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匹配理论视域下的班级教育生态建设
2024-12-18袁莉
[摘 要]环境匹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要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构筑制度环境时要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引导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建立公平的奖惩体系;在构筑心理环境时,要营造良好班风,设计主题活动,对特殊群体进行定期疏导;在构筑文化环境时,要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激活他们的创新意识,凝聚班级的集体力量。
[关键词]环境匹配理论;班级建设;教育生态
环境匹配理论指的是人的内在需要如果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贴合,人便会形成积极动机,做出积极的反应,以此获取内在需要。反之,一个人会产生消极的行为反应。由此可见,班级环境建设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为学生构筑和谐稳定、轻松愉快的班级环境,才能构筑和谐的班级生态环境,使学生会得以健康成长。
一、制度环境,铸好班级生态的铺路石
(一)行为规范,涵养文明人格
教育生态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明的、生态的学习环境。它包括制度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不同的组成部分。班级制度环境指的是用来维系班级正常秩序的规章制度所形成的整体环境。在构筑制度环境时,班主任要健全班制班规,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班级纪律,涵养文明人格。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常常出现争吵、打架等问题。为了让他们端正自己的言行,班主任组织召开班会,举办“构筑文明班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在该活动中,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了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很多学生都提到了“下课时在教室中打闹”“因为一些小矛盾而争吵、打架”“上课的时候总是插话、做小动作”等问题。此后,班主任引导学生自主拟定班级规章制度,说说作为一个文明人,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学生很快便围绕上课时、下课后这两个时间段,拟定了行为规范。学生认为,在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避免出现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行为。在下课时要相互友爱,避免出现推搡他人、爆粗口等问题。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班主任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约束,能让他们成为讲文明的好学生。
(二)时间管理,引导高效学习
很多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无法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后高效学习,班主任可以制定监督学习制度,让学生通过自我监督、同伴监督、小组监督等方法,学会时间管理,掌握高效学习的秘诀。
部分学生在自修课上偷偷玩耍,在兴趣小组中处于游离状态,学习效果不好。认识到这一点后,班主任设立了课后监督学习制度,引导他们学会时间管理。在自修课上,设定“同桌一对一监督”的方法。也就是说,要求学生关注同桌的表现,如果看到他们存在偷偷玩耍、无所事事的状况,要及时提醒。在课后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设立小组监督制度。由小组长分工,给每一个学生都分配工作。在活动完毕后,每一个学生都要提交作品。这样便能有效避免个别学生游离在班集体外的情况。当学生在家自学的时候,笔者则设置了自我监督制度,要求学生利用记事本记录下每个时间段应该做什么,每完成一项,就要打钩标注。在一段时间后,班主任还引导学生分析记录本的内容,让他们思考自己是否能按时完成计划。班主任要避免空喊口号,要将“时间管理”的“秘诀”和班级规章制度结合在一起,提醒学生注意,严肃对待自习课和兴趣小组的活动,提升学习效果。
(三)奖惩体系,务必公平公正
奖惩体系指的是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奖励或者惩罚。在设立奖惩制度时,班主任要做到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班主任要事先制定奖惩的标准,且奖惩项目涉及的范围要广一些。
关于提交口头作业,班级设置一项相关的奖惩制度:如果学生没能完成背诵等口头作业,当天便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第二天则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完成该作业。一次,班级的学习委员没有完成背诵任务。他表示自己因为一直都在监督其他同学,所以才会忘记自己背诵,受到惩罚很委屈。班主任注意到了他情绪上的波动,便从两个方面入手,加以引导。一是要求其和其他同学一样接受惩罚;二是当众表扬了该学生监督工作认真负责,希望其他班干部都向他学习。这样一来,奖罚得当,该学生的心情好多了,其他同学也觉得公平公正。在放学后,班主任还与该学生谈心,让他意识到班干部要做好表率作用,不仅要监督其他同学做好作业,自己更要做好作业。该学生这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工作中,他都力求让自己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在设计奖惩制度时,班主任要一视同仁,避免因为某些学生成绩较好,便为其“开绿灯”。这样会让其他学生更加信任班主任。班主任此后开展班级工作时,也会变得更轻松。
二、心理环境,点亮班级生态的前行灯
(一)提供多元支持,营造良好班风
心理环境建设是构筑班级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构筑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全面成长。在构筑心理环境时,班主任要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班风。
为了营造良好班风,班主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支持。一是信息技术支持。班主任为学生搭建了班级微信群,让他们在下课的时候也能利用微信群交流问题。此外,班主任还会通过微信群定时为学生推送“每日一文”“每日一题”等。这样便构筑了线下线上相互结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班风。二是物质支持。每名学生捐赠一本书,组成了班级图书室,并设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这样,学生便能在放学后借阅图书,相互交流构筑“书香教室”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是家长支持。有能力的家长提供时间和空间,邀请同学们来家中聚会,一起学习。例如,邀请擅长文字创作的家长组织“家中读书会”,邀请班级学生参加,一起探讨如何创作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多方支持,学生激发了积极心理,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构筑了良好的班风。
(二)设计主题活动,体验同伴友谊
学生之间相互友爱、互相帮助,才能构筑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可以围绕“同伴友谊”设计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体会友情的珍贵,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构筑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同伴友谊”主题班会可以分三个环节。环节一:讲述友情故事。班主任先用“伯夷叔齐”等古人的传奇故事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看看自己与同伴之间是否也有一些感人的故事。一名学生讲述:“我生病后,好几天没有上课。回到学校后,我的同桌利用课余时间帮我补课。他为此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兴趣小组活动。我真的很感动。”环节二:演绎矛盾瞬间。班主任让学生说说同伴之间是否也会出现争吵。然后让他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争端的场面表现出来,并演绎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例如,当同学出糗后,作为好友,不应该嘲笑同伴,而应该帮助同伴解决问题。环节三:反思自我,调整处事态度。班主任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说说以后要如何改进如,一名学生表示:“我总是觉得朋友对我好是应该的。现在我知道不应该这样想。”通过主题活动,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要为构筑美好的班级做出贡献。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同伴之间的问题。
(三)关注特殊群体,进行定期疏导
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有助于构筑良好心理环境。特殊学生包括残疾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型学生、学业困难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型学生等多种类型。班主任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定期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
班主任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原来是其因为父母离婚而抑郁成疾。班主任针对该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定期疏导策略。首先,班主任通过谈心的方式,了解该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鼓励他参与到感兴趣的班级活动中。一次,该学生提到自己喜欢摄影,常常在网络上发表自己拍摄的照片。于是,在校运动会期间,班主任便推荐他担任“小记者”,用相机记录下同伴们的风采。其次,班主任积极联系该学生的家长,让家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在心理疏导前,告知孩子的情况。该家长表示自从孩子在同学面前展露了摄影的才能后,很多同学请他帮忙拍照。孩子的性格也逐步变得开朗了。班主任要确立班级中的重点帮扶对象,关心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能让特殊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
三、文化环境,生成班级生态的催化剂
(一)确立愿景,形成价值观念
文化环境指学生价值观念、偏好、行为等各种因素的整合。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是构筑良好班级生态环境的催化剂。学生要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如召开班会,班主任说说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我的未来不是梦”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先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了解一下目前社会上有哪些不同的职业。这使得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参加辩论活动,说说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围绕“金钱和人生价值之间的关系”展开辩论并认识到,人生价值并不一定要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也可以根据社会贡献值、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衡量。最后,学生拟定“我的人生愿景”,试着写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打算,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将来要当医生,因为医生救死扶伤,能为很多人带来希望,这样的职业必然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班会活动,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具体的打算。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构筑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二)项目学习,激活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构筑积极进取、求新求异的班级文化环境。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要设立一些探究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优化班级文化环境。
在端午节,班主任结合传统文化设计了“端午创新粽”项目探究活动。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搜索信息、讲述故事的方式,了解端午节。班主任尤其要引导学生了解“粽子”的由来,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基础。此后,学生学习如何包粽子,包括包粽子必须要用的材料,及其形状要求、口味、包粽子的方法。这使得学生对“包粽子”有了整体了解。最后,学生参加包粽子的活动。班主任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展现出新意。一是要从形状入手,展现出新意。传统的粽子一般都是三角粽,学生思考能否设计其他的形状。一名学生从“竹筒饭”中得到启迪,设计了“长条粽”。二是要从口味入手,展现出新意。传统的粽子有肉粽、豆沙粽、白粽等口味。学生要尝试突破局限性,加入新的材料。在设计项目学习活动时,班主任要注意体现出新颖性,要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活动;体现出创新性,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而不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他们的想法;体现出综合性,要让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开辟时空,凝聚集体力量
团结合作、众志成城,这样的班集体才更有力量。在构筑班级文化环境的时候,班主任要开辟课后活动时空,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样能让学生凝聚集体智慧,更好地完成活动。
为了拓展课后学习时空,班主任联系了社区,组织学生参加“清理垃圾山”的实践活动中。在某小区中,由于有不少住户装修房子,没有及时清理垃圾,所以导致小区建筑垃圾成堆,形成了“垃圾山”。班主任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一起参与清理活动。该活动分三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如何联系各有关部门,采用合作行动的方式,解决垃圾成堆的民生问题。二是要让学生试着参与社区工作中,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到堆放垃圾的住户家中做工作。学生要试着展示自己的口才,尝试说服对方清理掉垃圾。三是要让学生协同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清理工作中。参与该活动,学生认识到清理垃圾山需要靠社会组织、小区居民共同合作。通过集体活动,学生感受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团结合作是构筑和谐班级文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班主任在构筑教育生态环境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班主任要从制度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这几个方面入手,优化班级生态环境。如果班主任能认清学生的内在需求,不断优化班级环境,必然能促使学生改变,让他们得到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庚子君.“学生间”共情与班级建设[J].班主任,2020(6).
[2]章爱芬.特色班级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鲤鱼班是这样炼成的[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22(Z2).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