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2024-12-19高建华
高校是传承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高校课程的设置响应着国家发展方向和人才体系构建需求。其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对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的积极回应。为了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新要求,各高校明确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提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作用,持续推进思政教育走深走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受到了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思政教育的阵地也由线下拓展到了线上。事实上,新媒体的智慧化、智能化为大学生接收信息提供了便利,大学生受到了多元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相应地,这对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此,通过新媒体赋能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全面升级已然成为高校推进思政工作的必然趋势。
为了高质量备好大学生思政教育这堂“必修课”,明确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坚守与变革,学者钟燕立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思政教育新问题、新目标,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何以可能以及何以可为。她所著《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通过对时代动态的精准把握和影响机制的深刻聚焦,探讨了让思政育人“新”起来、“红”起来、“壮”起来的实践方案,从而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把握时代动态,善用网络育人新媒介。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们与技术相遇,他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思想观念、社交方式、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但个性化、多元化的背后透露出不少问题,网络平台内容良莠不齐,网络文化冲击核心价值观,相应的网络舆情频发,给思政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全媒体融合场域当中,如何把握时代动态,立足新媒体这个关键载体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梳理了新媒介平台的传播特征,通过善用、活用网络育人新媒介,如创建校园媒体平台、开通短视频分享账号、搭建在线学习互动社区等,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育人阵地,并通过丰富网络育人资源将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当然,这也为其他高校转变思政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媒介在思政教育中的新应用提供了参考。
聚焦影响机制,凝聚网络育人新合力。在未来的实践中,网络育人的积极开展,离不开对传统方式的突破。突破在于敏锐觉察大学生圈层的深层需求变化,因时、因人凝聚新媒介育人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育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变”中抢占先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聚焦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机制,厘清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价值、目标等方面的共性,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譬如,大学生群体媒介消费转向碎片化、可视化、微观化,与之相对应,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可广泛联合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组建“内容+视觉+传播”的专家团队,创新高校育人表达路径。
遵循传播规律,增强网络育人新活力。思政教育课的本质在于文化传播,这恰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观点。目前,大多数高校能够积极开展网络育人实践,但仍存在所讲内容欠深、欠透、欠活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注意力稀缺的问题,其倾向于消费短小精悍、新颖有趣、互动性强的内容。高校在进行思政内容创作和授课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加入大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内容模块,让短视频、交互游戏等新载体搭载思政教育课程,生动灵活又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同时,这些新内容能有效串联大学生圈层,鼓励他们加入网络育人的宣发当中,如短视频评论、转发、点赞,甚至是主动创作,成为思政教育的价值主体。
(作者单位 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