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花鸟画中图与底的关系

2024-12-15兰悠悠

国画家 2024年4期

摘要:在这个信息高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花鸟画中的图底关系已经超越了简单传统的界限,而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涌现出了更多更为精彩和新颖的艺术表达形式。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受到图底关系处理的影响,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绘画语言的呈现方式,并共同塑造了画家独特的绘画风格。图底关系对花鸟画作品的形式感、意境以及构图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和处理图底关系,对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尤其重要。

关键词:当代工笔花鸟画;图底关系;绘画语言

一幅画的画面是由“图”和“底”两个部分构成的。“图”指的是画中的物体,是画面的正形,而“底”则是画面的负形。正形与负形之间的联系反映了物体与其背景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画中“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对于观众来说,图底关系是理解绘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充当图形的部分通常在视觉上呈现一种前进性,与周围环境分离,其色彩对比鲜明且集中明确,展示出清晰的轮廓和物体特性。而作为背景或底的部分则呈现后退性,容易陷入环境和分散的状态,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模糊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观察和关注正形,而对于负形的部分则常常选择忽视。但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这种习惯必须被打破,不管是图还是底,在视觉上都同样重要。

一、图与底的关系

当人们观赏一幅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面中最为清晰显著的形象,这形象往往视为“图”,其余部分视为“底”,这是人们习惯性地区分图和底。由于定式思维的影响,人们忽略图和底的相互依存关系。心理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图形“鲁宾杯”,黑色底上放了一个杯子,白色杯子的左右边线是一个左右对称的人脸形象,当人们眼睛盯着白色部分看时,会看到两个侧脸的人,看到一定时候,杯子和人脸交替显现,这是心理学上的错觉。对于这幅图画来说,杯子是底,也是图,因此,图与底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可以根据彼此的需要进行转化的辩证关系。

图与底的辩证关系就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们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例如,在黑白版画中,图底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具体的形象被当作“图”,其色彩可以是白也可以是黑,白色的形象(图),通过黑色的背景(底)衬托,反之亦然。图需要底的帮衬,才有存在的意义。少了任何一个元素,他们都无存在的意义。图底又具有相对性。相对性在于,例如《出水芙蓉图》,对于整幅画来说,荷花和荷叶是图,留白的地方是底。缩小一点范围,荷花是图,那荷叶则为底。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存在这种多层次的图底关系,这就需要观者以灵活的眼光去判断它们。

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彩陶、书法、篆刻、壁画、中国画等艺术形式中都能找到端倪。谢赫“六法论”的“经营位置”是最早的中国画构图原理。构图中的虚实,主客体的关系和留白等实际上是中国式的图底关系理论。在传统中国画画论中,“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是对图底关系的最好表述。清代笪重光《画筌》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空本图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出皆成妙境。”[1]“实景”即“图”,“空景”即“底”;留白的“底”,是“虚”也是“无”,它无中生有,意蕴丰富,能引发人们的遐想,并为整体画面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美感。尽管图底关系在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它与西方的图底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当代花鸟画中图底关系的特点

在当代绘画语境中,花鸟画家为了更好地营造氛围,表现意境美,凸显时代性,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平面构成理念,为了追求展厅展出的视觉效果,画家创新地处理图底关系,使当代花鸟画图底关系呈现出具象性、抽象性、构成性的艺术特点,画面对比强烈,作品的艺术效果好。

1.具象性

中国画的造型观表现为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具象与抽象的多重性,并在各种不同的传统创作理念主导下,通过中国画特殊工具和材料的性能,创造性地完成了对视觉物象进行意象的创造。画家描绘的现实世界是“真”。创作者深入自然写生,观察和了解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发现与创造典型形象,在对典型形象的捕捉与再创造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情绪,其创作的形象,是意象。在写生中发现和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也是创作者自我心灵升华的过程。形象是具象的也是写实的。在当代的花鸟画创作中,除了对主要物象的写实描述,还涉及对多种场景的细致描绘,使背景中的元素呈现得非常逼真和生动。如许曼克的一系列作品,画家将生活的点滴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她的这些画作,无论是图还是底,无不充斥着人的印迹,几乎都是表现她生活中的一角或者墙边的景致。图和底之间的桥梁,用门和窗这些符号来过渡,成为她表达思绪的重要载体,因此画面中的主体有了空间的衬托,使得画面更有了空间感。作品中具象的物与背景,更易理解,给观者亲近的感觉。

2.抽象性

在花鸟画家心中,任何画面都没有完全逼真的形体,其中物象都是各种抽象形式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只是单纯地识别物象,艺术家则是用艺术的眼光关注如何运用物象内在具象与抽象的形式关系塑造形象,通过如形、色、构图等抽象形式构成画面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当二者相互对应、物我相融后,画家的个性、气质、精神趋向与对象的物质特征、空间气息相重合,而且画家追求的艺术趣味,同对象身上提供的视觉抽象效果相一致,才真正达到了物我的相互相通,完成了从现实物象到画面相对抽象的转换。画家绘画的相对抽象空间总和自然现实空间有着图像和感觉上的紧密联系,是生动的、具体的、有呼吸的相对抽象空间,是抽象和具象的辩证统一。画家黄静花鸟画中的底有着许多抽象肌理。运用拓印、积水、积色、流淌、冲撞等办法使色彩相互融渗,再运用工笔画中的分染、渲染、提染等多种技法逐渐体现画中的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抽象而耐人寻味的肌理中融入了传统工笔画的细腻、精美,作品具有极强的现代气息。抽象与写实结合,使画面更加具有神秘感,让观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3.构成性

在20世纪,当代花鸟画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构成理论的影响。当代花鸟画家们在处理作品底部时,主要采用了平面构成中的分割手段。他们将画面底部分割成多个几何形状,以此来改变画面的整体节奏,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画面秩序,从而提升画面的视觉吸引力和张力。还有一些画家,他们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分割出的不同空间,在这空间内将几种毫不相干的元素再进行重组,营造一种神秘、科幻的氛围,极具现代平面构成的形式感。沈明娴的作品《金色的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画家在保留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的同时,巧妙地运用分割构成,把画面的底分割成了不同的空间,在这空间内将火烈鸟、仙人掌、盆栽等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营造了画面的神秘感、科幻感和形式感。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打破了图底关系处理的局限性,分割后的底使画面整体更具秩序感和空间感。

三、当代花鸟画图底关系的形式

1.图底关系清晰明确

“明确清晰的图底关系依据格式塔心理学,正是由于图底分离才能产生一个完整格式塔,图底关系明确,才能更加引发视觉注意。”[2]在传统花鸟画中,通过背景的留白,一虚一实,以虚衬实,烘托主体形象。留白是传统中国画的图底关系。中国画中的留白,是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手法,这白是虚化的形象,给人无限的遐想,无中生有,有无相生,体现老庄哲学的虚无的“无为观”。而当代花鸟画对底的处理不再是单纯的留白,利用色彩的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等等强烈的对比方式,强化了主体,使图底关系更加清晰。从唐秀玲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在图与底的处理上利用了色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突出主体,极具装饰性的效果。《丁香》这幅作品色彩运用浓厚而又强烈,仿佛置身于热烈的夏天,平涂的黄色背景衬托出郁郁葱葱的主体部分,花瓶使用了白色冰裂的处理方式,大面积的冷暖色彩对比让主体物更加明确清晰。因此色彩对于观众来说,是诱人感官的手段,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在图底关系的处理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张作品给人的视觉感受。

2.图底关系融合统一

当代花鸟画受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弱化作品中形象的线条,降低线条对图的外形约束力,融入西方绘画中的体面关系、色彩和光影观念,强化图的表现力和突出性。着力塑造底的虚实变化,强化图的色彩,让背景和主体物和谐一致,图与底的关系变得融合、统一。江宏伟的画面总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不论是《海棠依旧》还是《芙蓉栖禽》,运用反复洗染的方式,对物象的塑造弱化了线条的束缚,再配合统一色调的处理,使花卉的突出性减弱,让禽鸟的形象与画面中其他的物象相互融合,呈现出虚实变化。这样的处理方式,图与底相互融合,给人以朦胧美的视觉效果。

3.图底关系简单明了

由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工笔花鸟画追求简约、虚无的大美。当代的花鸟画作品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图与底的表现简单,图底关系一目了然,背景留白的处理,营造出诗的意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以小见大、以微见宏,给观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当代艺术家赵杰魁的《我的·繁花人间》系列作品,物象简单,画面简洁明了,作品以极其淡雅的、平常的花花草草入画,浅淡的着色,静谧的造型,穿插不强作的姿态,对于底没有过多的描绘,大面积的留白衬托出花卉的灵动,让观者静静去品味花香。可见简单的图底关系可以抓住观者的视觉中心,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一目了然。

4.多层次的图底关系

多层次图底关系的图往往由多个物象组合,这些物象根据画面需要,互相转换,一个物象亦图亦底。当代工笔花鸟画借鉴传统工笔花鸟画中的全景式构图,画面繁密,物象众多,多层次的物象关系使图底关系变得复杂,空间层次也变得丰富,具有较强的纵深空间。王俊标的《清风徐来》,画中描绘了一片荷塘,片片绿色的荷叶把自上而下盛开的荷花衬托得更加热烈,黑色的背景加强了景深,和浅色的水纹形成对比,还有零零散散的蜻蜓增添了生气。此画中的物象众多,图与底之间的转化也较为丰富。当把荷花作为图时,荷叶、水纹以及其他物象就成了底;当把荷花、荷叶作为图时,水纹及其他物象就成了底;当把荷花、荷叶、水纹作为图时,剩余部分就成了底。在这幅作品中,图与底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总结

图底关系最终表现的是画家的绘画风格,形成独有的绘画语言,是创作者情绪的表达。当代花鸟画的图底关系应跟随时代,画家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寻找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丰富作品的图底关系,展现风格多样的作品。

注释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2]聂世飞,《当代工笔画中的画面背景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