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2024-12-14林亚恋
摘 要:实施生成性教学能够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静态向动态转化,发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若出现虚假生成的问题将导致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文章基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现状,结合教学实践,从生成性资源挖掘、学习环境优化、角色互换教学等多个方面探索课程生成性教学路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18-04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情感等各方面培养。开展生成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语文思维、人文情感等多方位发展。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应积极探索科学教学路径,全面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一、 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部分教师看似开展生成性教学,但实际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依然被动完成阅读任务,无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章,看到不懂的地方反复阅读和思考,但实际上小学生贪玩,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加上教师未能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活动的积极性,难以达成深度学习效果。出现虚假生成问题与教师未能深刻认识生成性教学内涵有关。教师在教学中单纯以完成课本知识讲授为目标组织学生自由开展阅读活动,而小学生大多仅对充满趣味性的童话、绘本等内容感兴趣,对学科性阅读材料缺乏探究欲望,即便按照教师要求也只能完成浅层阅读,难以做到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导致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受限,难以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和情感。
(二)缺乏有效沟通引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尚未形成完善认知,无法单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语文阅读问题,在生成性教学中应扮演好学生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但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部分教师理解存在偏差,一味强调“生成”,缺乏与学生间的有效沟通,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开展阅读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同时,面对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见解,教师一味赞扬、鼓励,而并未做出理性、客观分析,导致学生出现盲从行为。此外,受到错误观点影响,更多学生的阅读推断发生偏颇,甚至陷入偏离主题热烈讨论的状态中,教师未能给予学生适时指导和思想启发,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发生困扰也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导致师生间关系紧张,学生无法理解语文阅读意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三)教学方式刻板单一
教师在开展生成性教学时,通常提前预设教学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开展阅读活动,使得课堂活动形式刻板、单一,缺乏创新性,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丰富学习体验,无法感受语文阅读的乐趣。同时,教师在导入阅读内容时,习惯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阅读中重难点内容,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学习活动,这看似营造出了热闹的学习氛围,但实际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自由发言,多数学生仍然沉默,未能获得有效激励。此外,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生成过程,单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指导学习生词和阅读技巧等,无法体现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灵活应用价值,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探索和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品质的培养。
二、 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一)挖掘资源,激发兴趣
开展生成性教学时,教师应认识到生成性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深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一方面,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对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并联系学生需求开发相应资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小狗学叫》的内容时,文章本身带有较强的趣味性,描述了一cfc391240343dfab162e2e9708bfe0a2d204efb3d96170394fdcc0d6c57750fa只小狗模仿不同动物学习叫声的故事。教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设计了三个结局作为阅读留白,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给出自己想要的结局。为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计阶梯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小狗要学这些动物的叫声呢?”使学生深度思考后给出“因为它没有妈妈”“因为它就是不会叫”等各种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述小狗之前的经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生成性资源不仅来自学生想象,也来自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教师可以提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促进阅读课教学质量提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课文描述了小兴安岭四季景象,学生在阅读后将从内心产生身处其中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机会,使其根据各自兴趣选择想要描绘的景象,分组合作开展绘画活动。在学生沟通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各段描写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理解段落和把握景物特点,并发挥想象力勾画出景象,然后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图片资料对照。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使学生形成质疑精神,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获得丰富学习体验,掌握更多阅读方法,从而形成良好语文阅读能力。
(二)优化环境,突出主体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课堂生成。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合理导入阅读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放开心理束缚,顺利参与到生成性教学活动中。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应起到为学生带来强烈情感共鸣等作用,使学生积极思考和获得丰富感悟。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的内容时,按照教学要求,学生应学会桨、桩、规律等生字词和景物描写手法,体会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想要确保学生取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位一体发展,教师需要营造学生可以融入其中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展现自然界中鸟儿生活状态的视频,引导学生聆听悦耳的鸟叫和观赏鸟儿完美的飞行姿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提出“你知道哪些鸟儿?”“你知道鸟的生活习惯、特点吗?”“你喜欢鸟吗?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情景的影响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发挥自身能动作用更好地吸收和消化课程知识,正确掌握阅读技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在所处生活环境与文本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将给学生阅读体验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应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传递的情感,确保学生能够生成探究欲望,感受语文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古诗《夜宿山寺》时,对学生来讲,故事描述的场景距离自己生活较远,难以从中体会作者对古代建筑艺术的赞扬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呈现山寺在高山上屹立的夜景,使学生产生“高可摘星辰”的错觉,从而对古代建筑文化产生浓厚探究兴趣,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产生传承文化的意识,充分体会古诗文化底蕴,自觉开展古诗朗诵和学习等活动中,将课堂氛围逐渐推向高潮。
(三)互动交流,适时点拨
教师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互动交流把握学情,通过适时引导确保达成教学目标。小学生大多率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容易因观点不同而发生争论。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的同时,应通过适时点拨突出教学重点,确保学生能够重归预设学习轨道,高效开展学习活动。
一方面,生成性学习为自主建构过程,教师不能进行告知性纠正,以免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应当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自动认识到想法错误,重新建构正确认知。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许多学生初步阅读后感到非常气愤,提出“为什么洋人欺负妇女时周围中国人不能站出来”等质疑,显然这与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积弱环境有关。教师应认识到这种思维符合小学生的逻辑,并非完全错误,教师应调整思路将相近的问题抛给学生,提出“为什么大家不一起教训这个洋人呢?”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有的学生发现当时的中国街道上往来很多洋人,有学生则结合以往看过的影视作品指出“当时中国老百姓没有武器,而外国人却有枪”,也有学生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提出“当时外国人想要找借口打中国,而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和多个国家对抗”等答案。如此,教师通过顺势而为和恰当引导,将课堂重新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等途径主动寻找答案,并最终学会从历史高度看待问题,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生成性阅读课堂上学生不仅会给出独特见解,也可能出现片面化的理解,教师应避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而为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适时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将学生拉回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中。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时,学生在阅读到“看得有些不耐烦了”的句子时提出疑问,认为主人公在观察小动物时没有耐心。学生的疑问属于非预设性教学资源,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你提出的问题很好”,促进学生积极思辨,然后提出“平时你们有观察事物观察两个钟头的经历吗?是什么感受呢?”等问题,促使学生联想个人经验,意识到主人公连续观察两个钟头实际上是很有耐心的行为,同时,从侧面反映出蟋蟀的勤劳,进而使全体学生思考课文想要传递的思想内涵。总之,教师以平常心看待学生的错误认知,同时做到及时干预引导学生主动消除思想偏差,可确保学生跟上教师节奏,取得理想成效。
(四)角色互换,丰富感受
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中包含大量人物对话,为丰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互换活动,由学生根据各自对角色心理和情感的理解自由演绎人物对话,切实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对课文产生独到见解,有效提升阅读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在学生完成课文反复阅读后,可以安排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人物,组成多个小组开展角色互换演练活动,展现个人对角色的不同看法。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内容时,学生分别扮演熊哥、熊弟和护理三个角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奶酪等道具,帮助学生自然进入情境,各自给出看到奶酪后的反应。学生经过角色互换,可以认识到狐狸看到奶酪后第一反应就是馋,但是狐狸因为天性狡猾却掩盖了这一想法,提出帮助熊兄弟拿到奶酪。与熊兄弟的角色比较,学生能够意识到熊尽管也馋奶酪,但是却想着和狐狸分享,而狐狸一开始就带着欺骗的目的,认识到狐狸的狡猾、自私,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角色情感产生正确理解。
其次,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后,应认识到小学生活泼爱玩,容易忽视学习任务,教师应加强引导,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加强语用能力锻炼,将语文课堂变为学生学习乐园,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教师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演绎将相从“和”到“不和”再到“和”的故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案,根据各自的理解展现人物的不同品质。同时,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通过手机录像等方式记录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回放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等活动,分析课文编创、角色演绎等环节存在的差异,使学生获得多维情感体验,发挥创新精神,改进角色扮演方案,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形成在阅读中反思的良好习惯。
(五)拓展阅读,生成新知
生成性教学不应受到教材或课堂的局限,为帮助小学生拓宽思维和获取新知,教师应有机整合语文阅读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阅读资料,为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重难点。通过将线上和线下阅读活动结合在一起,能够将阅读课延伸至课外,促进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发展。
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探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宇宙的另一边》时,学生通过阅读可知,浩瀚的宇宙中拥有多个星球,在阅读过程中将产生较多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星球,如“土星上能够种植物吗?”等问题。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影视资料,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拓宽视野,产生浓厚阅读探究兴趣,在课后搜集资料强加知识储备,为学生完整知识架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阅读感受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课后阅读活动,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锻炼。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在课本学习到的知识回想和写下童年相关趣事,然后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通过相互分享,学生能够了解蜜蜂蜇人、蜻蜓点水等知识,从各自的描述中理解父子间不同的相处状态,对文章情感产生深刻认知,加强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因此,通过将生成性教学与语文阅读课堂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 结论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一味忽视学生需求或未能给予科学引导,导致课堂氛围低沉,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真正开展生成性教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为此,在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挖掘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创设开放、愉悦课堂环境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互动沟通中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和思想,通过角色互换等方式充分感知课文情感,在拓展性阅读活动中完善自我认知,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静.智慧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生成性教学优化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1):57-60.
[2]于艳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9):66-68.
[3]孙娟.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J].小学生(上旬刊),2022(8):82-84.
[4]董萍萍.构建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2(9):86-88.
[5]堵如芳.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2(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