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 协同发展 实现广电视听改革新跨越
2024-12-19祝燕南
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提出的新工作理念;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并结合广电视听工作实际提出的改革新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总局进一步提出“做强优质内容、做强融合传播、做强技术引领、做强安全保障”的系统性改革思路和工作方向,确保在推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好广电工作“传播好党的声音、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把准方向、抓住关键,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做到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2023年以来,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系统、全行业发生显著变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提出“二三四”的工作定位,提出“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繁荣网络视听、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的工作方向。明晰了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战略布局,明确了改革举措和重点突破方向。一年多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一体推进,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技术产业属性“三大属性”统筹把握,广播电视网、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 TV)和互联网传播的渠道方式“四个层次”分类施策,各项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和新成绩。
广电视听工作服务大局有为、有力、有效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系统的各项工作在服务大局方面,努力做到有为、有力、有效。
一是强化重大议题传播力,引领主流舆论新风尚。广电视听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补、艺术技术并重”的宣传格局,为奋进新时代凝聚强大力量。例如,《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在全国33家卫视播出,截至2024年上半年,累计观看户次5576万,全网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节目引发观众热议。此外,《中国智慧中国行》《这就是中国》《千万工程》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理论节目“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7月,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迅速成为网上宣传“联合舰队”,全国100家成员单位的账号矩阵总粉丝量已达27.6亿,“亿级”传播成为常态,推动主流话语触达受众群体。在各省区成立的广电新媒体联盟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蹚出了全国广电新媒体建设新路子。
二是全方位描绘新时代画卷,精品内容彰显文化深度与广度。多类型精品持续涌现,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2024年上半年,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41部1255集,网络剧76部1718集,网络电影114部,网络微短剧323部7518集,网络动画片317部4336集。《幸福草》《山花烂漫时》《大海道》等主题创作传递丰厚的时代气息;《繁花》《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等现实题材展现生活本色;“中轴线”系列节目、《中国》系列纪录片打造国风新潮流;《网络视听年度盛典》《声生不息》等系列节目拓展综艺与重大主题融合创新;“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先后发布3批推荐目录、59部作品,《我的归途有风》《一梦枕星河》等微短剧突出地方特色,带动取景地成为文旅打卡新地标,广电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的优秀作品更加丰富。一年多来,多类型新形态广电视听精品持续涌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地文化建设。
三是坚持人民广电为人民,“双治理”成效愈加显著。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是政治工程、民心工程、系统工程。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八成以上的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家庭用户实现开机看直播,20万家酒店1100万间客房实现“便捷看电视”;5.6亿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终端的收费包压减50%以上,超过2亿电视用户初步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据2024年8月份统计,全国电视直播频道用户活跃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重温经典”频道于2024年2月1日正式开播,一经推出就跃升为收视热门,截至2024年9月底,收视人群超过2亿人。
四是行业发展步入“品质飞跃”和“结构优化”双重驱动期。高清、超高清频道建设持续推进,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全部实现高清化播出,地市台频道高清化率超过98%。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广电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省、市、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995个,主动发布终端352万个,全年播发紧急信息207万次。2023年批准撤销频道42个、频率19个,调整优化频率频道31个,电台、电视台迈向以“精简”促“精办”的正确改革方向,这项工作还将持续推进、全面铺开。
五是广电视听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经初步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10029.24亿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实际创收8959.82亿元,同比增长6.37%。按主体分,传统广播电视机构总收入4187.34亿元,网络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5841.90亿元。全系统内容生产能力保持稳定。2023年全国广播节目播出总时长1161.90万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总时长1373.91万小时。广电用户遏制下滑趋势,截至2024年9月末,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7亿户,广电5G用户增长至2936.62万户。
六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全球对话新平台。2024年5月30日至31日,在中阿、中突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分别与阿联酋媒体委员会、突尼斯国家广播电台签署合作协议。截至2024年8月,中国电视节目已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取得从单一节目播出到常态化规模化播出的重大突破。9月26日,与马来西亚通讯部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广播电视合作谅解备忘录》。围绕中法建交60周年,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法国优秀视听节目展播活动。2024年10月21日至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组织中国视听机构在法国秋季戛纳电视节设立“中国联合展台”,举办“聚焦中国”系列活动,特别策划“聚焦中国 故事无限”视听内容国际合作论坛。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综艺节目、微短剧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
接下来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推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坚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理念,以改革释放活力,在变革中重塑体系,以创新推动创造,在变革中坚守本心。加速推进广电视听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步伐,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跨越。
广电视听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回首过去的一年,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广电视听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一,当今世界变乱交织,风险挑战层出不穷,舆论战、认知战空前激烈。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为受众广泛、深入人心的信息载体,必将进一步成为凝聚共识、汇聚民心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视听内容形式丰富、情感连接、文化融通的优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广电战线责无旁贷。
其二,科学技术颠覆式创新,新质生产力浪潮奔涌。科技与经济、文化、政治空前融合,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正以更快节奏和更高密度涌现。广电视听技术产业属性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已深入应用于行业各环节、全流程。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是广电视听全面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任务紧迫。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广电视听领域改革要坚守“传播党的声音、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使命,把握三大属性,锚定三大工作方向,坚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大融合、大聚合、大整合,实现高质量集约化发展。
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部署,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
一是落实“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经过全行业实践与探索,广电新型主流媒体已呈现“全媒体、超高清、强智能”的基本特征。加速向全媒体功能体系转型,要求广电视听工作不仅要在内容生产上实现深度融合,更要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实现协同发展。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的资源整合,推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广电视听一体化合作发展新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与竞争力,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二是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要求。不断改进广电视听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深耕内容建设,完善视听精品创作机制。要覆盖广电视听内容创作的全领域全类型全业态,特别是在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动画片、文艺节目、微短剧等方面,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并优化发展环境举措,实现百花齐放、精品迭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动画片和纪录片创作等系列座谈会,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台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积极推出一些新的新闻栏目、综艺节目、文艺节目,既丰富了大屏内容,也拓展了网络视听内容,在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内容供给侧方面相互赋能,实现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的共同发展。
三是落实“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努力推动广电视听产品和服务深入基层、惠及群众。要围绕通过优化内容供给结构,推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的广电视听作品,开展跨屏、跨网、跨终端的综合传播服务,实现优质内容的广泛覆盖和精准推送,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推动“双治理”与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相衔接,从技术上、制度上彻底解决“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把这项牵引性带动性的系统工程做得更稳重更厚实更扎实,更好地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是落实“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求。完善广电视听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搭建综合应用平台。聚焦重点工程、重点工作、重要项目,加快推动超高清端到端全链条优化升级,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建设“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新型广电网络,形成新质传播覆盖力和制作生成力,推动传统广电视听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有机转换。
五是落实“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要求。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广电全链条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既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挑战,也是发展机遇。要加快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广电应用产业体系,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抓住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契机,紧扣广电“因技术而生、因技术而兴”的天然技术属性和行业特征,大幅提升全行业综合技术实力。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管理机制,做好相关的系统性改造工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广电视听领域深层次融合应用。加强行业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健全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推动建设行业专属应用的垂类化大模型,建设综合应用平台,不断开发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强管理和规范,有效防范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
六是落实“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要求。强化广电视听行业管理,强化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网络视听行业新业态非常活跃,不仅有传统的网络剧、网络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还有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微短剧等新业态,既要繁荣发展,又要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涉及各个层面,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技术手段、体制机制等。当前工作重点是夯实综合治理体系中的法治基石。目前,广电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架构和规制主要聚焦于传统广播电视,相比之下,网络视听方面的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为促进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的融合发展并实现一体化管理,需要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各层级上进行持续、系统的规划与推进,不断提升和优化广电视听行业依法管理网络、治理网络的能力与水平。
七是落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求。打响中国视听品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从内容供给角度,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视野的视听精品,丰富全球文化市场,有效传播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从传播机制角度,拓展传播渠道,构建中央和地方、网上和网下、内宣和外宣协同联动的传播格局;从传播效能角度,提升营销推广与市场开拓能力,优化新媒体传播矩阵,重视新型“出海”内容形式,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触达全球受众。
广电视听工作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
广电视听有四大基本工作面,即“内容、传播、技术、安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在落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提出“四个做强”的要求,即“做强优质内容、做强融合传播、做强技术引领、做强安全保障”,涵盖广电视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维度,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一是做强优质内容。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究其本质,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视听需求而存在,优质的内容是做好广电视听工作的根本。无论传播媒介格局怎么变、观众接受方式怎么变,“内容为王”这一条定律不会变。有好内容才能履行好我们的职责使命,有好内容才有好市场。对电视台而言,制作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新闻内容必须自主制作,集中优势资源确保新闻质量。同时,电视台还应依据自身能力,积极与各方展开合作,汇聚更多优质的内容。总之,广电视听必须深耕内容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是做强融合传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当前,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以及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传播渠道更加丰富,终端也更加多样。优质的广电视听内容如果不能有效地传播给受众,那么其实际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广电视听亟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断巩固和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让优质内容更迅速便捷地触达千家万户。融合传播,既包括多渠道协同的传播,也包括网上网下协同的传播,还包括跨区域跨层级的传播。通过这些融合传播的方式,广电视听行业将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优质内容。
三是做强技术引领。科技始终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技术产业属性作为广电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贯穿于广电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广播到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再从标清逐步升级到高清再至超高清,每一次当我们成功应用先进技术时,都迎来了行业的重大发展。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许多前沿信息技术都与广电行业息息相关,是引领广电行业实现技术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广电视听要勇立技术潮头,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依靠技术引领赢得发展、赢得未来。
四是做强安全保障。当前,我们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也异常严峻复杂。广电行业作为维护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其安全性堪称行业的生命线,贯穿于广电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安全”这一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巨大变化,已经远超出最初要求的安全播出范畴。既有传统广播电视的安全,也有网络视听的安全;既有网络安全,也有内容安全;更不能忽视数据安全。因此,必须坚持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
在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理念清晰、部署明确尤为重要。各级广播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要深刻认识“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当前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四个做强”是核心要求。全系统、全行业要全力创新内容和传播方式,整合聚合汇聚资源,形成全媒体传播的巨大合力,努力营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推动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扎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