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2024-12-19孔峥
摘要:宁夏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传播促进双边经贸往来与多元文化互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梳理了宁夏全区报业、广电及市县级融媒体中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从体系构建、内容创新、传播流程等方面,提出建立国际传播体制机制,通过项目管理促进高效运营打造核心竞争力,协同共建释放多维产能。充分发挥“全区一盘棋”的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宁夏国际传播效能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体系构建 协同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为全球合作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记录与传播中国与不同国家文化交融的共享经验与故事,就成为国际传播自主性实践和原创性观念的增量资源。而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更多共识性传播新实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成为传媒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聚焦“一带一路”,发挥地缘优势
近年来,宁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国际化标签”的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2024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要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提高内陆开放水平。这为宁夏高质量发展对外经贸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宁夏媒体稳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地方经济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1.形成地方媒体矩阵,搭建多语种传播平台。中央驻宁新闻单位、宁夏日报、宁夏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分别设立国际传播专门机构、英文网站,原创外宣节目,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建设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与人民网、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开展央地合作,成立宁夏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上线宁夏英文国际互联网站。2024年8月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正式成立,以阿拉伯语、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为主,搭建多语种节目库,通过开展节目译制、中外合作拍摄、海外播出平台拓展、短视频融合传播等方式,从纪录片到电视栏目,再到电视剧,推动一批批多语种视听内容成功“出海”。以宁夏日报、宁夏卫视官方账号为龙头,以400多个账号为矩阵,在Youtube、Facebook、X(Twitter)、Instagram、TikTok等覆盖全球用户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中外文图文报道、海报、H5、短视频、直播等系列融媒产品。
2.打造海外播映品牌,突出宁夏地方特色。宁夏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东广播中心(MBC)、五洲传播中心、迪拜中阿卫视、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LBC)、马来西亚Long TV等国内外视听媒体机构深度合作,打造《宁夏时间》《宁夏影视周》《电视中国剧场》等海外播映品牌,推动一系列具有浓浓“中国情”“宁夏味”的视听作品常态化“出海”。纪录片《中阿友谊》《宁夏美食》《丝路印象》《画家眼中的丝路》《穿越腾格里》等,电视栏目《这里是宁夏》《品牌宁夏》等,先后在央视阿语频道和西语频道、迪拜中阿卫视,以及阿联酋、突尼斯、约旦、埃及、伊拉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级媒体机构播出。电视剧《山海情》《双城生活》采用本土化译配在埃及、苏丹、伊拉克、阿曼等国晚间黄金时段热播,《山海情》《三十而已》《小欢喜》《梦娃》登陆中东广播中心网络点播平台SHAHID,观看量持续攀升,营造了浓厚的“看中国剧,知中国事”的知华友华氛围。
3.中外媒体融通合作,共筑叙事话语体系。淡化主体性,走向具备对话、沟通、共融的中外合作拍摄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宁夏广播电视台先后与日本放送协会(NHK)、美国国家地理等机构以“共同策划、联合制作,全球推广、同步播出”的合作模式,出品了纪录片《黄河》《移民村的故事》《极致中国·宁夏》等一批通过国际化表达讲述中国故事的视听作品。通过中外媒体的合作拍摄,促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多边话语体系的建构。
4.加强社交账号内容共创,形成各地联动机制。宁夏媒体还与国内省级国传中心加强海外社交账号联动,共同完成大型活动直播及新闻资讯全球供稿,例如,与柬埔寨ASEAN TOP NEWS(东盟头条新闻社)合作,完成第九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全程转播。15条宁夏新闻素材通过央视“新闻场”,累计被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媒体机构下载和使用56次。例如,携手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等十省区市旗下50余个账号,同步进行“生态中国·西部颜值”联动传播活动,点击量10万+。再如,应山东国际传播中心邀请,宁夏广播电视台丝路传播中心阿拉伯语记者全程报道“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共推出5条短视频,经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发布,阅读量90万+。
二、优化传播体系构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当前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视角逐步向中国三、四线城市乃至乡村延伸,国际传播任务的逐渐下沉,使得地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我国国际传播新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宁夏需要走出一条特色化、可行性的国际传播新路子。
1.坚持国家站位,建立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在认识上,要从国家站位、政治高度、战略层面深刻理解“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和使命。在实践上,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筹有力、协同联动、高效运转的国际传播体系。在布局上,省级层面成立“宁夏国际传播中心”,市级层面设立“五市国际传播分中心”,技术层面设置“宁夏国际传播数智实验室”,科研层面设立“宁夏国际传播智库”。在统筹上,宁夏国际传播中心纵向联通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调动五市和县级国际传播资源,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横向则应将宁夏外向型传媒产业出海作为有力抓手。
2.树立实践导向,发挥国际传播主体职能和协同效应。一方面,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内打造中央、省、市、县四级联动的国际传播媒体矩阵,形成各分中心定期向宁夏国际传播中心申报选题、传送优秀外宣素材的协同效应,并形成逐级带动的工作机制。对外由宁夏国际传播中心集结全区国际传播资源,与国际机构合作,与国际媒体连接互动,实现传播内容的广泛覆盖和精准触达。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各界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发挥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的作用,多个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讲述丰富多彩、生动可感的宁夏故事,不断提升宁夏的国际形象。
3.完善扶持政策,营造国际传播良好环境和创新氛围。借鉴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省区经验,一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专项经费、项目补贴、成果奖励等支持,鼓励国际传播主体不断创新和探索。二是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国际传播相关培训和教育项目,提高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人才流动和多种方式聘用。三是组织国际传播的展览、论坛和峰会,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国际传播机构、企业和组织之间的多层次合作。
4.量化效果评估,通过项目管理促进高效运营。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准确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管理层面。以国际传播专项经费扶持的方式,鼓励全区相关单位申报,择优立项。执行层面。首先,确定与项目目标和范围相一致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其次,量化评估项目执行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其量级,如播放量、触达率、粉丝量等。最后,定性研判项目成果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收获良好效果和影响,如满意度、影响值等。
5.优化人才结构,通过选优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国际传播工作需要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视野宽广的人才队伍,国际传播人才集聚需要一套能够持续激发内生动力的人才管理机制。一是要努力营造国际传播人才的职场氛围和制度环境,增强从业者的职业意识和身份认同感。二是要注重人才结构合理配置,人才任用选优配强。三是要遵循国际传播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其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水平提升。四是要量身制定国际传播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从业者发动内驱力并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五是要强化国际传播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自觉调动从业者内心深处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和蓬勃进取的工作激情。
三、深化内容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国际传播工作应当明确“南橘北枳”的精准化传播策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语境、不同意识形态下,受众的态度和立场是不同的,需要加强“国际用户—跨文化信息”的动态匹配,不断创新内容供给。
1.坚持内容为王,创作具有全球传播力的内容产品。一是以议题设置为突破,增强国际传播工作主动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及生态平衡、气候变化、体育竞技、全球减贫等一系列具有现实公共性的议题上发声。二是以原创精品塑造核心竞争力,持续打造爆款融媒产品。原创性内容易于形成差异化优势,要深入研究全球互联网“一战成名”的经典范例,深入挖掘宁夏的资源禀赋和特色文化。三是以受众为中心创新内容,避免盲目性和无用功。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受众偏好识别技术,精rokOVK/oJtJAFYdUYFcsXRGDE0JKmRacn3zf2NZ5PpQ=准定位海外用户的差异性信息需求,提高国际传播精准度。
2.创新传播理念,将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外宣突破口。要树立国际传播的崭新理念,形成小切口、个性化的内容生产思路,让“个体叙事”取代“宏大叙事”,让“硬实力”实现“软传播”。一要善于讲故事。故事往往能跨越种族、距离、语言,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用真诚让世界听见有温度、有情怀的宁夏故事。二要善于通过生动的视觉表达增强体验,使受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媒介联通世界的惊喜,让更易于理解的内容瞬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三要积极参与互动和引导话题,激发受众的分享欲,相互理解,减少对抗和分歧。
3.发动民间力量,共建个性化垂类IP。国内主流媒体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因传播内容同质化、内宣色彩过重,常被贴上“官媒”的限制标签,而个人账号、个性化IP往往能够轻松出圈。国际传播可适当利用知华友华的海外网红、华人华侨、留学生群体等民间力量,共建账号。一是根据目标受众,寻找在垂类领域有影响力的海外网红,以互利共赢的方式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给予创作空间,让他们能够结合自身风格和受众喜好,将信息自然融入内容。二是利用华人华侨的语言和文化优势,以及在当地积累的社会资源,鼓励他们以线上线下等方式展示中国文化。三是发起主题创作活动,鼓励留学生参与内容创作,对收集到的优质内容进行整合,从民间视角出发构建具有吸引力的个性化垂类IP。
四、四级协同共建,释放多维产能
通过对宁夏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的实地调研可见,宁夏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各级国际传播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投入不足、人才短缺等,导致“说不出”更“传不开”。
1.统筹协作机制,中央、省、市、县级媒体形成合力。一要制定整体规划,确保中央、省、市、县级媒体在策略和目标上保持一致。二要建立协调机制和工作流程,促进各级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协同推进、互相支持的工作模式,如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分享有效信息、共同策划选题、讨论合作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和难题。三要打通资源,建立共建流程。中央和省级媒体可将优质内容、人才和技术资源下放到市县媒体,加强培训和支持;基层媒体也要积极向上级媒体报送适于国际传播的素材和信息,形成资源共享和双向合作的模式。四要打造品牌合作项目。四级媒体共同策划推广国际传播品牌合作项目。通过联合报道、联合宣传、联合推广等方式,提升我区国际传播重点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拓展传播渠道,树立国际化宁夏新形象。通过内容供给与国际媒体合作开辟频道或专栏,或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设立账号,定期发布多种形式的信息,是目前面向国际受众展示宁夏形象的常规渠道。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更加及时、准确、广泛地发布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视频化信息接收趋势,尽量采用视觉冲击力和故事性的传播形式,吸引海外受众关注和了解宁夏。除以上传统做法外,还要善于利用网络直播、在线对话等形式,组织宁夏文化、旅游、经贸、教育留学等主题的线上推广活动,扩大宁夏国际传播工作的惠及面,争取更多方面的项目支持。此外还要在国外举办独具宁夏特色的线下活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合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宁夏形象。
3.推进数智赋能,提高内容生产自动化。在全球AIGC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在国际传播中保持竞争力,补齐人才短板,科技赋能成为必然选择。搭建并总控“数智化国际传播一体化平台”,可实现全球热点监测、选题策划、智能内容生产与管理、国际传播统计效果评估、AIGC数智大模型引擎、安全可控的网络平台矩阵管理等国际传播各个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控。具体到采编流程,可实现素材内部智能化存储分析使用、多语言多类型稿件智能编写、多平台稿件发布、传播运营分析、用户分析、账号矩阵后端管理、直播管理、网站站群管理等功能。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地方国际传播工作局面也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宁夏主流媒体将在加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主动担负起国际传播的责任和使命,着力打造兼具地方智慧与全球视野的国际传播窗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谱写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宁夏篇章。
(作者系宁夏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本文系第六批宁夏新型智库课题“全媒体视域下宁夏区域形象构建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正荣,李继东,姬德强.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高晓虹.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4.
[3]达雅·基山·屠苏.国际传播:沿袭与流变(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4]李金铨.“国际传播”国际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
[5]刘欣路.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从西亚与北非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6]孙宜学.“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