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物
2024-12-15蒋碧秋
宋志强怀揣一条铂金项链,兴冲冲朝女友李弘英的办公室走去。明天是弘英的生日,这项链既是礼物,又是爱情信物。
一想到女友,宋志强就满心甜蜜。李弘英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三年前,她放弃了在成都工作的机会,来到甘孜州牛洼塘担任志愿者,积极配合村主任宋志强开展扶贫工作,通过旅游开发、推广生态农产品等办法,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两人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爱情。
“生日快乐!”宋志强摸出项链,正欲往李弘英脖子上戴。哪知,李弘英却从衣领拉出另一条项链说:“我有比这更好的。”
宋志强不信,接过来仔细端详。不过是一颗子弹头,由一条红绳穿着,但是,当他看到弹头上刻有一个“林”字时,笑容就凝固了。刚想开口问缘由,进来几个村民,请李弘英去给大家开电商培训会。宋志强只好怏怏不乐地离开了。
回到家,宋志强仍在琢磨:“‘林’是谁?弘英的前男友吗?既然已经与我确定了恋爱关系,怎么还对前男友念念不忘呢?不行,我得让她换上我的项链。”思来想去,宋志强决定邀李弘英明天到他家吃饭,请九十多岁的太爷爷帮忙,当着老人家的面把项链送给李弘英,她一定不好意思回绝。
第二天,李弘英如约而至。太爷爷高兴地逗趣道:“喜鹊喳喳叫,啥时喜事到?”
李弘英羞得脸通红,宋志强连忙抓住时机送上项链。可李弘英还是拒绝了。
“那子弹头上的‘林’字是谁啊?”宋志强忍不住醋意大发。
“子弹头?刻了‘林’字?快给我看看。”太爷爷神色突变。
反反复复观看后,太爷爷激动地问:“英子,这子弹头哪里来的?”
“我太爷爷留下的。”
“你太爷爷叫啥名字?”
“李大全。”李弘英回答。
“他以前用过其他名字没有?”
“没有,他一直叫李大全。”李弘英非常肯定。
太爷爷疑惑道:“那就怪了,咋有这么巧的事情呢?”
“怎么啦?”两个年轻人很好奇。
“这事得从几十年前说起。一九四一年,我随父母到成都,准备接外婆到乡下躲避战乱,哪知遇到了日军空袭,全家只有我一个人幸免于难。后来,为了报仇,我就参加了八路军……”太爷爷陷入了回忆。
“太爷爷,您叫宋双林,莫非这子弹头是您的?”宋志强脑瓜子灵活,根据太爷爷的话,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弹头上的那个“林”字。
“是,但好像又不是。”宋双林不太确定,“我说‘是’,是因为这枚子弹的确射中过我,这个‘林’字也是我亲手刻上去的。说‘不是’,是因为我根本不认识李大全,这弹头当年我是送给刘杏林的,可是,刘杏林早已牺牲了啊。”
“刘杏林?我听说过这个人。”李弘英接过话头。
原来,李弘英住在山西老家时,太爷爷李大全最爱给她讲战争年代的故事。有一天,李大全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阵枪声传来,只见一个人从山顶滚下,幸亏被一棵大树拦腰截住才没滚下悬崖。李大全小心地靠近查看,发现那人血肉模糊,神志不清,但从衣着上判断应该是个八路军。他迅速将伤员拖进乱草丛藏起来。不久,鬼子追来,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问伤员的下落。李大全装作吓坏了,指着悬崖说:“摔、摔下去了。”鬼子翻译官见他哆哆嗦嗦的胆怯样,就对日军首领说:“那个八路被我们打中,还滚下了深渊,肯定没命了,回去吧。”
日军一走,李大全连忙放下农具,从瓦罐里倒了一碗水,慢慢灌进伤员的嘴里。伤员醒来,说自己叫刘杏林,是名军医。为防止泄密,李大全就将刘杏林藏到一个山洞。刘杏林大腿中弹,滚下山坡时又多处擦伤,他叫李大全回家拿来刀具,在火上烤了后,忍痛取出子弹,敷上草药。半个多月后,刘杏林基本痊愈,决定去找部队。临走前,他将一枚刻有“林”字的弹头递到李大全手中,叮嘱道:“这是一个神枪手送给我的,现在留给你做个纪念。一看到它,你就要坚信,哪怕抗战再艰苦,胜利也一定属于我们。”
“就这样,这枚子弹头就留在了我家,作为了传家宝。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变动,我们全家便从山西搬到了成都。当我决定到牛洼塘助力脱贫事业时,这枚弹头就被父亲用红绳穿成了项链送给我。他说,无论任何时代,都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在,这弹头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李弘英说。
宋志强为自己的无端猜测而惭愧,他悄悄对李弘英做了个鬼脸算是道歉,然后用崇拜的语气问宋双林:“太爷爷,您就是当年那个神枪手吧?”
宋双林点点头。当年,在革命队伍里,他刻苦训练,本领超强,能使双枪远击香火,人称“双枪神手”。不料,在太行山对日伪军的春季攻势中,他的双臂中弹。当时他毕竟是个不满十八岁的孩子,怕被截肢而丧失杀敌本领,便偷偷流泪。一个军医安慰他说:“小战士,别哭,我马上给你做手术,一定能保住你的两条胳膊。”这人就是刘杏林。
刘杏林出身于医药世家,他父亲医术精湛,爱国忧民,追求进步。抗战期间,他在成都开设的医馆曾是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受父亲的感召,刘杏林从国外留学归来后就直接参加了八路军。
刘杏林比宋双林大十多岁,又是四川老乡,所以,宋双林就唤他“大哥”。在刘杏林的精心治疗下,宋双林很快康复。为了铭记这份深厚的革命情谊,双林想到两人的名字里都有个“林”字,就在一枚弹头上刻下了这个字,并把它送给刘杏林,作为革命胜利后兄弟重逢的信物。
就在宋双林即将返回前线的那个清晨,鬼子发现了这个山洼里的医疗队。刘杏林是医疗队负责人,考虑到宋双林是神枪手,更能保护伤员与医务人员,就命令他带领大家迅速转移,自己只身去引开敌人。分手前,刘杏林将一张纸塞给宋双林说:“我一直渴望成为我父亲那样的党员,只可惜这份入党申请书还没写完,你先替我保管。如果我牺牲了,你要帮我完成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将医疗队送到目的地后,宋双林回去寻找刘杏林。当听到一位八路军战士受伤后摔下悬崖牺牲的消息,他心如刀绞。他擦干眼泪,在战场上更加勇敢杀敌,屡立奇功。后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刘杏林的心愿。
“几十年来,一想到刘大哥,我就难过。现在知道他被弘英的太爷爷救了,我真高兴。只是不知道刘杏林后来入党没有?是否健在?如今在哪里?他怎么不来找我啊?”宋双林喃喃不休地说着。
“您老放心吧,先把刘军医的入党申请书交给我,我和弘英有办法帮您找到他。”宋志强很有把握地说。
几天后,宋志强告诉宋双林:“我们有刘杏林的消息了。”
“刘大哥在哪里?我要去找他!”宋双林顿时激动起来。
“太爷爷,您年事太高,不宜远行。我们已与刘家后辈联系上了,近期,他们会上门拜望您,亲口告诉您有关刘军医的情况。”
“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呀?”宋双林觉得不可思议。
宋志强扶老人坐下,开始讲述寻找刘杏林的经过。原来,他与李弘英策划了一场“凭红色信物,寻亲密战友”的活动,他们将刻字的弹头与入党申请书放在网络平台上,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这两件信物背后的故事。没想到,老革命的事迹感动了许多网友,于是,寻找刘杏林的行动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其中包括刘军医的后代,当确定要找的人正是自家的长辈后,他们第一时间就与宋志强取得了联系。

寻找战友的活动不断发酵,网民们对这场跨越近八十年的重逢持续关注。市电视台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热点,他们提前赶到牛洼塘,在采访宋双林的同时,还看到了山村巨变,听到村民讲述优秀党员李弘英与宋志强带领大伙致富的事迹。因此,电视台决定在两位老战友相逢的那天,以“同一个信念、同一个初心”为专题,进行追踪报道,将几代党员为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广为传播。
翘首期待中,重逢的日子终于来了。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宋双林急切地寻找着刘杏林。
“宋爷爷,别找了,我爷爷已经去世多年。我是他的孙子,叫刘继承。”一个中年男子上前扶住宋双林。
宋双林这才想到,刘杏林年长自己十几岁,自己都这把年纪了,他怎么可能来看望自己呢?
见老人满脸伤心与失望,刘继承忙说:“宋爷爷,别难过,我给您看样东西。”随即他将刘杏林的党费证交到宋双林手中。
“我爷爷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光荣入党的。”刘继承解释道。
看着一笔笔党费记录,宋双林老泪纵横:“杏林大哥,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太好了!”老人又问刘继承:“你爷爷得救后,怎么没来找我啊?”
“我爷爷多次托人打听,都没有您的消息,他以为您牺牲了。”
宋双林猛然想起,在一次战斗中,自己所在的连队差点全军覆没,他从死人堆爬出来后被编入了其他连队。战乱年代,刘杏林要寻找自己无疑如大海捞针。
摄影机对准那枚刻字的弹头、未写完的入党申请书以及党费证,给了许多特写。听宋双林讲述完革命故事,主持人又邀几个村民介绍了牛洼塘的变迁,请李弘英与宋志强代表新时代的共产党员,齐声朗读刘杏林当年那封入党申请书,“敬爱的党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共产党能领导人民翻身,为人民谋幸福。我甘愿接受党的考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宋双林与刘继承决定,将刻字的弹头、刘杏林的入党申请书和党费证赠送给省博物馆。馆长接过赠品,庄严地表示,一定保管好它们,让民族精神在缅怀中传承。
自从电视直播后,牛洼塘更热闹了:来旅游的、买农产品的、商业合作的,络绎不绝。
一天,宋志强取出那条铂金项链,准备第三次送给李弘英。但李弘英依然说:“不要,我有比这更珍贵的。”接着,她又从衣领拉出一条穿有弹头的项链。
“那枚弹头不是捐献了吗?”宋志强不解。
“捐的是刻‘林’字的弹头。你忘了,太爷爷当年双臂中弹,还留着一枚没刻字的弹头哦。”李弘英提醒道。
“太爷爷胳膊肘往外拐,他为什么不送给我呢?”宋志强佯装不满。
李弘英解释道:“太爷爷对我说,他想早日抱玄孙,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太好了!”宋志强喜不自禁地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