,既彰显了思想高度、创作厚度,又打造出了高规格的广播行业节目新模式与新样本,让听众透过音乐聆听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1.创新音乐形式,把握青年喜好。《江河长歌》以年轻态融媒产品为突破口,以青春化去解读优秀传统音乐、曲艺与文学,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年轻人喜欢的音乐类型来呈现,以打动年轻人的情感为目的,生动展现长江黄河流域的民歌与两岸的百姓生活,以及新时代音乐文化发展史。音乐形式上的创新,是符合年轻人的喜好的,这也是高热度、好口碑的原因之一。例如,湘西苗族鼓舞武术鼓非遗传承人阿朵实验性地把电音元素与民族民间音乐混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融合,令传统文化技艺在当下的歌声中呈现出崭新的生命力。电音是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一种音乐方式,民歌加上电音元素,给人以遐想和震撼。又如,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他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长江,他用歌声记录这片土地的变化,探索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在群山与河流间去探寻金沙江水孕育的文化。再如,陕北歌王王向荣通过粗犷豪迈的歌声唱出了劳动人民对自然、对命运的追问,让听众感受到黄河边上一代一代人的辛勤劳作,也感受着陕北民歌与外界的精神和情感对话沟通。他们创新“对话”民族音乐,裂变出新颖又奇妙的听觉感受,吸引了很多青年人的关注,也引发了话题的持续讨论。

2.创新表现手法,重塑听觉体验。如何对声音素材进行组合,是广播文艺节目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江河长歌》在这方面做了重大探索,借助声音蒙太奇手法,以创新的形式填充叙事逻辑,彰显创作高度和思想高度,有效激发听众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奇幻大片的感觉。例如,音频中把现代音乐人、诗词专家和两河流域研究学者的纪实访谈和歌声放在一起,主持人边介绍边播放民谣歌曲,还有音乐专家或诗词专家的讲解,让这些不同的声音融合在一起。节目以耳目一新的表现方式,将文化情感通过这种有趣的新奇的听觉体验还原出来,发挥了音频无可比拟的优势。歌手唱民歌的心路历程,为什么想要以长江黄河为音乐创作源泉,以及他们怎么把民族的元素融入现代歌谣中,都通过蒙太奇手法表现出来。其中,张佺和野孩子乐队演唱的《黄河谣》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沿着黄河采风,一路走一路唱,以歌换歌,感受着这条大河带给他的真实和鲜活,让听众也仿佛置身其中。

3.创新节目模式,打造文艺样本。节目通过“走访纪实+专家采访+文艺创作”相融合的方式来讲述民间歌谣在新时代文化中的地位,通过音乐人的创新传承,描述各民族人民的新面貌、新生活、新气象。例如,节目组走访长江、黄河两岸,深入实地去调研,他们沿着蜿蜒的黄河穿行甘肃、跨越宁夏香山、进入银川,还到了青藏高原、四川凉山、江南水乡,找到适合用声音来表达的内容。又如,《江河长歌》节目邀请了14位现代音乐人、长江黄河流域的研究学者以及诗词方面的专家,对这些专家进行采访,在武汉采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在银川采访音乐人苏阳、在大理采访野孩子乐队、在苏州采访评弹名家盛小云……在一点一滴的筛选、梳理、记录中,找到方向。再如,节目在创作中积极寻找艺术“富矿”,用近1000轨声音素材剪辑、梳理,来展现长江黄河流域的民歌在中华大地上的变迁历程,筛选出最符合当下的歌谣来叙述民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样创作出的内容既切中了年轻人的情感窗口,又传播了民歌文化。

三、以传承为谱,展现文艺特色复苏文化记忆

长江黄河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历史源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党的二十大提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是对长江黄河两岸民间歌谣传承发展的一次开创性梳理、记录和展示。《江河长歌》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谱,谱写出一幅幅壮丽的河山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用歌谣传播民族音乐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江河地域文化特色,也让更多人记起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凝聚起力量。

1.助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民族音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和情感,这也是民族文化思想和灵魂的体现。民族音乐的创作主体一般是各族的劳动人民,也将各族的生存环境、文化风俗、民族历史等传唱出来。《江河长歌》中对民歌的抒写,是对长江黄河两岸民歌传承发展的一次开创性梳理和展示,把历史悠久的江河文明揉进民歌旋律中,让更多的人记住。例如,张佺唱给家乡唱给黄河的《黄河谣》,每次唱起这首歌,都会让人感受到西北民歌的风情,感受到黄河的浪漫,也让黄河在每一个听众的心中流过。又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海西的鼓足长调,是流传在青海的民歌之一,它保留了草原牧歌的音乐结构和形态,也融入了当地藏族山歌的特点,还记录着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思索与赞美。杭盖乐队创作的民歌,将这些特色都融入其中,对传统民族音乐创新传承,让世界更多人听到。

2.展现江河地域文化特色。在奔腾数千年的长江黄河中,蕴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它给途经的各省区沿途留下了特色鲜明的不同地域文化,宛如一串串的璀璨珍珠,通过歌谣来传唱、专家来评说。例如,因为黄河的滋润,宁夏平原成为良田沃野的“塞上江南”,造就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诗词专家辛晓娟点评厨子和戏子乐队的《将进酒》:“它不仅写出了黄河水奔腾而来之势,倾泻而下,同时又换了一个视角,要写到黄河要去到哪里,好像告诉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河水,可能是时间,可能是人生的感悟,这样一下子就把时空打开了,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黄河意韵。”又如,长江中上游的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说:“荆楚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交流,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来源于自己的高度自信,如像曾侯乙编钟,被誉为是改写世界音乐的大发现。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都构成了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篇章,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

3.复苏民族历史文化记忆。江河文化是迄今为止还“活着”的中华古文化之一,民歌是时代发展中能诠释江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江河长歌》的青春化表达,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民族文化,复苏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根源于江河两岸音乐文化中蕴藏的宝藏。例如,HAYA乐团主唱黛青塔娜歌唱故乡独有的地理风貌和民族特性,在她的音乐中听到了天地共生的力量,是古老民族记忆里的力量。又如,音乐人张佺、苏阳和张尕怂把当地古老民歌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或摇滚音乐作品,把带着“土的声音”唱给更多的人听,让听众打开陕北黄土地的记忆。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关于故乡的美好,关于历史文化的探寻,都在歌声中找到答案。

四、结语

《江河长歌》挖掘出浪漫多姿、不屈不挠的长江文化,严谨有度、自强不息的黄河文化,用歌声唱出了多样的文化自信,也唱出了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江河长歌》的出现使广播音频类节目达到了新高度,也提升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号召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同时,它还展现了中华儿女奋斗逐梦的历程,描画了江河两岸奋斗的百姓,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也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