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措施研究
2024-12-18刘须学
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主要感染牛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症状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大量水肿等,致死率较低,但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威胁牛只的生命安全,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旨在探讨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期通过加强疫病宣传培训、科学饲养与卫生管理、定期接种疫苗免疫、加大疫病排查和科学处理等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生,推动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特点;防控措施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DNA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疫病。最初在赞比亚发现,随后迅速传播到整个非洲大陆,近年来,在我国也相继暴发,对国内养牛业构成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当地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及兽医站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宣传培训,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与防病意识;饲养者应做到科学饲养与卫生管理,定期接种疫苗,从而有效预防此类疾病发生。
1 临床特征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牛体表面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的结节,直径通常在20-30 mm或更大,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泌乳牛发病最为严重,泌乳量显著下降。此外,病牛还会出现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并持续数天至1周;精神状态会变得消沉,不愿活动,泌乳牛的产奶量会大幅下降。此外,病牛还可能出现眼结膜炎、流鼻涕、流涎等症状。在严重的病例中,口腔黏膜可能出现水泡、溃破和糜烂,牛的四肢及腹部、会阴等部位可能出现水肿。公牛可能面临暂时或永久性不育的风险,而妊娠母牛则可能出现流产或发情延迟的情况[1]。总体上看,该病症的临床特征复杂多样,需要兽医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症能够感染所有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等,无年龄差异。主要传染源是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牛,病毒可在被感染牛的唾液、精液、鼻液、乳汁等体液中存在,也可在皮肤结节、肌肉和血液中留存。尽管大部分病牛经过科学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逐渐恢复健康,但体内仍然携带一定量的病毒,通常带毒时间超过20 d,在此期间,仍会传染给其他健康牛,需要饲养者加强重视。该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如蚊、蝇、蠓、虻、蜱等;病牛之间相互舔舐或舔舐发病牛的结痂也可传播该病;食入被感染动物唾液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者共用污染的针头,均会导致疾病传播。同时,感染公牛的精液中带有病毒,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
3 防控策略
3.1 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宣传培训
牛结节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可对牛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效的防控不单单依赖于科学的医疗手段,还离不开广泛的宣传与深入的培训。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可提升公众及养殖者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与防控能力,使疫病防控效果事半功倍。对此,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及兽医站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以及社交媒体等,广泛宣传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及预防措施。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册、海报,以及组织专家讲座、现场演示等形式,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广大养殖者,确保信息覆盖到每一个养殖角落。在培训方面,应定期组织针对养殖者、兽医及基层防疫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该病症的最新研究动态、疫情监测与报告流程、临床诊疗技术、消毒隔离措施以及疫苗的正确使用等。通过专家授课、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提升参训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战能力,确保在面对疫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此外,还应建立长效的宣传培训机制,将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知识纳入养殖者日常培训体系,定期更新培训内容,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鼓励养殖者之间开展经验交流,分享成功的防控案例,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切实提升防控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2]。
3.2 科学饲养与卫生管理
在牛群养殖中,养殖者应根据牛只的生长阶段、营养需求及环境条件,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并注意饲料的质量和卫生,避免使用过期、霉变或受污染的饲料。还应保证牛只充足的饮水,定期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以提高牛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牛结节性皮肤病具有一定传染性,要想抑制疫病传播,饲养者应定期进行牛舍清洁消毒,从根源上预防病毒传播。对此,养殖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牛舍、运动场及用具等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对于牛只的粪便和污物,应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同时,养殖者应密切关注牛群的健康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和疫病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隔离、诊断和治疗,防止疫情扩散。在牛群管理方面,需要实行科学的分群饲养,避免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牛只混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加强牛只的运动和日光浴,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确保牛群健康稳定。
3.3 定期接种疫苗免疫
定期接种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对于保障牛群健康、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疫苗接种能够刺激牛只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增强免疫力,从而有效抵抗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体的侵袭。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疫情情况、疫苗种类及接种程序,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选择疫苗时,优先考虑经过国家认证、质量可靠的疫苗产品。同时,了解疫苗的有效期、保存条件及接种方法,确保疫苗在接种前处于最佳状态。接种过程中,应规范操作,确保疫苗剂量准确、接种部位正确,避免交叉感染和疫苗失效。除了初次接种外,养殖者还应根据疫苗的保护期和疫情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确保牛群免疫力的持续有效。同时,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记录每头牛的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及剂量等信息,以便追踪和评估免疫效果。在疫苗接种后,养殖者应密切关注牛群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症状。对于免疫失败的牛只,应及时进行补种或采取其他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3]。
3.4 加大疫病排查和科学处理
在牛群养殖实践中,部分养殖户因缺乏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经验,容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疫病迅速蔓延。对此,畜牧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疫病预防工作,加强对该病的全面排查,将任务细化至基层畜牧站、兽医站及养殖户,加大排查频次与力度,一旦发现病牛或疑似病牛,立即隔离,严防疫情扩散。同时,深入调研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对确诊病例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并进行详尽的检查与病理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预防效率,确保本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病情恶化或发生变异。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应进行深入研究,以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对。常用药品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他克莫司等,需根据病情合理用药。若养殖过程中出现病牛死亡,养殖户应迅速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病死牛流入市场,保障食品安全。同时,对病死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垫料及饲养器具等也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隔离牛舍全面消毒,严防病毒再次传播。通过上述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保障牛群健康,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对全球养牛业构成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在养牛过程中,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宣传培训,使养牛户和公众的防控意识得以提升,并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清洁牛舍卫生、消毒通风等方式,确保牛只的健康和安全。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监管和指导,加大排查力度,重视疫病隔离与病牛处理,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为养牛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袁歆玮,王宇,阿地力·阿不来提,等.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和防控研究进展[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3,42(2):9-16.
[2] 巴盖措.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3(5):56-58.
[3] 覃美如.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危害与防控措施[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4):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