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融合 助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2024-12-19柳斌杰
中国传媒年会已经举办过十七次了,成为传媒界交流、研讨的重要平台,我参加了几次,感到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会议。今年2024传媒年会在青岛举办,主题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本届年会是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年后,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举办的,对指导传媒行业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传播体系有四大学问: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学、舆论学,互相关联、各有侧重。传媒年会涉及两块:一是传播,二是媒体。前者主要是技术和手段问题,后者是载体和平台问题,都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技术完美结合的领域,是实实在在的,摸得着、看得见、管得住、压得实的物质化的实体。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法规都是按照媒体形态分类制定的,管住媒体、压实平台责任就是这个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主流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此我谈几点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传媒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今后五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了全面规划。其中,对新闻舆论工作作了如下部署: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调机制。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这些部署中的核心任务,用了一个制度、两个改革、两个体系、三个构建、四个机制来表述,重点是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和国际传播改革创新、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这几项任务,既有党和政府要做的,如制度、体制、工作体系、管理职能等,这需要中央顶层设计和全面改革才能完成;也有媒体行业要担当的,如全媒体生产传播、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网络内容建设、媒体的改革创新、国际传播的效力、立体式的新闻宣传,等等,都是媒体行业要在2029年前完成的。所以我们要学好用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传媒深化改革,解决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系统性的根本问题,实现中国式传媒现代化。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当务之急
在改革中建设多形态、多业态的新型主流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多年前就提出的。但由于媒体的改革未能深入下去,媒体融合从速度到深度都还不够到位,于是2020年9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对比来看,新媒体的发展异常迅猛,截至2023年底,抖音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8亿,日活用户超过7亿,日搜索量超过5亿。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4年8月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智能经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上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这些数据说明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舆论生成的主渠道、主平台,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巨大冲击。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强势生长,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些大众媒体,只能借助于“相加”“嫁接”“合作”“共享”这些浅融合的方法,办网办端搞自己的“新媒体”,媒体融合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面对拥有诸多选择的读者、受众,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离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标准要求尚有很大差距。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媒体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上,这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什么叫系统性变革呢?就是全方位全链条上的深化改革,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环节上的“小改”,就是推动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以流量和效果说话,用互联网思维配置传播力量和新闻资源,全方位推进组织结构、生产工艺、运营模式、管理流程、叙事方式、话语体系、媒体形态、平台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尤其要推动技术变革,探索将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运用到新闻生产、传播的全过程,从新闻采集、选择、生产、传播到接收、使用、反馈全链条智能化,让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发挥重塑舆论新格局的主体作用。
聚焦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有效途径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改革,构建多渠道、多载体、立体式的传播新格局,对媒体行业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还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深度融合”这一招。在媒体融合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未来应抓住三个重点。
第一,全媒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关于深度融合,中央作出了重要部署,但从实践来看,融合成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没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主流媒体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但“相加”“嫁接”“延伸”多,和现有新媒体相比,影响力、公众认可程度不可相提并论。专家学者可以从传媒产业的角度来研究:主流媒体如何进一步突破瓶颈,打通媒体融合的政策途径,开辟新的通道,在融合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与体制相比,产业的融合可能更现实、更容易一些,易于操作。
第二,传媒与文化、科技、经济的融合。新发展理念的本质是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回归到人本身消费的原理上,人是通过融合一体的方式接受产品和服务的。在思考媒体融合时,要把文化、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作为着眼点,未来人们实际的生活需求就是三者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
第三,媒体与人和技术的融合。人工智能可以生产内容、回答问题,能创造文本、图形、视频,甚至创作学术、思想、文化、艺术作品等。而高素质的新闻人是创造新闻内容的主力军和把关人,媒体融合一定要关注人的关键作用。人和机器协同互动已经成为现实。人和技术的融合、人和智能的融合将会是传媒下一个主要的业态。未来人机互动、人机协同、人机共生、人机共创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要从技术方面进一步突破传媒发展的困局,解决在公平、合理、有序竞争环境下发展传媒产业的新问题。
传媒产业深度融合的问题,传媒与文化、科技、经济的融合,以及人和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问题,是未来深化改革构建传媒新格局的几个着力点。如果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中国传媒业在新时代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世界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