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 提升能力
2024-12-14季洁
作者简介:季洁(1993~),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减负增效、提升能力是“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基本要求,为初中数学教师落实“双减”政策指明发展方向,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双减”政策的要求并落实到数学教学实践当中,综合运用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课后服务活动辅导、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组建数学学习小组等策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核心素养,助力初中生数学能力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69-03
2021年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压缩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生课后服务水平等要求,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提出明确建议。数学是初中基础学科,落实“双减”政策应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基本情况,积极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一、 “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要求
(一)减负增效
减负增效是“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核心要求。一方面,减负增效要求教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包括作业负担、学业负担。数学是初中生学习的“拦路虎”,数学作业数量多、难度大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可以在数学作业数量、难度方面进行控制,将学生数学学习负担降到最低,从而为学生数学学习进步和成长创造必要条件,也减少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初中数学传统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师为主,学生学习被动性比较强、学习效率低,“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难以提升数学能力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应基于学生减负的目标而积极开展教学设计,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及时掌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升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负担有所降低但也有部分学生放松对自身学习要求,导致数学学习质量有所下降,学习情况的变化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焦虑,因此,提升能力仍应是“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但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提升学生能力,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需要认真把握“双减”政策内容,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既要逐步应用包括学生小组在内的学生学习方式,也要积极做好信息化支持下的教学互动,提升课内外教学质量,让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需要转变思想,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要引导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要求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单、微课等多种渠道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二、 “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做好数学作业设计,优化作业方案
优化作业方案是“双减”政策核心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优化作业设计方案,既要控制作业总量也要控制作业时长,积极降低学生作业负担。同时,教师需要积极采用分层作业设计在内方案提升作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作业减负增效目标,从“要我做作业”转为“我要做作业”,增强学生数学作业主动性。
以沪教版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为例,首先,教师要布置基础作业。基础作业以教材课后习题以及教材的配套练习册为主,要求全部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习题后上交作业,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四边形》这一章节中有很多几何定理,这些定理互相联系又有区别,同学们容易混淆。学生书写几何证明题的时候会有定理乱用的情况,比如,由四边形推导为矩形时,只需要证明三个内角是90度即可,有同学会多证一个角即证明四个角为直角;在证明菱形时,有些同学会自创定理,将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混淆,比如,菱形的对角线是平分对角的,有同学将性质误用成判定定理,错误应用“对角线平分对角的四边形是菱形”判定菱形。还有些同学存在跳步问题,例如,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的夹角为45度,在证明时需要分两步走,先根据正方形四个角为直角得到90度,再根据正方形对角线平分对角得到角相等的关系后得出45度角,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往往会一步得出结果,默认为是正方形的性质之一。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所有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透彻。其次,教师可布置提高题。提高题以学校自编的校本内容为主,习题难易结合,部分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有能力学生选做即可,不要求全部学生做。对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适当拓宽思维,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灵活应用定理与性质进行解题。这部分作业的订正不需要像基础作业要求同学们都要理解、掌握,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只要求记好课堂笔记即可。最后,教师适当布置拓展题。拓展包括教师课外辅导书上筛选过的难题,数量不用多,每天1到2题供同学们选做,题目以实践、探索、理论推导为主。此外,在高年级与四边形相关的几何证明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几何定理,对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而言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有兴趣学生选做。
(二)利用课后服务活动,夯实数学基础
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实施重要配套方案,也为学科辅导教育提供新思路。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后服务活动,加强学生数学学习辅导工作,根据课后服务安排要求形成数学辅导课、活动课,丰富初中生数学实践,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意愿。
课后服务可以为学生提供数学辅导。如在学习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元方程与方程组》后,部分学生在一元方程和一元(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合并同类项、移项等,这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和作业完成质量。基于学生单元学习实际,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课为学生提供辅导:首先,教师整理近阶段学生作业当中的错题,根据学生的问题出一些相关的题目,以基础知识点为主,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特别是计算题学生的错误往往比较集中,有些同学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错,比如,移项,把一个项移到等式另一边的时候需要变号,-x+5=0应变成x=5,而有同学往往会忘记;去括号也是常见错误,括号前面是减号时要去括号,括号内的符号需要变号,学生经常会忘记。更有些同学习惯性跳步,计算题经常是会做但做不对。教师在辅导时可着重强调这些易错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易错点及时改正,提升计算的整体正确率。其次,教师实施走动管理,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如二元、三元方程组解法时,学生不知道如何代入、如何消元,有的学生遇到方程组时的惯性思维是先用代入消元法而没有使用加减消元法导致计算复杂、正确率不高。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和走动管理搜集到的学生错题,教师可以进行进一步辅导,将学生的共性问题用白板展示,如方程组的解题方法选择可以通过讲解对比加减消元法和带入消元法两种解题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方程组特征合理利用恰当解题方式,实现解题速度、质量提升。最后,教师走动管理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解决一部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弱的情况。总之,课后服务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共性问题、惯性思维问题,强化巩固数学基础知识,这既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提升,同时也便于解决一部分家庭辅导能力弱的情况,实现减负增质教育目标。
课后服务数学活动课设计以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为主,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设置一些具有实践性强、情境化强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如在沪教版八年级下册《概率初步》中有投硬币、图钉等实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无法进行多次实验,教师一般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在理解时会产生一些偏差,像书中提到的频数和概率之间的差别。此类实验操作性较为简单,学生基本可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前先准备好记录纸供学生收集数据,并在实验操作前提醒同学实验的主要步骤,规定实验次数的最低次数,尽量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抛硬币实验的次数越多,学生发现数字越接近于0.5,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实验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能主动去思考问题
(三)全方位提升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提质增效成为教师关注重点,课堂提质增效需要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优势。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作用,以信息技术丰富课堂资源,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
以沪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为例,这一单元学习难度比较大,课堂学习效率较低。基于“双减”减负和课堂提质要求,教师可以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方面设计,以信息化辅助学生完成数学学习目标:
首先,在课前提供预习单,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和重难点渗透。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新课内容提前整理好预习单,引导学生在课前按照本单元教学进度和安排完成相应的预习工作,提前了解课本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在预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预习结果完成预习单,总结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问题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并基于结果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其次,在课中突出重难点。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课堂教学时,要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学生预习时大部分是把公式背出来,而没有深层次地去理解,会导致后续遗忘公式、混淆公式。例如,有同学会把完全平方公式记成平方差公式,把(a-b)2等同于a2-b2,而且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填补上去,引导学生进行推导,这样如果不记得公式时也可以自己推导一下。
最后,在课后教师要提供微课资源,便于学生知识查漏补缺。教师提供微课资源可以以《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思维导图为核心展开,学生复习知识时需要按照思维导图内容找到对应知识内容。学生知识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基础夯实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三、 结论
“双减”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坚持减负增效、提升能力理念,积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作业要求、课堂提质增效要求、课后服务要求等,结合初中生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开展数学课堂指导,帮助初中生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喜.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变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4):140.
[2]张玉华,田郸琪.基于“分享·创生”的差异化教学实践研究——以初中数学讲评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4(10):57-59.
[3]孙军波.“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J].数学通报,2024,63(2):30-34,55.
[4]陈圣文.大概念视角下初中数学微专题教学研究——以函数中几何图像变换问题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