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中的疾病防控体系构建与优化
2024-12-18曹彦龙马彦龙杨静华石高原何云
摘要:山羊种质资源是宝贵的遗传材料,其能够促进山羊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当前山羊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主要疫病问题,阐述了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完善疫病监测预警与诊断、加强疫苗药物研发与应用、强化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基层防疫能力、促进区域协作与国际合作等策略,旨在为进一步加强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山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羊;种质资源;资源保护;疾病防控
山羊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山羊种质资源是山羊遗传改良、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是保障山羊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然而,各类疫病对山羊种质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导致种源流失、品种退化,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加强山羊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对于维护国家畜牧业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山羊种质资源保护中的疫病防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畜牧兽医部门、科研机构、基层防疫队伍等提供参考。
1 山羊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疾病问题
1.1 常见传染性疾病及其危害
1.1.1 病毒性疾病
山羊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口蹄疫、山羊痘、山羊隐球菌病和小反刍兽疫等。其中,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严重时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山羊痘主要引起皮肤损伤,体表可见丘疹、脓疱和痂皮,重症会出现继发感染,影响采食和反刍,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受阻。山羊隐球菌病会引起脑膜脑炎、关节炎、乳腺炎等,危害山羊健康。小反刍兽疫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可引起严重的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是山羊生产中的重要病毒病[1]。这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生会降低山羊生产性能,影响山羊种质资源的健康品质。
1.1.2 细菌性疾病
山羊常见细菌性疾病有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等。布病可引起山羊流产、不孕,淋巴结肿大化脓,乳腺炎、关节炎等,危害母羊和羔羊健康,影响种群发展。结核病主要侵害呼吸道,引起肺部病变,也可侵犯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导致羸弱、咳嗽、下痢等,成为山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障碍。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多继发于创伤感染,引起肌肉和器官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因中毒而死亡。这些细菌性疾病对山羊健康和生产性能危害显著,严重影响山羊种质资源品质,亟须高度重视。
1.1.3 寄生虫病
山羊常见寄生虫病包括球虫病、绦虫病、肝片吸虫病等。球虫病由艾美球虫等寄生虫引起,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肠炎,引起腹泻、脱水、贫血,影响羔羊生长发育。绦虫病主要引起消瘦、贫血、水肿,可出现下痢,危害山羊健康。肝片吸虫寄生在肝脏胆管内,可引起胆管炎症、纤维化,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停滞。此外,羊肺虫病、羊腺胃虫病等内寄生虫病也对山羊危害显著。外寄生虫如羊疥螨、绵羊舔嗜癖虫等可引起皮肤损伤、毛色败坏,影响山羊生产性能[2]。
1.2 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害
1.2.1 营养代谢性疾病
山羊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包括营养不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酮症等。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继发各种疾病,影响生长发育。锌缺乏可引起食欲缺乏、毛色粗糙、蹄壳过长。铜缺乏导致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皮毛脱色等。维生素A缺乏可致眼结膜干燥、角膜软化、生殖障碍。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骨骼畸形。酮症多发生于妊娠后期和泌乳早期,引起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消瘦等。这些营养障碍性疾病影响山羊正常生理功能,降低种质资源的健康品质,制约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
1.2.2 中毒性疾病
中毒性疾病是由有毒植物、化学物质、重金属、饲料变质等引起的疾病。山羊误食含有毒物质的植物可导致急性中毒,出现流涎、呼吸困难、痉挛、昏迷等症状,重者可致死亡。常见的有毒植物有夹竹桃、马桑、油桐等。农药中毒、硝酸盐中毒、铅中毒等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中毒也时有发生,引起消化、神经等系统损伤。饲料发霉变质产生的霉菌毒素可引起繁殖障碍、免疫抑制等。这些中毒性疾病威胁山羊生命安全,影响种质资源健康,造成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的损失。
1.2.3 其他非传染性疾病
除营养代谢和中毒性疾病外,山羊还常发生创伤、应激、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外伤特别是蹄部创伤多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导致跛行,影响采食,降低生产性能。应激可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各种疾病。如果应激严重,还可引起休克、死亡。肿瘤在山羊中发病率不高,但对患病个体危害严重,常见的有乳腺肿瘤、皮肤肿瘤、消化道肿瘤等,威胁山羊生命健康[3]。此外,先天畸形如无眼球症、并指畸形等影响羔羊成活率。这些非传染性疾病既损害山羊健康福利,也影响种群生产性能,导致优质种质资源流失。加强非传染病的防控和管理是保护山羊种质资源的重要举措。
2 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维护山羊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品质
山羊种质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遗传资源,具有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经济性状。然而,疾病的流行会直接导致种质资源的损失,特别是一些珍稀地方品种,由于种群规模小,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冲击。疫病暴发可能导致种群数量锐减,加剧近交衰退,进而影响遗传多样性。同时,疾病危害也会影响山羊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和产品品质,导致优良基因资源流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控制疫病发生与传播,是保护山羊种质资源多样性,维护优良品质,实现种质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
2.2 保障山羊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山羊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疾病是制约山羊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疫病流行会增加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益,严重时还会导致羊群大面积死亡,给农牧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食源性疾病也会危及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信心,制约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可以减少疾病发生,保障山羊健康,提高生产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山羊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山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3 促进山羊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山羊种质资源蕴藏着丰富的优良基因,在优质高效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抗病力提升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疾病问题常常影响育种选择进程,优质种质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利用。严重的疫病会导致地方品种退化甚至灭绝,制约种质资源的系统收集、鉴定和评价。同时资源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疾病防控,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进展缓慢,优良种质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价值。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种质资源,为资源系统开发利用提供健康的种源基础,同时也为新品种选育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化应用。
2.4 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
山羊种质资源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山羊通过合理利用山区草地资源,在维护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但疾病暴发会影响羊群正常采食,导致退化草场的过度放牧,引发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同时,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往往较为脆弱,疾病又容易导致贫困户返贫,形成疾病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把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与生态保护、精准脱贫相结合,对于协调山羊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升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的疫病防控体系可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探索生态友好型山羊生产模式,实现山羊产业生态化发展和可持续脱贫。
3 构建和优化山羊疾病防控体系的策略
3.1 完善疾病监测预警和诊断体系
构建全国性的山羊疾病监测预警网络是加强疫病综合防控的基础。政府部门需在重点地区设立哨点,开展山羊重大疫病的主动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疫病流行动态,准确评估疫情风险。同时,政府还应注重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作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开发智能化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疫情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分析和多维度展示,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敏感性[4]。科研机构应加强山羊疫病诊断技术创新,突破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快速诊断与精准鉴别技术,建立覆盖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兽医药企业要加快诊断试剂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疫病现场快速诊断能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强化区域性诊断实验室能力建设,完善各级诊断实验室布局,提升疫病诊断的区域响应和技术支撑能力,为科学防控疫病提供有力保障。
3.2 强化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高质量的疫苗和药物是控制动物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科研院所应加强山羊重大疫病疫苗和药物研发,着力攻克安全、高效、稳定的新型疫苗,突破口蹄疫等疫病的广谱疫苗关键技术,满足不同流行毒株、多病原的免疫需求。他们要加快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利用基因工程、反向遗传等技术,开发新型标记疫苗、核酸疫苗等,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在新药研发方面,科研人员应瞄准抗病毒、抗细菌、驱虫等重点领域,加强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中兽药、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为疫病防控提供更加丰富的药物选择。在疫苗和药物的应用方面,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疫苗和药物质量监管,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各个环节加强全链条质量追溯与监管,确保疫苗和药物的安全有效。
3.3 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
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山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严格落实养殖场户防疫条件审核,督促指导养殖场户科学开展日常消毒、隔离观察等措施,切实改善山羊饲养环境,从源头上减少疾病发生和传播。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普及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增强养殖户疾病防控意识和能力。专业机构要加强精准高效的驱虫治疗,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同时,政府要积极倡导生态养殖模式,引导养殖户通过农牧结合、林下养殖等措施,利用天敌昆虫、生物制剂等生态方式控制疾病,减少药物使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隔离制度,这是阻断疾病传播的有效屏障。他们要按照“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加强山羊养殖场区划分与管理,严格做好引种隔离、病羊隔离等关键环节管理,有效降低疫病传入风险。
3.4 提升基层动物防疫能力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是预防和控制山羊疾病的关键力量,是联系养殖户、服务产业发展的纽带。各级政府亟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完善乡村两级动物防疫机构设置,落实动物防疫员编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基层防疫工作提供稳定的人力物力保障[5]。畜牧兽医部门要大力开展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防疫能力,规范基层防疫行为。同时,政府要优化升级基层防疫装备设施,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监测预警、疫情处置等关键设备配备,提高疫情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基层动物防疫机构要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加强对疫情、疫病流行等情况的分析研判,强化疫情信息的报告、会商、发布机制,为精准有效处置疫情提供决策支撑。
3.5 促进区域协作和国际交流合作
山羊疫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链条长,政府有关部门亟须加强区域协同、深化国际合作。他们要推动建立区域间山羊疾病防控协作机制,统筹协调省际边界、牧区与农区等重点区域的疫病联防联控。同时,制定完善区域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明确疫情信息通报、物资调配、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区域突发疫情应对机制。地方政府要积极搭建区域内动物防疫合作平台,建立专家会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协作机制。同时,鼓励地方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设区域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在疫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科技资源。
4 结束语
山羊种质资源是国家宝贵的遗传资源,事关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亟须构建“监测预警—检测诊断—疫苗药物—饲养管理—基层防疫—区域协作—国际合作”一体化的疫病防控体系。这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统筹山羊产业发展和种质资源保护,在政策、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未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创新完善疾病防控机制,强化多部门、跨区域、全链条的疫病综合防控,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山羊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动物卫生保障。
参考文献
[1] 陆伟民.山羊圈舍建设及疾病防控技术探讨[J].畜禽业,2021,32(11):47-48.
[2] 贾佳丽.浅谈山羊的疾病预防与控制[J].农技服务,2017,34(4):132.
[3] 何扬举.浅谈山羊疾病预防与控制[J].农民致富之友,2016(4):233-234.
[4] 黄福伦.有关圈养山羊疾病防控的思考[J].兽医导刊,2015(14):86.
[5] 杜英立.山羊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治措施[J].兽医导刊,201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