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海洋绘画发展之感悟
2024-12-15李冬
地球是蓝色星球,海洋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是立体博大的生命摇篮。西方一些国家一直自诩海洋国家,长久以来他们积淀着对海的认知,海洋意识教育培养成为重要的自觉。公元前1500年左右,地中海一些岛国就出现了有关海洋的图画。古希腊、古罗马的海洋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影响那时候的艺术创作。18世纪西方画家创作出大量海洋题材的绘画作品。反观我们国家,拥有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7000多个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疆,早就是屹立世界东方的海洋大国。千百年来人们从对海洋的崇拜中孕育出人海和谐的中国式海洋文化精神。但比较遗憾的是,中国美术史中的中国海洋题材绘画,一直以来相对稀少、单薄,这种面貌直到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所改观。
一、海洋绘画可谓中国绘画史上的学术空白
在漫长的中国绘画史中,山水、人物、花鸟画科都已发展至登峰造极之境,画家辈出。然而浩瀚的中国美术史,有关海洋的绘画作品却少之又少,理论技法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古人对海的诗词歌赋也相对不多。南宋马远的《水图》是迄今可查最早的相关作品,表现了对江河湖海物象的表现技法。元代王蒙的《丹山瀛海图》,清代袁江的《海屋沾筹图》、袁耀的《蓬莱仙境图》,以及体现“八仙过海”主题的一些涉海绘画作品,所有对海水的表现技法都沿用马远画海的技法模式,如同古时官员蟒袍上“鱼鳞纹”海水图案一般呈现,与真正海水的形象距离甚远,趋于图案化、符号化、程式化,而且这种形式几乎贯穿至近现代没有任何改观。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二。
其一,历史文化中心多在内地或京城,文人士大夫多集于京城政治文化中心或商贾集聚的富庶之地,从他们所见所悟角度出发,绘画题材也以内陆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为多。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一直以内陆农耕文化自居,这导致几次禁海封海自缚枷锁,沿海处于荒芜贫瘠、匪患频发之地,沦为文化、经济、政治的边缘地带,文人墨客相对少至。这种自缚的海洋意识状态几乎延续至近现代,直接影响泱泱海洋大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在2017年全国各省进行的一次国人海洋意识调查统计中发现,平均分数只有60.05分,许多内陆地区人们的海洋意识极不乐观,直接影响到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唐的《历代名画记》将画分六门,北宋的《宣和画谱》将绘画分十门,南宋的《画继》分八门,元代《画鉴》分十三科,历史上无论怎样归纳划分绘画科目,也从未重视海洋绘画这一科目。其中,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科目能否真正将现代意义的海洋科目涵盖进去,还有待进一步推敲,但亟须明确的是中国画海洋绘画的创作定位与创作方向,解决认知问题。
其二,海洋题材绘画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绘画题材表现趋于成熟。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众多画者可以将已有的理论与技法取来即用。相对而言对海水的表现没有什么前人的技法经验可参照,能够引导画者较易切入并充分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海洋绘画科目理论与技法一直是中国画历史上有待开发的领地,曾是长久以来学术上的一块空白。大海千变万化,比江河、湖泊的涌浪成形复杂。在没有照相机、摄像机的年代,画者对客观运动中的物象观察捕捉能力有限,不利于梳理和理解。海水不同淡水,其比重高、微生物丰富,会生成丰富泡沫形象。各域受砂岩、植被等因素影响,海水颜色也不尽相同。海水有许多形象特征,导致相应表现不好把握,绘画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挑战性,这也导致许多画者望而却步。
二、中国画海洋画派的形成及重要的历史沿革
当我们关注当代中国画海洋绘画的发展时,绕不开一位重要的人物,这个人便是我父亲、北京画院教授李海涛先生。父亲直到2019年他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孜孜不怠地进行海洋绘画写生和创作,他以推动中国画海洋绘画发展为使命,被誉为“中国海洋绘画开拓者、重要奠基人”。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从写实人物、山水绘画转型,主攻中国画海洋绘画。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外举办一系列有关海洋题材的绘画展览、学术讲座。在社会媒体对其报道中,首次出现泛指中国绘画的“海洋画”一词,继而又出现了“海洋画家”一词。他是改革开放之后,迄今为止最早被记载的致力中国画海洋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画家,他很早就形成一套自己较成熟的画海表现技法。2005年在他同我的母亲萧凯女士的积极倡导下,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首届中国画海洋绘画作品展”,并召开了“首届中国海洋绘画艺术研讨会”。2006年,父亲李海涛先生又在国内率先创立以海洋绘画创作研究为主要目的的机构——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当时研究院成员大都是父亲多年在海疆深入生活时接触并发现的一些海洋绘画的实践者,另外有一些是父亲通过社会各种渠道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现并主动联络到的海洋绘画实践者,其中还特别吸收了针对海洋绘画理论研究的人员。2015年在台湾成立了中国海洋画研究院分院,应该说这一切对中国画海洋绘画力量的崛起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院秉持画家风格多元、技法各异的学术理念,通过展览、采风、研讨活动达到交流促进、创作研究的目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种力量影响带动下,社会上更多画者关注到中国画海洋题材,并投身相关创作实践中。由于这部分画者致力的题材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社会上引用“海洋画派”词汇予以形容和表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下,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号角声中,中国画海洋画派必将不断地形成壮大,在新时代展现出其特有的文化担当。
三、有关中国画海洋绘画艺术实践的个人感悟
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源泉。1986年父亲李海涛先生为创作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海疆万里图》长卷,用近五年时间对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和各种岛屿进行考察采风,总行程达30000余公里,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其间我陪同父亲从北至南一次性走完中国半个海岸线,提升了对中国海疆的深厚情感。在此之后我从没停止过对海洋绘画素材资料的收集,从沿海的图腾信仰到动人的神话传说,从多彩的民俗风情到各域的劳作方式,从各具特色民居建筑到不同模式的渔具渔船,从多样的礁岩滩涂到花木植被海底世界,从惊涛骇浪的喷涌翻滚到跌宕起伏的潮起潮落,努力把握中国海疆自然、人文方面的一手创作素材,寻求真实感受下的创作灵感。海有习性,有时狂风卷浪,惊涛拍岸,像个疯狂愤怒的暴君;有时又碧波平静,舒卷安然,像文静温柔的少女。海有魂魄,气贯天地,磅礴无比,有形无形,甚至无处不在。作为画海者,要将自己置于海洋博大胸怀之中,细细品味潮起潮落,感悟四季变迁,用最深刻的绘画语言诠释海洋的主题。通过对大海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经过不断摸索,我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画海技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首先仍要从海的形象特质入手。战国荀子提到“形具而神生”观念;东晋顾恺之也讲“以形写神”;南北朝范缜又讲“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道理;清邹一桂甚至谈到“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绘画讲求神似与形似的统一性。法国画家马蒂斯也从另一个角度讲:“绘画精确不等于真实……要依赖画家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那种深刻的感受,依赖画家凝聚在对象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观察力。”要寻求事物表象至意象的深化,这里的重要支撑仍是把握海洋的特质形象问题。首先要从客观形象入手,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会形成不同形象,摸出海浪的规律,一个浪花形成,会先有涌后有浪,涌浪的形成与周围环境、海底地质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各域海水的颜色也不尽相同,这也是海底的砂岩植被等因素决定的。通过观察研究,我将跌宕欹侧、千变万化、舒卷自如的波涛进行归纳,从大海波涛的形象中归纳出海水的筋、骨、肉三个方面。在解决创作研究过程中,我向古人学习、向前辈学习,汲取丰富理论成果和创作经验,研究前人对物象实施笔墨的要领,从中找准海洋绘画笔墨探索的切入点。在笔墨准狠与灵动中寻求平衡,寻求“下笔即造型”的理念。“应物象形”“随类附彩”,在创作中根据需要,运用相关色彩绘入画面。色彩运用非西方舶来的专利,敦煌壁画灿烂的色彩使人震撼,中国山水绘画发展初期的设色也是重要的根据。色彩是有情感、有温度、有精神指向的,要勇于、善于利用色彩强化画面的语言。绘画中我会利用泼墨泼彩、积墨积彩、飞白皴、留白皴、留白法、洗刷法、冲流法等多种绘画技法相互结合达到所需效果。在绘画进行中注意以形造势、以势取形、顺势出形、妙手偶得的获取。认真对待阴阳、向背、纵横、起伏、开合、锁结、回抱、勾托、过接、映带的画面关系与构成。无论海的远景、中景还是近景的各种形态,都可以不同技法予以贴切适宜的表现。“笔墨当随时代”,如何解答“当随时代”的课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维度,但都应认真对待,不懈地予以实践。我父亲李海涛先生有一个座右铭:“不是他人,不似自己。”就是指在绘画实践中,不要模仿照搬他人的东西,尤其是风格上的东西;亦不可故步自封、自我结壳,不再开拓进取。作为后人我理当铭记在心,虚心学习,不断探索,认真实践,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