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2-18严四明

新农民 2024年33期

摘要: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给了农民诸多生产工作开展的便利条件,是保证农田灌溉及时性与有效性的关键设施。近年来,伴随技术的持续更新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日益增长。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其建设管理期间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需要制定并及时落实相应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优势。文章简述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点与建设管理形式,并基于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从金融扶持、理念树立、产权管理、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7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伴随各类现代化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我国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无论是农田还是农场,均获得了较为完善的水利设备设施条件支持,并真正革新了传统的农田生产管理模式。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与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息息相关。为此,更需要提高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环节的重视,以保证农田发展的可持续性。虽然当下在农村范围内水利工程数量较多,但在设备完善程度、所带来灌溉效益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多差异,凸显出了较为明显的建设管理问题。为此,开展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点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不仅关乎农业生产效率,更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此类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同时,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就使得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农业生产需求等多种因素。此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使得农田水利工程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此外,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众多,遍布农村各地,涵盖了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多个方面。而此类项目不仅建设规模大小不一,而且在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和运行管理模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应注意的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地区、项目类型等因素而异,存在专管机构管理、群管组织管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管理以及农户自行管理等多种模式。而多样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出现,有助于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形式

2.1 参与工程建设

一是政府主导型。在此模式下,政府扮演核心角色,负责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及施工监督等关键环节。此种形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资源,快速推进大型或关键性水利项目的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例如,大型水库、骨干灌区的建设往往采用此种模式。二是社会参与型。伴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被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此种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收益,有效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同时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灵活性。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也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三是农民自发型。在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根据自身生产需求,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筹资投劳的方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此种“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用水问题,还增强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区凝聚力。

2.2 参与运行管理

对于大型或跨区域的农田水利设施,政府通常会设立专门机构或委托相关部门进行直接管理。此种管理方式能够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安全。而在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中,用水户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成员由受益农户组成,其共同参与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决策。此种管理模式增强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1]。此外,伴随水利工程管理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公司开始涉足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此类公司凭借专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为设施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但财政投入有限,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加之基层及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资金缺口持续扩大。高昂的建设成本,如土地征迁、设备购置及人力费用等,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阻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3.2 组织管理不当

当前管理体系中,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协作不畅,导致工作重复与资源浪费。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及监管缺失,使得工程规划、执行及监督等各个环节难以有效衔接,工程质量难以保障,违规操作与质量参差不齐现象频发。

3.3 产权管理模糊

产权管理的模糊性导致工程维护责任不明,持续投入与管理动力不足。产权主体的不明确,使得工程在后续维护、改造及升级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与管理措施,影响其长期效益的发挥。

3.4 运行管理松散

部分工程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导致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甚至丧失。运行管理的非规范性与非科学性,限制了工程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安全隐患。

3.5 参与水利建设领域不均衡

农田水利建设中,不同领域的资源分配与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灌溉、排水等关键领域获得较多关注,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领域则相对被边缘化,影响了农田水利系统的综合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3.6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及市场引导等关键环节存在缺失。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不足,使得难以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全方位需求,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发展。

3.7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落后

落后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项目在规划阶段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农业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得工程建设难以达到最佳效益。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施工过程的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将频频出现,使得容易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工期延误等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也可能导致施工单位与业主、设计单位等之间的信息不畅,影响工程的整体进度和质量。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后期的维护管理同样重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往往忽略了对工程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导致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影响农田灌溉效果和农业生产。

4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4.1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传统的融资渠道可能无法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因此,政府应当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通过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和私营企业可以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基金,或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从而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为降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资成本,政府可以为相关项目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2]。此项政策不仅能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该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还能够刺激更多的私营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作为政府,则建议设立特定的财政补贴和奖励机制,针对符合条件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此项措施能够进一步激励地方政府和农民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以推动整个行业的积极发展。

4.2 树立建设与管理并重的理念

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可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如此,方可确保人们逐渐明晰“建管并重”的意义,进而更好地推动农田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应注意的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不能仅仅作为短期行为,而应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如此方可确保建设与管理工作能够同步推进,实现协调发展,避免因短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应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效果,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可以更有效地激励地方政府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整体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4.3 完善产权管理流程

一是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确定其归属,以及产权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如此方可确保产权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避免因产权不清而产生的纠纷;二是需要及时建立产权登记制度,对每一个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详细的产权登记,并建立完整的产权档案。这不仅为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还有助于提高整个产权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三是进一步加强产权保护。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机制,可对侵犯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而确保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4.4 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相关管理人员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每个部门都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应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此期间,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的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一期间,要求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田水利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建设效率,还能够降低建设成本,从而全面推动行业的持续创新。

4.5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对于政府来说,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此类规划和措施不仅要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还要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要求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资金的充足和及时到位。如此方可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可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建设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4.6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是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可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此类组织不仅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还能够为行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建立信息平台同样极为关键,可科学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整合。这不仅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此外,需要提高对加强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可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如此,即可为工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4.7 创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是需要引进先进技术与智能化管理模式。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先进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提升管理效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一套全面覆盖、精准高效的农田水利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如同农田的“智慧大脑”,能够实时感知并分析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关键数据,为农田灌溉提供科学、精准的决策支持。具体来看,该系统通过布置在农田中的各类传感器,如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等,实时采集并传输数据至云端处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此类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灌溉信息,如最佳灌溉时机、灌溉量等。随后,此类信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整灌溉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灌溉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同样显著促进了作物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加速公众参与进程,并推行与社区共管的创新模式。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中,公众的参与和社区共管机制的建立对于提升设施管理效能、增强社会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为增强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采取了一系列宣传教育、示范引导等措施,让农民群众了解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责任。同时,应积极引入社区共管机制,由当地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这一机制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等方式,促进了设施管理的民主化、透明化和高效化。而农民群众不仅成为设施管理的参与者,也成了监督者,其意见与建议同样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采纳。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设施数量的逐步增加,使得农田灌溉效率与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应用优势,就需要提高对其建设管理环节的重视,细致分析存在的建设管理问题,从模式创新、流程完善、资金支持等多个角度出发并积极落实解决对策,进而为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慧琼.北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问题改善探究[J].河北农业,2023(12):31-32.

[2] 吴昊天,周伊,姜中清,等.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农业工程与装备,2023,50(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