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特色园林建设在生态学与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2024-12-18彭立侃王鸿飞孟超

新农民 2024年33期

摘要:山地特色园林建设体现了其在生态学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山地园林建设通过保护自然生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推动科学绿化和乡村振兴。同时,山地园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增长,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此外,其在改善环境、促进健康休闲、文化传承与教育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山地特色园林;生态学;产业发展;作用与体现

山地园林建设指的是在山地地区进行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依托自然与文化遗产,山地园林产业发展迅速,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支柱。通过科学规划与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1]。

1 山地园林建设的生态学意义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园林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键媒介,不仅承担着城市美学建构、公共空间营造的基本职责,更在现代生态理念指导下,被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的重任[2]。山地园林的多样化地形和丰富的植被为不同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特别是那些适应特定山地环境的濒危物种。遵从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山地园林中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3]。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山地园林能够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干扰,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持。

1.2 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山地园林在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绿色屏障,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在雨季,密集的树冠层能够有效拦截雨滴,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地面的速度,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避免水土流失。同时,植被的根系深入土壤,固土保水,增强了土壤的抗蚀能力,进一步阻止了水土流失的发生。这种作用不仅保护了山地自身的土壤资源,还减轻了下游地区因水土流失而引发的洪涝灾害风险,保障了生态安全。同时,山地园林还能通过植被的蒸腾作用调节区域气候,增加空气湿度,为周边地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

1.3 生态廊道与景观连通性

生态廊道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构建深刻体现了对新发展理念的践行。为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与实施一系列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聚焦于生态廊道的建设,还致力于编织起一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络,旨在全方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与稳定性,确保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长久维护[4]。山地园林的建设有助于构建生态廊道,还显著增强了不同生态区域之间的连通性。生态廊道不仅为生物提供了迁徙和交流的通道,还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山地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植被资源,为生态廊道的构建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山地园林能够与其他类型的生态空间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4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有序推进生态移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正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5]。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山地园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生态旅游还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在山地园林建设中融入生态旅游理念,可以推动旅游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生态旅游不会破坏原有资源的自然环境,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将自然资源进行了充分的保护和利用,对于原有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性影响。这表明,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有助于形成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来源,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山地园林建设的产业发展

2.1 园林产业的经济价值

2.1.1 经济价值

山地园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生态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经济收益。山地园林的建设可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山地园林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山地特色园林产业结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山地园林中往往设有休闲娱乐设施,如徒步道、观景台、露营地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促进了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其建设需要大量的植物材料,这带动了园艺产业的发展,包括苗木培育、花卉种植等。周边的土地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往往会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区域,从而提升了土地价值和房价。优美的山地园林环境也吸引了商业投资的关注,如酒店、度假村等商业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1.2 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结合现代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创新山地园林的设计和展示方式。引入新的植物品种和景观设计手法,打造具有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园林作品;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山地文化故事和历史背景,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加强科技创新在园林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转型升级。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提高园林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园林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解决园林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2.1.3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特色园林建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支持,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山地园林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企业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园林设计与建设中,提升园林的文化品位与吸引力。在推动山地园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反思与改进,优化发展策略与措施,确保园林产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面对时代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山地园林产业应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方法。例如,发展智慧园林、绿色园林等新型业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推动园林产业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等。推动山地园林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如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2.1.4 生态系统适配技术下的园林设计

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山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美学和功能性,更要重视生态调节服务的功能。基于不同调节服务功能及其作用尺度,通过分析空气质量、微气候、噪声消解和水文调节与景观设计环节的关联,将生态设计技术与传统形态设计有机结合,通过地形格局规划、地形适配调整和场景生态设计策略,达成地形适配与空间适配,构建生态空间格局,并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数字化技术构建调节服务导向的城市山地公园设计技术框架,积极探索生态系统服务理念下的实践运用[6]。这种结合不仅考虑了生态要素的自然属性,还考虑了它们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发挥,以实现生态与美学的和谐统一。

2.2 园林产业的社会价值

城市,作为人类大规模集约利用土地的典范,其发展历程深刻地体现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与建筑功能复合化的趋势。然而,在追求高效土地产出的同时,如何逆转自然开发模式的倾向,创造出高品质、可持续的空间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地园林,以其独特的时空融合设计理念,巧妙地利用地形、景观与建筑元素,在有限的空间内编织出无限的遐想空间与深远意境,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和环境适应性[7]。这不仅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致敬,更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借鉴传统园林的布局智慧、景观营造手法以及文化意涵的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可以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性、流动性和文化性,从而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功能需求,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空间环境。这样的实践,不仅是对传统园林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有益探索。

山地与城市可以形成山城一体的文化,其特色园林建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精心雕琢,更是对深厚文化底蕴的传承与创新。这一建设过程,不仅彰显了生态保护的智慧,还促进了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山地特色园林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与提升民众福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园林作为公共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园林建设还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此外,园林建设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品位,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3 结论

山地特色园林建设不仅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推动地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对山地园林建设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生态廊道构建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促进山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多重价值。

在生态价值方面,山地园林建设通过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为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规划,山地园林在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的风险,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此外,生态廊道的构建增强了生态连通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完善提供了支持。

在产业发展方面,山地园林建设推动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园林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则确保了园林产业的长期繁荣。园林产业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它通过提供公共休闲空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对城市形象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望未来,应继续加大对山地园林建设的投入,优化园林产业的发展策略,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同时,应深化园林产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融合,拓展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通过这些措施,将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宏伟目标,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清扬,蒋文钊.山地清代行宫造园特色浅析[J].古建园林技术,2024(3):122-126.

[2] 刘冰.现代生态理念下园林景观的创新设计[J].现代园艺,2024,47(14):109-111.

[3] 谭朗月.山地园林景观的特征及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21(2):51+53.

[4] 何拥军,过珍元,戴守斌.生态廊道建设模式与规划对策探讨——以义乌市为例[J].绿色科技,2024,26(4):38-43.

[5] 秦艳萍.乡村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策略[J].对外经贸,2024(8):73-76.

[6] 邓惠琳,陈烨,孙士臻.生态系统适配技术下的山地公园设计方法探索[J].南方建筑,2023(11):97-105.

[7] 李皓天,李向锋,陶蕾.面向现代功能的垂直园林设计策略研究——以新路汤泉艺术园区为例[J].华中建筑,2024,42(8):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