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平淡
2024-12-15孟悦
摘要:在中华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还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在多个审美范畴中,“淡”这一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明末书法家董其昌通过对“淡”理念的践行,进一步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其书法作品呈现一派淡泊宁静、潇洒自如的仙逸之气。本文将围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的“淡”概念,探讨其如何成为中国人审美理想的核心,并分析董其昌如何赋予“淡”独特的美学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中“淡”的渊源、董其昌的书学思想及其书法作品中“淡”的体现,阐释了“淡”与董其昌艺术之间的内在关系,旨在揭示“淡”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重要地位及董其昌对后世书法艺术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董其昌;淡;画禅室随笔;书学思想研究
一、“淡”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中“淡”的品格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智慧,也是一种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的体现。追溯“淡”之品格的形成,可见其深植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沃土,尤其是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阐释。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淡”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淡,薄味也。”[1]因此,“淡”并非局限于甘、酸、咸、苦、辛等“五味”中的某一种具体味道,而是可视为一种相对的味觉体验。《管子·水地》中说:“淡也者,五味之中也。”[2]这说明“淡”代表了味觉上轻微、不浓烈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低调、平和的感官感受。由味觉中“薄味”的概念引申至色彩领域,“淡”亦可指代“色浅”,这一延伸展现了感官体验在不同领域之间的共通性与相似性。《辞源》上对“浅”的解释是“浅,色彩不浓”。从“味”之“淡”到“色”之“淡”的转变,揭示了中国人对事物把握的几个显著特征:意会性、整体性与模糊性。因此,色彩的“浅”与“浓”不仅仅是视觉感知的结果,更是文化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淡”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淡”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特质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老子》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一表述可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道”本质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老子》第一章中所言:“道可道,非常道。”[3]其次,“道”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淡”与“无味”的状态,这种“淡”不仅象征“道”的特性,也是其内涵的重要体现。例如,《老子》第三十一章说“恬淡为上”,王弼在《老子注》中也说“以恬淡为味”[4]。由此可见,老子所提出的“淡”不仅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更是一种深邃的内在体验。
继老子之后,庄子对“淡”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他不仅在哲学思辨层面上进行了探讨,还将其延伸至对人生况味的深刻把握。《庄子·山木》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庄子以“水”释“淡”。“淡,若水”,即“淡”像“水”一样是一种自然之性。庄子的思想更加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一种“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老子将“淡”这一概念由单纯的感官体验升华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道”,赋予其作为“道”的重要象征和特质的地位。这一转变不仅赋予了“淡”更深的哲学意义,也强调了其在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性。而庄子在老子的“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演绎为一种形而上的“自然”,强调这一状态的无矫饰与素朴。
“淡”作为一种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其发展轨迹与中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脉络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不断累积和深化的过程,使“淡”逐渐超越了单纯的审美范畴,成为一种融合了哲学思辨、艺术创作和人生境界的综合性文化概念。
二、董其昌书学思想“淡”的体现
(一)笔墨语言的“淡”化表达
在用笔方面,董其昌也在追求一种“淡”意,他说:“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住笔,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还说:“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董其昌强调藏锋、留得住笔、劲利、清劲等均是通过技巧来体现书之“淡”意。“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东坡云:‘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观此卷者,当以意求之。”总体而言,董其昌的用笔风格以其“虚”和“灵动”的笔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对“淡”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至于用墨,董其昌同样强调“淡”的理念。他说:“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对于墨色的追求是既要避免浓重,也要避免干涩,强调了墨的秀润之美。可见,秀润是符合“淡”的审美要求的。董其昌对倪瓒所展现的简淡与天真幽淡的风格尤为推崇。这种风格不仅影响了董其昌的艺术追求,也为他自身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灵感来源。而“淡墨”作为倪瓒画风的重要表现手段,成为其艺术特色的核心之一。这也契合了董其昌自身对简约与内敛之美的理解。
“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倪瓒的艺术风格与董其昌所倡导的“以淡为宗”及“平淡天真”的美学理念高度契合。倪瓒以淡墨为主的表现手法,既含蓄又典雅,创造出一种朦胧而悠远、极具诗意的意境。李可染曾高度评价董其昌的用墨技法,形容其淡雅的笔墨如“明月之光”般清澈脱俗。这一赞誉不仅反映了董其昌在用墨上的独到之处,也揭示了其作品所传达出的清新与宁静的美感。这种淡墨的层层积染,既保持了纯净无垢的特质,又展现出淡而厚、润而苍的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美感。王原祁亦指出:“墨须用淡,要取淡中之浓。”董其昌的作品主要运用中墨与淡墨为基调,辅以适量浓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统一的淡灰色调,仿佛散发出银白色的微光。
从视觉感知的角度来看,董其昌的淡墨山水画具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效果。这种效果并非简单的物理距离,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抽离,使观者产生超脱现实的审美体验。从技法层面上来看,董其昌展现出对淡墨的精湛掌控。他采用层层皴染的方法,通过多次叠加来积累墨色的深度和丰富度。层次丰富的淡墨在画面上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既有苍劲之势,又不失诗意的韵味。
(二)章法构成的“淡”化处理
章法,又称布局、布置、构图,在谢赫的“六法”中被称作“经营位置”。董其昌对于章法极其重视,他在《画禅室随笔》中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可以看出,董其昌强调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规则与方法,即重视疏密相间的原则,追求章法布局上的古淡。
在众多古代书法家中,五代时期的杨凝式对董其昌的章法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其昌对杨凝式书法的理解与领悟颇具独到之处,他曾指出:“杨少师《步虚词帖》,即米老家藏《大仙帖》也。其书骞翥简淡,一洗唐朝姿媚之习。宋四大家皆出于此。余每临之,亦得一斑。”尤其是对杨氏《韭花帖》的推崇,可以看出他对这一书法风格的深刻认可。他认为,“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韭花帖》以清雅淡远的风格著称,这与董其昌所推崇的“以淡为宗”的美学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对《韭花帖》的赞赏,董其昌实际上阐述了自己对书法艺术中“淡”的理解和追求。
在章法上要求大小错落的变化,反映出董其昌不满于平等均匀、一成不变的章法布局,然而这种自然错落的变化并不是刻意追求所能体现的,而是靠平日的积累所取得,到创作之时,随手而出,自然洒脱而又能很好地控制在法度之中。在《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提到了“九宫”之说,这里提到的“九宫”其实已经包含了后来包世臣提出的“大九宫”和“小九宫”,也就是章法和结字两个方面,是指字距、行距等章法的问题,也指字体结构骨架的问题。因此,董其昌认为书法创作时,书家应具备“胸有成竹”的气质,在落笔之前必须全面考虑作品的布局与结构。只有这样,所创作的书法作品才能展现出丰富的变化,而不受笔墨的局限。董其昌自身的书作,往往以疏密相间和气韵生动著称,充分体现了他在结字章法上的深厚修养与技艺。
在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中,用笔的虚灵,结字的巧妙,墨色的淡雅,章法的自然错落,紧紧围绕着萧散简远的风格,最终形成了董氏书法的独特艺术特点——“淡”美。
(三)理论观点的“淡”化特征
山川美景与笔墨情趣深刻契合了董其昌“淡泊玄远”的内心追求。即使未能亲历五岳,或目睹名山,董其昌通过“搜集名画”实现了“卧游”的理想,从而能够“澄怀味象”,以此慰藉平生。通过这种方式,董其昌将对自然的向往与个人的艺术修养紧密结合,为书画艺术注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董其昌在评价古代书画时,以“淡”作为重要标准,这一观点在其著作《画禅室随笔》中得到了广泛体现。他多次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强调其对艺术作品内涵与气韵的深刻影响。如:
元季四大家,独倪云林品格尤超。早年学董源,晚乃自成一家,以简淡为之。
独倪迂一种淡墨,自谓难学。
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
在对明代艺术理论家董其昌的审美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平淡自然”这一概念在其美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此理念不仅体现在董氏的个人修养与创作实践中,更成为其评判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
三、董其昌书学思想“淡”的影响
董其昌开创了以秀逸、萧散、淡远为特征的书法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其对不同审美需求的深刻理解与平衡,因此赢得了众多文人士大夫在庙堂与山林中的广泛赞誉。董其昌的书法不仅忠实于文人雅艺的传统特质,而且有效地回应了上层意识形态对书法艺术的期许,展现了其在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深邃思考。这种双重的审美追求,使得董其昌的作品在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研究董其昌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时,朱和羹所记录的恽南田对董氏书法的评论提供了一个极为有价值的批评视角:“惟思翁用力之久,如瘠者饮药,令举体充悦光泽而已,不为腾溢。故宁见不足,毋使有余。其自许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此真千古名言,亦一生甘苦之至言也。” [5]董其昌在研究古代书法时,能够有效吸取其精髓,而不受传统习气的桎梏,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他所提倡的“不为腾溢”理念。这一理念反映了他在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尽管前人的书法作品可作为学习的典范,然而许多学习者往往仅停留在对外在特征的模仿,而未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意蕴。由于缺乏个人灵气,这种模仿行为容易导致习气的滋生。
董其昌七十岁前后,书名显赫,向其求学者数不胜数。他的书法在朝鲜广为流传后,效仿者更是不计其数。后世虽然有将邢侗、米万钟、张瑞图、董其昌四者并称为“晚明四家”,但事实上邢侗、张瑞图、米万钟三者的影响要远逊于董其昌。在清代初期的遗民书家中,受董其昌影响最大的当属沈荃等人。像傅山、王铎这样的强烈抒发个性的书家,他们的书法也都取法于董其昌,并因此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淡”是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不仅体现了书法作品的气韵和神韵,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简约与内敛美的追求。在书法艺术的实践中,“淡”作为一种美学取向,促使艺术创作者与观者在精神层面实现更深的共鸣与交流。“淡”源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庄子进一步拓展了“淡”的内涵,将其从纯粹的感官体验上升到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明末书法大家董其昌将“淡”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书法作品呈现一派淡泊宁静、潇洒自如的仙逸之气。董其昌在笔墨、布局等方面都体现了“淡”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淡”与他的书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评论界对董其昌的赞誉,称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显然是对其书法审美特征的高度认可,尤其是他所追求的“淡”之意境。
注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7年,第236页。
[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814页。
[3]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第53页。
[4][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上海书店,1986年,第38页。
[5][清]朱和羹,《临池心解》,载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7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