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4-12-14黄玲

考试周刊 2024年43期

作者简介:黄玲(1981~),女,汉族,福建龙岩人,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启文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摘 要:“教育2.0时代”的到来,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互联网+”背景下,班本课程建设要突出“网络化、智能化、交互化”特点,着力拓展课程开发途径,丰富课程内容,秉承“以生为本、意趣融合、灵活多元”原则,找准当前班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网络资源发掘不足、资源应用与实际学情脱节、滥用网络资源、课程主题模糊等。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在课程建设中构建正确导向,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发掘和筛选,在教学形式、课程内容、评价模式、家园共育等方面发力,以此构建“双线贯通、虚实融合”的班本课程建设体系,为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教育;班本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148-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组织活动,在课程设计中既要关注幼儿发展现状,又要从幼儿长远发展角度进行拓展和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能够在网络中搜索更多可用资源,而且课程资源形式更加丰富,图文、声像、动画、VR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都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带来了创新契机,能够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拓展性,让幼儿获得更美好的学习体验,全面提升班本课程建设成效。为此,教师要以班本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发掘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突出班本课程的育人特色,建立网络资源库,在合理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实现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的创新。

一、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优势

(一)拓展课程开发途径

在传统班本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往往来自园所文化、生活经验以及保留课程项目,这些资源虽然规范、严谨、质量较高,但相较之下课程开发途径相对狭窄。“互联网+教育”模式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开发途径,教育网站、信息化教育平台、新媒体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库等都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源,构建起“线下+线上”“现实+虚拟”“传统+智能”的全新课程开发体系,进一步充实班本课程资源,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多元性特色。

(二)丰富课程建设内容

依托网络资源开发班本课程,能够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课程活动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人机互动,使幼儿在多媒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上操作来完成活动任务,也可以在信息化情境中自主探究、深入学习,激发幼儿的创意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课程活动效果。

(三)提升智慧教育水平

“互联网+教育”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完成网络资源发掘、数字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等任务。所以,在班本课程建设中应用网络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智慧教育水平,在课程活动中构建融洽的人际互动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可以打造具有时效性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支持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让“互联网+”成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强大助力。

二、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以幼为本

无论是互联网资源的发掘,还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在班本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要以幼儿实际能力、智力水平、实践能力作为首要参考因素,结合“最近发展区”原理适当进行拓展,做到难易适度,增强课程吸引力,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真正实现“课程服务儿童”的初衷。

(二)意趣融合

“互联网+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可用资源范畴,教师在发掘、应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要做到意趣融合,不能过于追求“趣”而忽略了“意”,弱化课程的育人作用,也不能过于强调“意”而抑制了“趣”,影响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将“意”与“趣”相协调,依托网络资源深化课程建设内涵,既兼顾课程的趣味性又保证课程具有育人深意,使课程更富吸引力。

(三)灵活多元

网络中拥有海量教育资源,而在班本课程建设中灵活应用这些资源,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资源甄别判断能力。教师要做到灵活调整、多元拓展,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提炼、完善,推动形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建设体系,使资源融合却不混乱,形式灵活且重点突出,最终突出课程建设的适切性和实践价值。

三、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误区

(一)资源发掘不足,应用形式单一

“互联网+”背景下的班本课程建设需要将网络元素融入课程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从课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资源发掘、技术应用中较为片面,很多网络技术、数字资源尚未有效发掘和应用,有些课程只是披上了“信息化”的外衣,而实质上仍和传统课程没有太大区别。比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入新课,只是在课前为幼儿播放一段视频或儿歌,在后续课程活动中没有任何信息化、网络化元素,这就造成互联网资源应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真正实现班本课程的优化。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没有新鲜感,很容易造成幼儿“审美疲劳”,最终难以发挥预期教育作用。

(二)超越阶段认知,脱离幼儿实际

虽然互联网资源丰富,但是可以用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特别是班本课程建设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一味追求“新颖、奇趣、拓展”而忽视了幼儿的真实能力,就会超越幼儿本阶段认知,使幼儿感到“难学、难懂、难行”,进而打击幼儿的学习探究积极性。比如,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刚刚掌握了多媒体画板的应用,教师就引入了一些比较专业的绘画软件,并为幼儿讲解各种功能键,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幼儿的实际能力,多数孩子会望而却步。所以,这样的课程设计并未真的“拔高”,反而为孩子设置了更高门槛,不利于幼儿建立学习信心,也会抑制幼儿的实践热情。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盲目预估幼儿的学习能力,根据主观意愿增加互联网资源应用深度,这种脱离实践的课程建设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三)滥用网络资源,影响教学效率

网络资源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造成网络资源的滥用。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有些教师认为网络资源应用多多益善,在班本课程建设中盲目应用网络资源,有些原本幼儿很容易理解的内容也通过多媒体进行可视化展现。比如,幼儿学习数数,用小木棒或其他实物来计数操作很方便,也易于幼儿理解。但是,教师将其设计成数字课件,以虚拟图像帮助幼儿识数,课前教师要制作烦琐的课件,教学过程中,一边操作多媒体一边和幼儿互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 “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发挥技术优势,拓展网络资源

在“互联网+教育”创新背景下,教师要注重班本课程开发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做到“深入发掘、合理应用、持续优化”,实现课程框架的重构,改变以往课程设计中的固化思维,结合幼儿学习发展需求整合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技术和班本课程的有机整合,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效用,让班本课程更富个性化色彩。

例如,在美术课程设计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能够改变以往以纸笔、颜料为主要材料的活动形式,幼儿可以在多媒体白板上作画,也可以在平板电脑、手机软件上作画,还可以在电子游戏中作画,这样的形式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创造灵感,让美术课程活动充满创新活力。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由浅入深,引领幼儿一步步学习使用智能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作,不断拓展和提高。

(二)尊重成长规律,丰富课程内容

幼儿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相对有限,所以,在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成长规律,合理使用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保证幼儿“听得懂、学得会、行得通”。在现有课程基础上丰富班本课程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抽象或者幼儿较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演绎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以此提高幼儿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比如,很多孩子都好奇“我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涉及生命的话题,很多家长采取了回避策略,给孩子的解释很敷衍。但是,在幼儿教育体系内,生命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幼儿的切身成长和身心健康。教师可以采取动画演绎形式,帮助幼儿认识生命的来源,比如,电子绘本《小威向前冲》生动讲述了一个生殖细胞成长为一个健康宝宝的过程,视频形象展示了从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包括不同孕期胎儿的变化。如果用一般化描述给幼儿讲述这些内容,幼儿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甚至感到一头雾水。而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从哪里来”的疑问演变成一个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故事,故事的语言、讲述方式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在解开幼儿对生命来源的疑问,会让幼儿产生很强的代入感。总之,在应用网络资源时,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能力、兴趣爱好等理解能力合理控制学习难度,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班本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树立正确导向,明确课程目标

如前所述,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不当,就会造成主题不清、幼儿注意力分散、课程活动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班本课程建设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实践导向,在课程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表现及反馈,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保证课程活动与主题相符,实现课程活动目标。

例如,在班本科学课程设计中,教师以“种子的秘密”为主题,通过3D动画演绎了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为了让幼儿更清晰地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教师可利用触屏操作让幼儿完成加温、浇水、空气流通、加入营养等虚拟操作。与虚拟演绎同步的还有线下种植活动,孩子们可以准备好土壤、花盆、种子和种植工具,同时进行线上线下活动。

幼儿通过动画视频了解种子发芽的原理,而且要触屏操作来完成虚拟种植任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了“误触提醒”,比如,幼儿按下浇水键屏幕会有水流出,很多孩子感到这个操作很好玩,会当作游戏一遍遍玩。加入“误触提醒后”,如果水流没有流向种子,屏幕就会有语音提醒:“小种子好渴啊,快快把水给我喝吧!”如果幼儿浇水后还在玩“浇水键”,系统音机会提示:“千万不要浪费水啊,你真是爱惜水的好宝宝。”听到提醒后,幼儿都能停止行动,回归到活动主题中。凭借系统提示能够杜绝幼儿注意力分散、小动作不断等问题,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有正确的方向,有清晰的活动目标,从而达成更理想的实践效果。

(四)注重资源筛选,精准提炼主题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信息生成、传播,所以,如何在海量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适宜的资源,就成为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资源筛选能力,在网络资源应用中避免盲目、笼统、不切实际、华而不实,要突出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判断其应用价值,并从中精炼主题,使之与幼儿学习、成长、发展诉求更加一致,提高网络资源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益智课程“丰收果园”设计中,我们利用同样的多媒体“果园素材”设计了三项活动,分别是“分类”“分色”“分享”。游戏背景是一片果子已经成熟的果园,幼儿通过触屏操作屏幕。在“分类主题”游戏中,孩子们要把同类果子装到一个筐子里,比如,苹果、梨子、香蕉等,通过正确的水果分类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分色”则是从各种水果的颜色进行分类,将颜色相同的水果放在一个筐子里,比如,将黄色的香蕉、杧果、榴梿放在一起,红色的草莓、苹果、荔枝放在一起,紫色的葡萄、蓝莓放在一起……通过分色强化幼儿对颜色的认知,并掌握更多分类的方法。在“分享”环节,幼儿要数出正确的数量,比如,“有三个小朋友来做客,每个人要分享一个苹果,请你把需要的苹果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数字,学习基本的数量匹配,从而提高幼儿的数字认知和应用能力。

(五)发挥技术优势,创新评价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育评价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所以,班本课程建设不但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而且还要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评价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评级依据,提高课程评价的针对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建立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以往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局限性,将评价贯穿于班本课程活动的全过程,以此构建“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良好格局。

在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活动过程拍摄成视频,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发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哪些问题是出于主观因素,哪些问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进而做出更公平、更科学的评价,为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以建构活动为例,教师通过视频回放发现,建构课程中最容易引发幼儿冲突的就是材料问题,孩子们的审美和兴趣点比较一致,很多孩子都喜欢同一类材料,比如,泡沫砖、拱形积木、大型拼插玩具等,一旦多个孩子选择同一种材料,就会发生矛盾冲突。在现场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同时关注多个孩子,而利用视频回放则能够关注每个孩子,这样更容易从幼儿行为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课程设计的有效优化。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合理应用网络资源,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提高课程活动质量。在班本课程资源建设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资源应用意识,能够深度发掘、合理应用,做到宁缺毋滥、精益求精。通过课程观察、幼儿反馈、评价反思等方式分析网络资源应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滥用、误用、盲用的问题,能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提升班本课程建设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日芳,茅茵.幼儿园课程建设基本策略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3,39(4):16-18.

[2]田丽屏.“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误区与改进对策[J].名师在线,2023(13):46-48.

[3]陈黎冰.互联网支持下的幼儿园课程进阶管理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151-153.

[4]刘晓彤.“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幼儿园课程创新的路径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1,23(18):231-232.

[5]孙婷.“互联网+”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J].幸福家庭,2020(18):39-41.

[6]向天鸽.“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透视与思考[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