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4-12-14黄倩倩
摘 要: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情境教学的价值得到普遍认同,其也成为发展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语文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接课程标准,将情境化教学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结合核心素养内涵,探讨课堂情境教学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14-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理念”第四点强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借助丰富多样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将语文学习“还原”到生活中。同时,在“教学建议”第三点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可见,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更强调情境化策略。
一、 情境化教学内涵及意义
情境即“情”与“境”,它赋予知识和认识以情和境,使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和思维化,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可以说,情境是学生认识的桥梁,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将学生一步步带入相关情境,能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仿佛进入其人可见、其景可观、其声可闻的境地,进而在“情”与“境”的相互持续作用下,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来说,不单单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情景化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在语文课堂情境化教学方式下,还可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利用。比如,通过搭建情境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习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容有全面和深入了解,也对文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情景教学模式下,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学习中的困难和成功的喜悦,对学习的成就感有深刻的体会,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现状
(一)情境教学不受重视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培育越发重视,并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学习实现内化。但受到传统学习方式习惯和教学思维的影响,“重知轻能”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够关注,导致情景教学的实际价值无法得到体现。而这种灌输式、程式化的教学方法,也严重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甚至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二)情境教学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想要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价值,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兴趣爱好。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庞杂,设计的情景教学方案与实际脱离,无法凸显出情景教学的针对性特点,导致该教学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例如,部分教师开展的情景教学,只是单纯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内容,教材与情景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导致情景教学程式化,难以满足当前新课标、“双减”政策等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三、 初中语文课堂情境化教学策略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标也要求课堂学习内容不能仅限于书本内容。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增添贴近学生生活感悟和体验的丰富内容,给课堂注入活水,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关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为学生营造生活的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题导入、文本学习、知识巩固等环节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师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如教学《散步》一课时,激趣导入“聊聊最近一次的散步,说说这次散步的感受”,引导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莫怀戚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反思自我,感受情感。
如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教师可设置拟真的情境问题:“小强因为使用手机与妈妈发生了激烈冲突,妈妈认为他玩手机耽误学习,会影响成绩。你怎么帮小强劝说他的妈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所学知识,揣摩劝说对象的心理,从而检测学生对称谓、劝说技巧的掌握情况。通过完成这样的情境任务,学生能学会迁移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传承文化,古为今用”的学习价值。
又如,执教七年级下册《活板》时,该文是文言文加说明文的组合,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若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带着任务去学习,这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先创设大情境,和同学们一起开一家“活版印刷店”,以“穿越”的方式进行情境导入:“来到北宋无处谋生的你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从此认真学习技术,开了一家活版印刷店。”第二步疏通文义,进行技术研习:要想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工艺,需要先读明白书上的文言文。这一过程自然就加入了“词义挑战”的环节,能读懂文章的都是我们印刷店的优秀合伙人。接着,召开股东大会,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开业准备需要什么东西?分别派什么用场?招聘优先考虑具有怎样特长的员工?员工培训制作活版的步骤有哪些?接单时哪些订单适合印刷?经营有何心得?活版印刷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最后,进行广告宣传,探究活版“活”在哪里?学生在情境下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在创设情境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掌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思辨能力。
(二)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文本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一种认知失衡,能将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调动积极性,激活求知欲。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周康平老师在执教《古代诗歌四首》一课时,创设的三个问题情境构成了一个大任务,他分别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四首组合成一课”“如果要去掉一首,你会去掉哪一首”“为教师的书房选一幅书法作品(对联)”这三个问题。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了解基本的诗歌文化常识及不同体式诗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共性;通过对第二个问题探讨,试图让学生分析《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歌的个性,第二问简约而有张力,要求学生做出取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又如,执教《散步》一课时,该文最后一段多次出现“背”字:“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可让学生探讨这一段话中的“背”字的读音和意思是否一样,再让学生观察“背”字的演变过程——,并设置问题情境:(北)和(名为“肉月旁”)组成了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字形中传达出深厚的内涵,“北”是背对背站着的两个人,就像文中发生分歧的母亲和儿子。而“肉”一般与身体的器官有关,比如,“肩”“臂”等,这里就像肩负起“敬老”和“爱幼”两大责任的“我”和妻子。在“我”和妻子心中,母亲和儿子如世界般重要,这一个“背”字涵盖了一家三代,学生在探究字形时,既能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也能体会到亲情的美好。
(三)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现行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名家作品,教师在对其讲解时,要对文本里的相关人物进行解读分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而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教学则能很好实现这一目标。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讨文本的动力,透过体验产生对角色人物的包容和了解,并从角色扮演中培养核心素养。
如教师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行》一课时,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的讲述者、太丘、友人和元方四个角色,再现这些人物的行为表现,比如,元方应对友人时的神情,友人“下车引之”中的幽微况味。学生的表演一开始可能不够细腻,也不可能有对人物语言神态与个性的最大限度的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神态、心理和气质,逐步丰富人物的个性和精神。
又如,笔者在教《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曾让学生对以下三个句子进行表演:“七个客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学生在演绎中,明白了“舀”和“兜”的区别,虽然二者都表示舀酒的动作,但“舀”的动作是舒缓从容的,是故意吊住众军汉的胃口,让他们“内心痒起来”,而“兜”的动作是快速用力的,有“抢酒喝”的意思,而后的“舀”又是故意放慢速度,以便让追赶刘唐的白胜回头发现自己正在偷酒,从而把瓢中已有蒙汗药的酒倒回桶中。学生在“一舀一兜再一舀”中,了解到梁山好汉们天衣无缝的精妙计谋。
(四)想象补白创设情境
想象补白是指教师在文本的“空隙”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和细节再现当时的某个情境。合理的想象补白能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悟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思维张力,从而真正走进文本,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如徐杰老师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敏锐地发现潜藏在《论语》文本中的“成语”,并设置情境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成语。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学生选一个成语,将单调的对话设计成想象补白的活动。例如,选成语“不亦乐乎”,将对话设计成:学生问道:“先生,您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子曰:“……?”这一情境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论语》“对话体”的特点。通过补白的方式,还原了说话人当时的情景,召唤着学生去想象和感受,让学生窥见古代贤者的风采。
又如,肖培东老师执教《老王》一课,紧扣第二段“我”和老王说闲话的片段,要求学生为老王的回答补充形容词,还原当时二人的说话场景。如师生模拟对话时老王的回答:“有个哥哥(语调上扬),死了(语调放缓,低沉),有两个侄儿(语调上扬),没出息(语调再缓,低沉中痛苦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就没什么亲人(酸楚苦痛)。”肖老师用情境还原、想象补白和模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精彩解读,借助文本的语言力量,引领学生品读并挖掘出掩藏在杨绛先生言语背后的丰富和幽微难言的感情,深刻还原出老王的苦、穷、孤和痛。
(五)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趣的课堂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通过巧妙运用多媒体,视觉化地展示文本内容,营造情境,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更加具象,也可以使一些平淡的文本变得鲜活生动。
例如,在《雨的四季》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导入情境,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或者播放四季雨的音频,让学生感悟四季雨的不同特点。接着,再让学生通读全文,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还能感受到图片和音频带来的震撼,进而加深对这篇课文和优美句子的印象,品味作者描写雨的细腻方式,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又如,执教《壶口瀑布》一文,可先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动态图片,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汹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从文本解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在教学中,引入配乐,引导情感,那么情感会得到升华。为了更好地激发情感,提升朗读效果,合适的配乐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明确文章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作者的情感,选择合适的乐曲配用。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配以《我的父亲母亲》乐曲,让学生感受一个儿子对母亲无边的怀念。
(六)教材与情境结合法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现阶段,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创建合适的学习情境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来说,培育他们正确的解题思路,构建语言使用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传承,对审美的鉴赏和创造等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人生中送别亲人、亲人送自己告别等场景,思考是否可以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说出来,并与文中作者描述进行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悲壮凄凉的音乐旋律、生活形象的画面等,营造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对学生感官的调动,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又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由于距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无法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再加上受古语古法的影响,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还原“智取生辰纲”的场景,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形成直观理解,在真实情境体验下对智取生辰纲的行动、背后的含义等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语文知识有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对文章精彩地方的深入解读,对汉字的魅力和作用有深刻的感受。
四、 结论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去创设情境,构建课堂,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进而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通过贴近生活、巧设问题、角色扮演、想象补白、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等方式,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
[2]李庆芝.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J].天津教育,2023(27):68-70.
[3]刘璐.情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探索与运用[J].教育艺术,2023(9):58.
[4]程丽楠.在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5):99,117.
[5]周求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情境教学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24.
[6]孙小芳.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情境化策略研究——以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3(4):108-110.
[7]张书海.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3(2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