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中“青色”的情感表述探析

2024-12-15何金桀

国画家 2024年4期

摘要:色彩是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察自然和表达审美意趣的重要方式。色彩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史前,在仰韶文化中就可以看到色彩的运用,即陶器上早已使用了彩色颜料。随着社会的发展,色彩的运用更是贯穿到艺术、文学、生活、建筑等各个方面。中国色彩体系相较于西方色彩体系而言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差异性。西方的色彩体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而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是一套具备独立哲学思想的审美体系。中国色彩观就是哲学色彩观,根源于阴阳五行以及儒道玄禅之哲学思想。其中“青色”非常具有代表性,作为传统的“五色”之一,它不仅使用范围广泛,而且具备独特的色彩内涵和意义。“青色”在传统色彩中地位特殊,本文以青色在《千里江山图》中的情感表述为例,试图更系统地认识青色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设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今后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述——色彩的表达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词:色彩;青色;情感表述

一、“青”考

中国有关“青”以及青色的研究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就有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在传统色彩中拥有着极大的尺度范围与象征意义,与西方客观科学色谱的研究不同,中国传统“青”的表现及其象征意义的变化与现代色彩表述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青”在传统色彩体系中含义广阔,包括蓝、绿、紫、苍、碧等颜色,直到近代结合西方色彩体系,绿与蓝等颜色才独立于五行五色开始单独呈现。

“青”作为中华传统五色之一,是我国独有的色彩词汇,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中只有青无法被直译为英文。中国传统色彩之中最根本的构成基础便是中华五色,即青、赤、黄、白、黑,在五色体系中,“青”指蓝、绿等色彩的集合。五色始于尧舜,贯穿了整个中华历史脉络。五色色彩体系在政治方面主要体现为对于等级地位的区分,《尚书·虞夏书·盖稷》中记载“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可见于等级划分上五色的运用与体现。

“青”代指的色彩极为丰富,也正因如此,近代之“青”被拆分为了“绿”“蓝”之间的一个区域。在《说文解字》一书中“青色类”词共有29个,而这29个词中,与“青”有关的颜色词一共有十例,即“青、碧、绿、苍、蓝、翠、缥、绀、紫、”。“青”具体指代何种颜色要依据其所处的环境解析。

“青”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被赋予了“仁”的象征含义。“仁”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青”也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承袭在中国思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在道家思想之中则极为推崇青玄色,道教是东方之教,而青色属于东方,是生的象征。

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青”代表的情感内涵是保守、忠诚、和平、真实。特别是选择深青色的人,更是政治上的保守者。他们勤勉严谨,十分符合统治者的理想要求。在心理体验上,青色具有淡泊、空灵、悠远、宁静、寂然之感,与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宁静淡泊的境界不谋而合。

“青”象征自然,代表天空、植被、生命。如诗句中的“青青子衿”“蜀江水碧蜀山青”“客舍青青柳色新”等,既展示了景物的原始面貌,又体现了对内心思想平和安宁的追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延伸空间,能最大限度地让感情流露和表达。“青”同时也蕴含着我们对于生命绿洲的本能渴望,“青”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核,因而在民族意识中,对青色的追寻成为内在渴望。

二、《千里江山图》中的色彩情感表述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典型的代表作,在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的绢本上绘制而成。其画面于单纯统一的青绿色彩中寻求变化,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超然脱俗的意境,全幅以墨色作底衬托,再以青绿之色附于其上,使青绿色既保留了光彩鲜亮又给人以厚重沉稳之感,成为青绿山水难以逾越的高峰。

《千里江山图》由绢本作为承载对象描绘而成,丝绸向来是中国的标志和骄傲。在《芥子园画传·青在堂画学浅说》中有记载:“宋有院绢,匀净厚密,有独梭绢,细密如纸,宽至七八尺。”由此可见,宋代画绢无论是在品种还是质量上都出类拔萃。在绢上作画,既可以画出清晰如刀刻般的笔痕,也可以画出含蓄朦胧的效果,在绢上作画能收到色彩丰富的艺术效果。

《千里江山图》在颜料上,将矿物颜料同植物颜料完美地结合使用,以矿物颜料取其色彩浓艳,又以水色颜料渲染天、水,营造远景及暗部的纵深缥缈之感。其中石青石绿皆由矿石提炼而成,在宋代,孔雀石、绿松石、青金石等宝石常被制成首饰,为王公贵族佩戴。《千里江山图》成画于北宋政和年间,当时用于制作颜料的矿物大多来源于外邦进贡,数量稀少更显其奢华珍贵。

《千里江山图》在继承唐代青绿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之上加以改革创新,使青绿山水走向完善并达到了崭新的高度。作者王希孟先以浓、淡墨线勾定山石轮廓框架,再以柔润而长短不一的线条加一些皴法,主要为披麻皴、斧劈皴结合荷叶皴。此外在山石结构的阴阳两面也有所差别,阴面以赭石色自下而上皴擦,阳面则以石绿从上至下皴染,突出其凹凸起伏与阴阳向背,既有文人意笔的笔墨韵味,又与宫廷富丽堂皇的审美意趣相结合,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感。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本身便具有十分强大的颜色覆盖性,在此卷中通过类似于传统工笔画“三矾九染”的技法多次重叠反复敷色,使画面具有沉稳厚重之感。此图远山与天、水的处理,不同于前景山石的手法,没有进行皴擦,而是多采用笔墨色彩一笔成形,突出其明快感。为了使颜色艳丽而不浮于表面,除了在山、水以及云天之处正面敷色,还在绢背衬色,故而使得整幅画作色彩艳丽夺目而又沉稳厚重,有“入木三分”之妙。

《千里江山图》呈现的是一种山河壮阔、河清海晏的盛世景象,完美地将文人理想精神世界同现实山水相融合,使其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心中永远的“青绿桃花源”。“青山绿水古今同”出自宋代诗人李祁的《浪淘沙·拍手趁西风》,足以见得画家与文人在描绘情感意境之时都以色彩为途径。随着时代的更迭,色彩包含的情绪价值越发深入人心,只有不刻板地处理情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画面的情绪感染力,使观者获得完整的审美体验。因此,色彩的选择对于情感的呈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绘画因此呈现出或沉静或强烈等情绪各异的意境,观众在结合自身经历后得以产生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共鸣。

三、青色在《千里江山图》中情感表述的特殊意义

如前文所述,“青”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历史极为悠久,在画作中的呈现往往会用赭石色等暖色与之进行色彩冷暖的互补,以期相互协调。此举在《千里江山图》之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设色全篇都在追求阴阳协调、互补的道家思想,其各处的青绿之色深浅变化不一,变化之中又遵循着统一的原则。在山石的设色上,先以花青色加入墨色与赭石色进行打底,再在此基础上以石青色、石绿色等矿物色彩进行罩染、提亮,从而达到在画面颜色鲜亮的同时具有山石蕴含的厚重沉稳之感。

阴阳相克相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道教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国传统艺术深受其651Qwzt0Vg94R5Chm9s9uxOUEw968TFRKdwGGNf/xLg=影响。在道教之中,更有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的理念。在使用青色的同时,古人注意到了阴阳调和的概念,注重阴阳冷暖的关系。致使石青、石绿与赭色的搭配出现并运用,展现了中华传统思想的精深内涵。

色彩的对应使用涉及阴阳、冷暖的平衡,《千里江山图》的色彩搭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基础之上。其中具体物象的色彩是经过王希孟自身的意境追求、加工提炼最终呈现出来的,最终得以实现色彩秩序分明、层次迭出,色彩的协调带来一种波澜壮阔的视觉感受。

石青、石绿作为冷色调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更偏向于孤寂冷峻、安静淡泊、清冷孤傲,而赭石色则更多地给人以兼容并蓄、沉稳厚重之感。在大面积使用石青、石绿色的画面之中,需要一种颜色来与之平衡,赭石色就成为不二之选。尤其宋代山水画注重对自然的观察的同时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寄情于山水之间”,进而使得在画面色彩的选择上有意识地融入平衡的概念。这种对于画面整体色彩冷暖的把控,就变得不仅来自对自然的感受,更多来自画者思想意识的调节。这也使得在画面上纵使以较大篇幅的青色作为主要色彩基调,但因为有足够范围的赭色存在,画面便不会给人过分孤寂、萧索之感。二者的共用保证了画面的平衡性,也使画者的情感能更好地传递给观者,引起其心理共鸣。

中国传统色彩的搭配使用更多注重内心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即以“天人合一”的境界为目的。这也导致了中国传统绘画更具有诗意性,能更好地满足观者的审美感官,使其达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结语

通过对“青色”的追溯,挖掘其本质和内涵以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情感表达,不难发现“青色”蕴含的情感是一种抽象的表述,色彩作为表达情感的媒介,是艺术表达中用以引起观者内心共鸣的工具,是极具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与语言。色彩具有的可以撬动内心情感的功能,是艺术家赋予的,其没有固定的情感表达,这是艺术家将艺术思想与现实景物加以融合之后产生出来的,个人艺术追求的不同,会导致同一种色彩在不同艺术家手里呈现的情感表达也大相径庭。

于绘画艺术的众多表现因素之中,色彩作为蕴含强烈情感的表现因素最能体现出艺术家本身的审美意趣与情感倾向。不同的色彩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千里江山图》营造的墨色交融之境,为中国绘画艺术奏响了一曲不朽的青绿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