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2024-12-14张玉梅

考试周刊 2024年43期

作者简介:张玉梅(1974~),女,汉族,江苏新沂人,江苏省新沂市机关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建设。

摘 要:课程论认为传统文化资源是课程研发的重要内容。本土文化是悠久历史中所积淀的。从孩子身边的生活、文化中汲取营养,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改造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主要以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为例,通过访谈、调查梳理园本课程建设问题清单,开展资源建设实践探究,从本土文化资源挖掘、梳理、本土文化资源渗透教育教学、本土民间游戏的开发利用、本土资源融入课程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本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策略与实施路径,希望能够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真正实现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160-04

本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幼儿生活中接触较多,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随着学前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也在影响着儿童获得经验的丰富性和全面性,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本土资源主要包括了自然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等,我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自然主义教育精神和多元智能为支撑性理论,以“泥”为载体,开展“沭河泥韵”园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建设之中,通过整合、筛选、创新,建设有本土文化品位的园本课程。

一、 诊课程资源之脉——调查、分析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大多数学前教育人的共识。我园教师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本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仅符合幼儿认知“近”“具体”的规律,而且能扩展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的空间,让孩子从小就了解家乡、亲近自然,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把本土各类资源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实践之中,是当今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园教职工开展了本土文化资源利用方面的走访、调查,发现我园在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我园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淀了大量本土资源,特别在近些年,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建设,还形成了课程资源库。但是,教师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还比较有限,不少教师还是对其视而不见,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浪费。有的教师甚至对常见的本土资源嗤之以鼻,认为“土”不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还有部分教师缺少资源利用意识,对民俗风情、地方文化和网络资源等本土类资源熟视无睹,造成大量资源浪费。总之,教师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开发利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对各类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开发,导致教育活动总体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育培训不足

部分教师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应用的重视,有一个原因是教育培训不足。教师们难以创意和开发有趣并贴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缺乏将本土资源融入教学活动当中的能力。现实中,许多幼儿园也都不够重视此项工作,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专项培训培训非常少。

2. 资源获取困难

教育实践中也存在本地资源获取困难的问题。幼儿园在物质资源储备数量、种类方面还比较欠缺,有些本土资源需要老师在用到的时候再去收集,这往往会影响教育安排和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少老师因此望而却步。同时,幼儿园在资源库的管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资源的领取、归档还不够便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了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3. 专业能力缺乏

本土资源挖掘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还是教师们能力不足。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很重要,能力不足就会导致很多课程建设工作都将难以落实,这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完善。另外,教师还要有课程建设的其他方面专业能力,例如,制订合理的计划和活动方案。我园新教师占比大,很多老师缺乏关于课程安排和预设的能力,这导致本土文化资源往往无法适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二)本土资源利用过于单一

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还存在单一化问题。通过访谈、调查教职工,发现他们对本土资源的利用形式还相对单一,有的班级利用本土资源布置环境凸显“本土特色”;有的班级组织幼儿、家长游览当地景点、文化场所,但不能深入挖掘其教育价值。此外,在进行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自然景观、实物、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还相当有限。

(三)家长对本土资源有误解

部分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本土资源的认识还有一定的误解,特别是爷爷奶奶们,缺少科学育儿知识和对课程正确评价能力,他们认为花钱进入幼儿园,幼儿园却组织幼儿玩这些“土味游戏”,或者净捡一些“垃圾”作为游戏材料是对保教费的浪费。当家长不支持、不理解甚至质疑的时候,幼儿园和老师就难免会迁就家长的想法,选择一些看似高大上却脱离幼儿实际的游戏材料或者游戏活动,这也导致幼儿园本土资源利用率不高。

二、 追本土文化之风——收集、筛选

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园本课程建设,需要广泛了解和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更要因地制宜,挖掘、收集、筛选、梳理优秀本土文化资源,建设高质量本土文化资源库,丰富园本课程文化内涵。

(一)本土历史文化

花厅文化具有5300多年的历史,是本区域内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认为:“殷商文化的渊源应该到花厅文化中去找。”花厅遗址出土的陶器纹饰精美,造型古朴美观。区域内还有位于运河边历史文化悠久的窑湾古镇,古镇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古街巷,一宅一院,一砖一瓦,一梁一檐,一桥一井,都蕴含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教师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对花厅文化、古镇里的建筑、古巷、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筛选具有教育价值的精神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在资源库开辟“花厅坊”和“古镇轩”,分类存放本土历史文化中图片、模型、实物等资源。

(二)本土民间文学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善讲故事的爷爷奶奶们来园给小朋友们讲本土民间故事,其中《周七猴系列智慧故事》《三仙洞的传说》《白草村的由来》等民间小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此外,我们还把《打枣》《泥老虎》《沭河水哗啦啦》《红眼绿鼻子》等朗朗上口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童谣整理成册。这些民间故事和童谣都是孩子们泥塑艺术活动内容的源泉,很多孩子都喜欢通过想象和艺术创作表现这些民间故事和童谣的内容。

(三)本土民间游戏

沭河岸边的人们小时候常在河边玩泥,小孩子最喜欢玩“摔钢炮”游戏,即把泥和得软硬适中,再做成碗状,游戏时要用力砸到地面,看谁发出的摔打声最响亮;还有玩“打仗”游戏,即用黄泥做成“枪”,还有“吹泥响”“弹泥球”“拾羊窝”……这些祖祖辈辈流传的民间玩泥游戏伴随孩子们度过快乐而丰盈的童年。

(四)本土饮食文化

本土传统饮食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品种丰富,特别是窑湾云片糕、高流潮牌、唐店豆脑和潮牌等美食盛名远播。以本土饮食文化为切入点,形成区域美食资源地图,还从饮食名称、资源内容、关键经验等方面构建“本土饮食文化”教育资源库。通过“品饮食、说饮食文化、制作传统饮食”的方式,支持引领幼儿“用嘴品味历史,用心品味文化”。另外,还有本土节日文化、本土农耕文化、沭河居民的生活传承。

朱永新教授说过:“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应该是新教育卓越课程研发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园本课程建设时,注意吸纳本土文化资源中积极健康的内容,剔除糟粕,注重多种本土文化资源的联动运用,有效带动课程发展,让幼儿传承家乡文化,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 逐课程建设之虹——提升、追随

(一)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课程实施最终效果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工作以及理念,因此,课程建设首先要转变教师的理念,提高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

1. 积淀文化素养

为了更好地渗透本土文化,要对教师进行本土文化素质的提升,而专业书籍是改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路径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专业阅读书目,有目的地引导老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专业阅读。阅读路径为:自主阅读→小组研讨→实践验证……螺旋式上升。在开展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惑,就到专业文献中查询,面对教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老师通过阅读、研讨、实践来解决。此外,在专业阅读活动中,营造向上、民主、和谐的氛围,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

2. 教研赋能教师成长

首先,在园本教研中提高教师课程资源挖掘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借助团队的力量在实践中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源,尝试并运用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挖掘和利用的途径。其次,借力片区教研力量。借助片区园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资源挖掘和利用实践探索中的共性问题。最后,重视现场调研。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考察和实地采风,了解本土文化、建筑、历史、自然等特色资源。通过教研赋能教师,加深教师对本土资源的深入了解,正确研判各类资源的利用价值。

(二)根植幼儿需要

过去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去考虑幼儿活动和安排幼儿的学习,不利于幼儿自主、主动、自愿去学习和探索。理念转变以后,我们重新认识儿童、认识课程,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把儿童观、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园本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幼儿,要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民俗文化的资源,使幼儿综合、有效地学习,例如,用家乡童谣构筑本土文化生态圈,利用泥塑作品制作立体场景进行讲述,还有凝聚智慧的民间玩具“泥响”“推磨”“提溜转”等,这些都是绝佳的探索工具和材料,能够拓展园本课程资源空间,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丰富其对园本课程的认知。

总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植传统文化土壤,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基于幼儿的需要,多途径开展本土文化活动,让幼儿汲取故土文化营养,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

四、 传民间游戏之韵——丰盈、美好

民间游戏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也是儿童接触、认识、学习本土文化的重要途径。虞永平教授曾说:“民间游戏不只是游戏,它是‘中国的课程’。”把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让课程更丰富、更有益、更有时代性。我们挖掘整理了系列本土传统民间游戏来丰富课程,特别是玩泥类游戏,例如,“摔钢炮”游戏,用泥做成碗状,游戏时用力把“泥钢炮”摔向地面,能够把“钢炮”摔出大洞者为胜,还有“弹泥球”游戏,这个游戏很讲究手眼配合。另外,还有创新民间游戏如“抢占泥洞”“泥球争霸赛”“挖泥寻宝”“愚公移山”等。总之,民间游戏不仅能强身健体,提高意志品质,锻炼思维能力,还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发现、探索、合作、交流,这是民间游戏隐含的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要挖掘具有典型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将其融入“沭河泥韵”课程,使之对幼儿富有更强的影响力。

五、 承生活教育之歌——自然、归真

环境也是“隐性课程”,陶行知曾说:“教育与生活不应脱节,也脱不了节……”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之中,打造沉浸式“返璞归真”的园所环境。

(一)本土文化元素在环境中隐形呈现

例如,将花厅文化的瓷器、玉器、陶器上的典型纹饰艺术地呈现在园所环境之中,甚至户外的石凳、石桌、围栏上也会有花厅文化元素;以立体泥塑的形式对花厅遗址出土文物进行复刻,放置在园所环境中,再辅以树藤、砂石、草木等自然材料,营造出生态雅致的环境,从布局、材料、色调上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让优秀本土文化走进幼儿生活。另外,在室内外恰到好处地留白,为幼儿提供文化创作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和教师在本土文化的滋养中共同成长,以达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二)在户外创设不同的游戏区域

有泥巴大战区、踩泥池、泥巴涂抹墙、摔泥区、挖泥寻宝区,将传统民俗物品,如水缸、石臼、石槽、筛子等,以及剪纸、舞狮、筷子舞等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巧妙融于环境之中,让孩子们剪一幅窗花,玩一玩舞龙舞狮,跳一跳筷子舞;用铲子挖泥、用石臼捣泥、用各种工具运泥、筛泥;用泥土垒土房、堆炉灶,用泥巴自制煎饼、潮牌等各色传统“美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在返璞归真的环境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能让环境焕发勃勃生机,充盈自然与和谐、创造与快乐,让幼儿在一个真正属于他们,并能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萌发的境中生活和学习,真正实现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真正实现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 结论

本土文化是悠久历史所积累出的重要瑰宝,挖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可以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优秀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园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丰富,提升教师课程开发和运用能力,还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能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园高质量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1-112.

[2]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26-424.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4]姜艳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方式分析[J].教育,2016(7):3.

[5]崔威威.以幼儿园为中心,绘制课程资源图[J].早期教育,2020(6):48.

[6]徐茹.“古巷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2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