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林木种苗培育方法分析
2024-12-18胡玉新
摘要:为了提高苗木的品质和造林效果,对林木工程中苗木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对苗木繁育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指出苗木繁育是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中心。在此基础上,对林木种苗的选择、播种方式的优化、生长环境的调控、病虫害的防治和无性繁殖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达到提高苗木成活率、生长速度和适应能力的目的。同时,对基因工程、遥感监测、精细农业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种苗繁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为苗木繁育的科学化、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课题将以我国多个林业建设项目苗木繁育为例,对本项目提出的技术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林木良种繁育提供新的思路并对林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林业工程;育种方法;生长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森林工程在提供木材资源、碳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苗木繁育是林木生产的基础,其科学高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林木效果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对推动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苗木繁育技术在我国林业项目建设中占据的关键地位,并深入探讨了该领域在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层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与进展,从而为后续更为深入的讨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林木种苗繁育系统,促进我国林业的长期发展。
1 林业工程建设与种苗培育的关系
近几年,全社会都对林业工程的发展状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对苗木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苗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业科技的展示,需要一片又一片的森林作为衬托,而项目的建设,也要从幼苗的培育开始。在实践中,要实现引人注目的种植场面,必须将种植的地质环境、气候环境、水资源,以及幼苗本身的特点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幼苗种类,然后才能进行技术培育。在生态环境持续改变的情况下,幼苗的承受力也要继续提高,因此,培养技术要持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真正站在幼苗培养价值的角度,来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1]。只有持续地培养出对生态环境更有价值的幼苗,推动植物保护行动,才能使林业工程建设工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自然环境的稳定,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保证。
2 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概述
2.1 育种方法和原理
选育优良种源是林木良种选育的第一步,采用科学的育种技术和原则,保证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繁殖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繁殖方式,另一种是现代的生物技术。选择、杂交、突变等经典育种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选择育种是一种最根本的手段,它是经过多年的反复筛选,逐步积累、强化优良性状的。杂交育种就是利用不同的物种或物种间进行杂交,形成一个既有双亲优势又有亲缘关系的新单株。突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方法(如射线)或化学方法(如化学药剂)对幼苗进行遗传变异,以获得新的性状,从而获得优良的种质资源。目前,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细胞工程等手段,已经可以实现从分子水平上对幼苗进行遗传改良。遗传工程就是对幼苗的基因组进行改造,对种子的基因进行插入、删除或改造,从而获得具有特殊特性的幼苗。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指通过分子标记来实现对幼苗性状的快速筛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而细胞工程技术是利用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等手段,可获得较快的繁殖速度,并能进行基因材料的重组。繁殖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遗传、生态相结合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分离与重组、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遗传学原理,为育种工作者通过基因的筛选与操纵,提高幼苗的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幼苗对特殊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幼苗对光、温、水、土等生态因素的反应,以及病虫害,从而直接关系到幼苗的存活与生长[2]。利用对繁殖方法与原则的理解,育种家能更好地规划与实施种子培育策略,提升种子品质及提升造林成效。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林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苗木品质保证。
2.2 种苗生长环境调控
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是苗木繁育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苗木的品质及造林的成功率。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应能满足幼苗各生育阶段对光、温、水、气、土的要求。通过对环境的科学调节,能有效地提高苗木的生长速率,增强抗逆性,从而达到提高造林效果的目的。
光是决定幼苗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光的需求有很大差异,有些喜光的树木,如松树、杨树等,需要足够的日照;而有些耐阴的树木,如枫、杜鹃等,却更适应于半阴的环境。采用遮阴法或选用适当的苗圃地,能给苗木提供足够的光照,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
温度对幼苗的生理活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温度是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及分化的重要因子。一般情况下,种子发芽要求一定的温度,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使发芽受阻。因此,在秧苗培育过程中,要采取大棚栽培、覆膜等技术,对棚内温度进行调节,为苗木的发芽和苗木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水的管理对幼苗的培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幼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较大,过量或过低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在育苗过程中,要根据幼苗的需水量、土壤的持水性以及降雨情况,进行适当的浇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避免因缺水而造成根病,也避免因缺水而影响作物的生长。
通风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缓解高温、高湿度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苗圃地要选在通风良好、不积水的地方,要经常清除杂草,安装通风设施,以利于通风。
土壤营养对幼苗的生长至关重要。由于树木对土壤养分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上,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与施肥。合理选用化肥品种及用量,是保证苗木获得充分养分、促进苗木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通过精确的环境调控,既能为苗木营造适宜幼苗生长的微环境,又能增强苗木的抗逆性,增强苗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随着环境传感、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苗木生长环境的调控日趋精细、自动化,对提高苗木繁育效率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
3 林业工程中的种苗培育技术应用
3.1 种苗培育与林地更新
苗木培育既是林木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林木更新的重要一环。林地更新是指利用人工造林、树种结构调整、林木抚育等人工措施,实现对林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的恢复与提高。苗木繁育技术是林木更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林木更新效果的重要因素。优质苗木是林木更新成败的根本。采用科学的繁育方法进行精心地栽培管理,可以使苗木成活率更高、生长更快、适应能力更强。因此,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林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树种选择是林木资源更新的关键。在育种实践中,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就是定向选育和引进。定向培育是指依据林木的木材品质、固碳能力或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对林木进行人工选育。引进是指通过引进外来树种,提高造林地的生态稳定性。苗木繁育技术的革新也对林木资源的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利用遗传工程、生物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将植物的抗病、抗虫、耐寒、抗旱等特性导入到林木中,培育出更适宜于林木更新的苗木。
遥感与精细农业能够对苗木进行精确管理,并针对林地条件进行相应的育苗策略,提高苗木更新效率。在苗木的生产中,苗木的运输与处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将优质苗木以最好的状态运往造林地,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损坏。通过对幼苗进行适当的整枝、根培养等处理,可使幼苗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提高移栽成活率。
苗木繁育和林地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保证造林项目顺利实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本项目的开展将为我国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如,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耐逆性幼苗,可有效促进退化林地的更新,既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又可促进林木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因此,加强苗木繁育技术的研究,对提高我国现有林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4]。随着林木资源的日益开采,导致林木资源日益枯竭,林木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种苗繁育技术,可以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2 种苗培育与抗灾防治
林木良种繁育和灾害防控是保证林木成活和林木健康的重要一环。在面临洪涝、干旱、病虫害和气候变迁等自然灾害时,幼苗必须具有一定的抗逆能力,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苗木培育应在注重苗木生长速率与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苗木的抗逆性,以提高造林项目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种子抗逆育种是苗木选育的第一步。通过对种子发芽机理的研究,可为选育耐逆境的亲本提供理论依据。如在潮湿条件下可选用抗涝性好的亲本,在干旱条件下选用抗旱性好的品种。通过对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高苗木的适应能力。比如,通过对不同类型人工林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模拟,可促进幼苗逐渐适应其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胁迫。这样既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又能提高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利用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方法,可以在保留亲本良好抗逆能力的前提下,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得大量优质苗木。克隆繁殖也能避免因遗传变异而引起的不确定性,也能增加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在防灾减灾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如将抗虫基因导入幼苗,就能降低杀虫剂的用量,改善绿化环境。在苗木繁育中,防治病虫害与及早防治同等重要。采取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而且还可以保证育苗过程中不发生病虫害。另外,通过对虫害的定期监测与测试,建立虫害预警体系,可以及早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虫害。在实际应用中,将遥感与精细农业相结合,能够对幼苗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进而对其进行预警与应对。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土壤水分、温度、植被覆盖度等进行实时评估,从而实现对土壤水分、温度、植被覆盖度等的动态监测。将幼苗培养与灾害防控相结合,可增强幼苗应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为实现林业项目的长远稳定性、促进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本项目旨在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苗木繁育系统,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 林木种苗未来培育方向分析
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苗木的培育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前,林业工程正以极快的速度向产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林业的集体开发和种苗的规模化培育,将是今后林木种苗的主要培养方式。要使我国林业长期发展,必须从提高苗木繁育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投入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入手。在贯彻和执行国家建设政策的同时,结合对不同树种的培育价值进行监测,在确保造林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要开发出更多的新品种,为园林营造提供资源。提高苗木繁育技术水平,并在产业化、环保等方面加以推广,充分利用苗木科技的重要作用,从而培育出更多高品质的苗木,推动林业工程建设,推动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
5 结语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苗木的培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苗木培养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深度剖析,分析了苗木培养技术的使用要点,以期将其积极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为林业工程的建设提供优质的苗木资源,提升林业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国内林木种苗繁育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最终建立起一套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苗木繁育系统,使之适应我国日益增长的对木材资源的需求,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我国林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苗木繁育在保证林业资源稳定供应、促进生态修复、增强碳汇功能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在造林技术上已有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国外的造林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林业工程的全面发展。深入开展苗木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是促进林木种苗繁育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谢锦坚.林木种苗培育技术在林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空间,2022,29(9):137-139.
[2] 刘东辉.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3):87-89.
[3] 梁兮.林木种苗培育及管理的反思与探索[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22-23.
[4] 杨万科.林业种苗培育技术与种苗管理工作优化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8):109-111.
[5] 董大瑞.刍议林业种苗培育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2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