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要点
2024-12-18赵玉玲张伟卫
摘要:本文强调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指出通过科学的栽培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单产和种植效益。文章详细阐述了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优选良种与种子处理来保障良好的起始生长条件,田间管理技术如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来提高作物生长环境,以及采用病虫害防治措施来减少潜在损失;实现了玉米产量的显著提升,并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稳定性,以此为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者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
玉米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提升对于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研究和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要点,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1.1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玉米是许多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单产,从而增加粮食供应,减少因粮食短缺引发的社会问题和食品价格波动。例如,通过改良种子、优化施肥和灌溉技术、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进而提高产量。这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内的食物需求,还可以增强国家在全球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2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产栽培技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这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例如,精准农业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精确施肥和灌溉,减少水资源和化肥的浪费,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高产栽培技术常结合作物轮作和间作等生态农业实践,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生产系统。这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1.3 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挑战,包括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培育耐逆境的作物品种、改进管理措施和优化种植结构,能够提高作物对不利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例如,选择耐旱或耐涝的玉米品种,可以保证在干旱或过湿条件下依然保持较高的生产力。通过实施科学的田间管理,如合理调整播种时间和密度,采用覆膜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作物的生存率和产量,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优选良种与种子处理
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优选良种与种子处理是提高产量的关键步骤。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例如,若在北方寒冷地区种植,应选择成熟期在75~85 d的早熟品种,以避免霜冻损害;在南方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则可选择成熟期在110 d以上的中熟或晚熟品种,利用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资源。种子处理方面,采用科学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发芽率和抗病力,从而保证苗期健康成长。首先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以使用50℃温水浸种30 min,随后迅速冷却5 min,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之后,将种子在0.3%的多菌灵溶液中浸泡10 min,进一步消毒并预防土传疾病。处理后的种子需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其次种子催芽是提高发芽率的有效方法,将处理干净的种子放入50℃的温水中浸泡12 h,然后取出包裹在湿润的布中,放置在25℃左右的环境中进行催芽,一般
24-48 h后种子开始破胎,此时应立即进行播种[1]。催芽处理不仅可以提前测试种子的发芽率,还能加快田间发芽进程,缩短生育期。
播种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精确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8 cm,既能保证种子有足够的土壤覆盖以保持水分,又能避免种子播放过深影响发芽。播种密度则应根据品种特性和田间管理能力调整,通常情况下,每亩种植密度为5 500~6 500株为宜,这样既能保证植株之间有足够的光照和通风,又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种子处理和播种过程中,还应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种子催芽的最佳温度为25℃,播种后的土壤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这样有利于种子快速发芽生长。同时,播种前后应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但避免水分过多导致种子腐烂。
2.2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土壤管理是确保玉米良好生长的基础,在玉米生长初期,进行一次深翻,深度应达到30 cm,以利于根系深入土壤,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土壤的pH应保持在6.0~7.0,这是玉米生长的最佳土壤酸碱度。如果土壤检测结果表明pH过低,可施用石灰调节,施用量根据土壤酸碱度的实际测定值决定,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用石灰2 000~2 500 kg。水分管理对玉米的生长尤为关键,玉米全生育期的水分需求不均匀,其中拔节至抽穗期是水分需求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内,田间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上,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为了确保水分供应,灌溉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条件灵活调整。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每隔7~10 d灌溉1次,每次灌溉深度控制在20 cm,确保水分能够渗透到根系深层。安装土壤水分监测仪可以更精准地调控灌溉时间和量,避免水分过剩或不足。
施肥技术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方面,玉米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合理施肥能够显著提升产量。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每公顷施用牛粪或者猪粪20 000 kg,配合化学肥料,其中氮肥150 kg,磷肥60 kg,钾肥100 kg。追肥分2次进行,第1次追肥在玉米六叶期,施用尿素150 kg/hm2;第2次追肥在抽穗前
1周,施用尿素100 kg/hm2。施肥时应注意均匀撒施,并尽量靠近植株根部,以便肥料能被根系迅速吸收。玉米生长初期,杂草通过与玉米激烈竞争肥料,需及时除草。化学除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使用预防性除草剂,例如用草甘膦进行喷洒,每公顷用量为3 kg。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量应根据杂草种类及其生长周期进行调整[2]。机械除草也是一种选择,特别是在玉米行间进行,可以有效减少对玉米根系的干扰,每隔10~14 d进行1次,直到玉米闭合行。
2.3 病虫害防治
玉米高产栽培中,病虫害防治是确保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需要遵循科学的防治原则和措施,实施综合管理,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在播种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是基础。例如,对于玉米螟,选择抗虫性品种如“耐螟1号”,已证实可以减少成虫危害率达40%以上。接着,进行土壤深翻,至少翻土深度达到25 cm,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越冬数量,数据显示,深翻可减少土传病害发生率达30%。在播种时,合理密植是关键。以每亩种植5 000株为例,过密会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而过稀则会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施用含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可以有效预防种子传播的病害。
在玉米生长期间,要定期监测病虫害发生情况,以玉米螟为例,采用性诱剂诱集监测,当每天平均诱获成虫达到1~2只时,即为防治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5%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雾,每亩用药量控制在50~70 mL,喷雾时要求均匀,确保药液覆盖整个植株。对于病害,如玉米大斑病,在病斑初发时,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进行喷雾,每亩用药量约为150 g,喷雾周期根据天气情况和病情发展,一般7~10 d喷施1次,连续2~3次。轮作也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有效措施[3]。玉米与大豆、小麦等作物轮作,可以有效打断病虫害生命周期。
3 结语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实践的深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未来还需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应对这些挑战,确保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的稳定高产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鑫鑫.大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8):22-24.
[2] 甘孝龙.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要点[J].种子科技,2024,42(15):76-78.
[3] 杨卫军.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要点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1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