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4-12-16邓晨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化妆品市场发展迅速。然而,化妆品在使用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化妆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公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监测和上报,从而降低化妆品的使用风险,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化妆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法律法规;监测;问题;对策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化妆品市场发展迅速,化妆品种类繁多,销售形式多样。然而,化妆品在使人变美的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所以,在人们对化妆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化妆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究,旨在让大众理性认识化妆品并积极参与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中。
Part 1与化妆品有关的基础知识介绍
1. 化妆品: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2. 儿童化妆品:指适用于年龄在12岁以下(含12岁)儿童,具有清洁、保湿、爽身、防晒等功效的化妆品。在销售包装展示面标注“小金盾”标识,“小金盾”标识说明产品属于儿童化妆品,并不是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3. 化妆品分类,见图1。
4、化妆品不良反应:指正常使用化妆品所引起的皮肤及附属器官的病变,以及人体局部或者全身性损害,如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等,患者自觉瘙痒或疼痛。
5、化妆品不良反应分类,见图2。
Part 2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Part 3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基层监测单位的体系和制度尚不健全,上报意识薄弱。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监测体系,已趋于成熟。然而,基层监测单位的体系和制度仍不健全。医疗机构的监测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医护人员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报告数量相对患者就诊量偏低。此外,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的监测制度建设不完善,不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规范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知悉度较低。
2. 公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不高,上报渠道比较单一。化妆品不良反应出现之后,多数使用者自行停用,严重者才去医院就诊治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上报了解不多。当前,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要来源是:医疗机构及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进行直报,上报流程仍处于被动传递状态,缺乏消费者主动上报渠道[2]。
3.医疗机构报告信息填写不完整。医疗机构报告来源于皮肤科就诊患者,很多患者是停用化妆品之后未好转来医院就诊的,并未携带所用化妆品及其外包装,导致化妆品信息填写不完整,而且医生面对繁重的接诊量,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详细询问具体情况,不能很好地报告反应的严重程度。
4. 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监测人员水平较低。化妆品经营企业和美容美体机构等使用单位从业人员门槛较低,对化妆品不良反应及监测等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入,同时也没有意识到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往往不会选择及时上报,即使上报,报告质量也相对较低。
Part 4针对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对策
1. 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提升上报意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和组织体系,形成监测制度档案,包括报告、宣传、培训、档案管理等制度[3],并将监测工作纳入医院内部绩效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来推动上报工作;通过与市场局联合检查的形式,督促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不断深入基层,进行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意义的宣传,为相关工作人员解读法律法规,明确具体责任及惩罚措施,提升基层监测人员的责任感和报告意识。
2. 提升公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拓宽上报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在小区门口悬挂条幅、在化妆品店发放宣传册,广告车走进大街小巷播放宣传视频、微信朋友圈转发安全用妆小常识等,提升公众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市中心可以开发化妆品上报小程序,并将小程序的二维码发放到监测工作群,县区工作人员将二维码推广到辖区内的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pp+tSy7K6Z8PCkCu8QmebQ==用单位,比如化妆品专卖店、理发店、美容院等,公众可以随时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
3. 多措并举,提高医疗机构报告质量。为了辅助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上报,解决患者就诊未携带化妆品的问题,辽宁省药品审评查验中心开发化妆品信息收集小程序,供全省范围内医院使用,一院一码,患者直接扫码把化妆品信息报给医院,医院进入小程序后台查看、下载化妆品信息。医疗机构成立监测工作小组,可将科室内护士、实习学生等人员纳入监测工作中,增加人员配备[4],提高医疗机构报告信息的完整度。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化妆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工作人员的监测水平。通过现场讲座、上门讲解和腾讯会议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讲解化妆品、化妆品不良反应相关常识及如何网络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强调报告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报告单位内部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新员工入职培训等形式对监测机构人员进行培训[5],提升其监测水平,从而提高报告质量。
作者介绍
邓晨辉:供职于葫芦岛市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 徐艳红,刘睿,李正. 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进展及思考[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2(05):66-71.
[2] 张静静.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讨[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03):126-128.
[3] 周黎. 某地区医疗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2, 45(06):14-16.
[4] 董薇,范平平,曲婷婷. 医疗机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认知度调查研究[J].中国化妆品,2023(02):54-58.
[5] 刘畅. 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思索[J].品牌与标准化,2023(04):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