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分析研究
2024-12-14郑玉清
作者简介:郑玉清(1995~),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第七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树立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意识,将德育元素有效融入物理教学中,立足于基本学情,创新物理教学模式,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初中物理德育的意义,然后分析初中物理德育现状,最后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提出物理德育教学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和物理学习效率提升。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117-04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更侧重于学科知识和解题技巧传授,导致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少有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阻碍了核心素养发展。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要以德育为先,坚持人本化原则,通过科学引导、正面激励、感化等方式教育人,为此,教师应立足立德树人的要求,深入挖掘物理课本中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德育理念、方法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促进物理教学实效提升。
一、 初中物理德育的意义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做好初中生关键成长期正确价值观引领,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深入开发和利用教材,促进物理知识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助于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初中生正处于身心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物理教师通过开展道德教育、悉心引导学生参与高品质的德育活动,可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良好的辩证思维,学习物理知识中的方法论,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是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操。教材是德育、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物理教师通过课本内容的提炼与整合,挖掘蕴含的德育元素,将爱国主义精神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可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信。三是有助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物理实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使学生在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逐渐养成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不断强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二、 初中物理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教学理念滞后
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初中教师缺乏育人意识,为了提高升学率,他们过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物理实验、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是思政教师、班主任的工作,与自身无关,自己只要将物理知识传授好即可,导致物理知识与德育元素的融合不紧密,阻碍学生素质水平提升,不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此外,少部分教师片面认为德育价值不高,缺乏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元素的意识,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相背离,阻碍了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高质量、深层次开展。
(二)德育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立德树人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但是,许多教师对德育教学认知不足,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局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导致物理教学中德育元素融入效果不理想。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物理教学未能紧跟时代潮流,将情感、人文教育等融入课堂教学,很少介绍知识的形成背景、科学故事,也未能引入与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导致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十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学习难度较大,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较少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从物理教学现状可知,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普遍较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物理教材内容安排主要根据学科发展历程、物理本身知识体系,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涉及较少;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德育课程完成,教学内容独立于物理课程之外,由专门的思政教师负责,逐渐形成物理教师只讲物理,忽视德育、思政教育的现象。部分物理教师虽然拥有一定的育人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引入思政元素,但无法准确找出物理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思政内容,渗透育人内容时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将思政内容与物理知识生硬结合,难以取得理想的融合效果。
三、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发物理德育资源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物理德育资源开发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理念,深刻意识到德育对学生爱国情操培养、正确“三观”树立的重要意义,并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的原则,从物理教材中积极开发德育相关资源,提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效果。
一是立足学生根本,坚持系统性开发原则。新课标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尽管课上学生所学知识会随着时间延长而遗忘,但知识获取过程、学习品质和态度将会伴随一生,可见学科德育十分重要。学生是德育主体,教师应坚持生本化原则,将德育内容引入教学,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应为不同年级、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德育方案。同时,大部分初中生思想发育不够成熟,想问题、做事情考虑不够全面,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此时对其开展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键。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立足学生根本,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明确自身职责与使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
二是明确德育目标,遵循贴合性开发原则。德育目标确定应围绕学科教学目标,结合基本学情,不可脱离实际。教师先要全面了解物理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间的联系,使学科教学和德育相关联,站在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角度,制订贴合实际的德育目标。一方面,德育内容应与初中物理知识相贴合,这就需要教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选出适用于本节课的德育资源;另一方面,教师所提要求应与初中生相适配,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了解基本诉求,找准实施德育的突破口,确定更为具体的德育内容要素,提高学科教学效率。
三是把握课堂进度,秉持适当性、多途径开发原则。物理教材蕴含大量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在恰当的时机融入德育元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质量”一课时,学生在掌握天平用法后,教师可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法院的徽章——天平,这一图案意味着公平公正,法官用客观事实为依据,保证世上的公平。受此影响,学生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守护心中的天平,做事对得起良心,勇于维护世间正义,由此提升内心使命感,达到德育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内容无法实时更新,因而教师除教材之外,还要借助网络公众号、新闻媒体、课外书等渠道拓展相关德育资源,促进物理学科德育目标达成和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物理教师应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角度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相关问题,初步建立自然观。对此,可通过融入生活实例、讲述科学故事、开展物理实验等方式,将德育元素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道德水平提升。
一是引入生活实例,提高社会责任感。初中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引入生活实例开展物理教学更易吸引学生关注,使其意识到生活处处有物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细致观察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使物理观念、科学研究等核心素养得到锻炼。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家中各类电器使用情况,询问家长每月电费支出情况,与其他同学交流制订节约电能的方法,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还可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到日常环保工作中,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指导居民正确垃圾分类、参与环保专题宣讲活动等,了解环保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是讲述物理学家生平经历,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告诫学生以严谨踏实的态度面对知识,这也是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现代物理是无数科学实验所得,汇聚着大量科学家的智慧与精神,值得初中生学习。对此,教师可借助物理实验教学的契机,讲述物理学家的生平经历、典型事例等,以科学故事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认真对待物理实验,提高知识量和操作水平,实现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探索。例如,在学习沪科版“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之前,大众普遍认为一个物体下落速度受其重量影响,自身重量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二者具有正比关系。但伽利略敢于提出质疑,他悉心观察,发现教室的灯经常以相同速度摆动,于是对人们的固有认知产生疑问,并在比萨斜塔上进行自由落体实验,以证实自己的想法,将固有观念推翻。在故事讲述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亲自动手验证,证实伽利略定律的正确性。通过上述故事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还能够以伽利略为榜样,敢于对固有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日后的学习与生活。
三是开展物理实验,培养科学思维。物理学科具有较强抽象性,许多知识并非简单记忆便可灵活应用,学生需要具备科学思维,才能深入理解抽象知识,正确解答物理习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传统物理实验的设备数量有限,教师考虑到安全性,一般亲自示范,由学生观察学习,整个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很少有机会亲自尝试,这极大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思维培养。对此,教师应转变思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亲手完成物理实验,从中感悟知识与内涵,切实体会物理的奥妙,掌握事物背后蕴含的规律与本质,促进科学思维培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光的反射”时,在讲述基础知识后,教师提出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光的反射原理进行简单验证。部分学生用镜子反射去观察他人,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让学生A将镜子固定在桌面,调整观察角度,学生发现观察角度改变后,所看到的人与物也随之而变,但被观察的对象也可利用镜子看到学生A,这说明光路具有可逆性。通过上述实验开展,学生对反射这一物理规律的认知更加深刻,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思维也因此得到良好锻炼与培养。
(三)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教学效率
在学习“运动的世界”知识时,该部分内容以“动”“静”为主,许多知识与学生实际经验相契合,教师可从中挖掘课程思政相关元素,将其与物理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对此,教师可引入“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三号对接、并轨、返回”的案例,向学生科普祖国航天技术,阐述参考系的概念和选择方式,使学生深刻了解“动”“静”知识,激发爱国精神,努力为祖国科研事业献身。
在教学目标设定阶段,“运动的世界”主要内容是介绍机械运动,让学生了解参照物概念,选择不同参照物判定物体的各种运动状态,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具有较大关联,教师可列举神舟飞船与空间站的案例,以“航天精神”“爱国精神”为课程思政元素,将时事新闻与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知识层面,要求学生知晓参照物概念,了解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尽相同,学会多角度看待事物,树立科学思维;能力层面,通过飞船和空间站的动静分析,联系现有生活经验,明确参照物选择和运动状态的关联,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民族振兴为己任,激发自身投身科研事业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与爱国精神。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飞船与空间站接轨、并轨、脱轨、返回的全过程,并介绍我国2022年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返航,意味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圆满完成,让学生观看视频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对飞船和空间站的运动状态展开思考,由此导入新课。然后,教师展示空间站内的场景,并提问:“画面中一些物品我们看着没有运动,但对空间站的宇航员来说,它到底是动是静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上述问题设计可用空间站的景象吸引学生眼球,激发物理兴趣和问题思考,并列举一些生活中看似运动,实则静止的场景,并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当学生对运动有所认知后,教师出示以下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句诗:“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并提问:“诗人躺在船上感觉云朵没有运动,但事实上人和云都在运动,谁能站在物理角度,描述一下这种运动关系?”学生思考后,能够采用物体位置、参照物等知识进行描述,从而懂得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也有所区别,最终掌握机械运动原理。
在课后巩固延伸阶段,经过上述学习后,教师回顾课前环节,通过大屏幕播放飞船与空间站接轨到脱轨的全过程,提问各个阶段二者的运动状态是什么?学生很快便用所学的参照物知识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上述设计通过收尾呼应,使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不但能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能够加深对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印象,使决定为科技强国而努力。在课后,教师围绕课上所学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收集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资料,联系本节所学知识,在下堂课与其他学生分享。学生在收集整理航天资料、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深刻意识到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并埋下科技强国的种子,决心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元素的融入对学生爱国精神、核心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要求,积极开发物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讲述物理学家生平经历、开展物理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其树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优化课堂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物理教学与德育的高效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富.立德树人下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2023(18):12-14.
[2]夏雪花.“立德树人”之我见——浅谈立德树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好日子,2019(14):102-104.
[3]楼文谊.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2):62.
[4]陈丽华.立德树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20(9):228.
[5]安华.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吉林教育,2023(16):50-52.
[6]陈广东.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好日子,2021(1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