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强迫症,还是拖延症
2024-12-14李世佳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假努力”的行为,这种现象背后是哪些心理在作怪呢?
象征性行为和“立人设”
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曾提过,人们常常通过各种象征性行为来塑造和维持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他将这些互动行为区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指与他人面对面时所展示的形象,而后台是指幕后的准备和练习。
带课本回家,在桌上放满学习资料,努力营造拼命学习的氛围……也许你潜意识中认为自己需要展示出这种刻苦学习的前台行为,以获得同学或老师的认可——毕竟大家都在“卷”,哪怕是做个样子,咱也不能落后呀!
这类象征性行为是不是很像网上流行的所谓“立人设”?但很多刻意打造的人设都是虚假的,和真实情况相距甚远,这也就是戈夫曼所说的前台和后台严重不匹配——一旦后台浮出水面,前台就会崩塌。
当然,“假努力”不一定就是“立人设”,“学霸”人设也不是做做样子就能立起来的。你带着课本回家未必是要证明给谁看,更可能是为了处理潜意识中的两种动机矛盾,即想要玩耍的享乐动机和仍想利用假期查漏补缺的学习动机。这种“象征性的努力”并不是坏事,它说明了我们内心认为学习动机是重要的,我们是求上进的。
“假努力”更像一种拖延症
很多人以为“假努力”属于强迫症,这点需要澄清一下。强迫症简称OCD,这是一种临床心理障碍,表现为患者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强迫性思维往往是一些侵入性的、令人不安和恐惧的想法或画面,而强迫性行为则是为了减轻这些焦虑和不安而采取的重复行为或心理活动。
例如反复洗手是因为脑海中总是浮现感染重病的场景,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是因为脑海中总出现坏人入室抢劫的画面。这些可怕的念头无法自行消失,人们只能借助一些不断重复的仪式性行为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但是,“假努力”通常不是由“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灾难”的侵入性想法引起,而更多是出于“还是带上吧,万一有时间看看呢”的简单念头。如果非要给这种行为贴上一个标签,那么,“拖延症”可能更贴切——“假努力”的人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但在更强大的享乐动机面前,学习动机被一再拖延,到最后也没占上风。
拖延行为往往是为了逃避不喜欢的任务,或回避让人感到“压力山大”的场景。如果假期学习并不是非完成不可的任务,那它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也实属正常。所以,如何让自己的学习动机发挥作用,不再拖延呢?
把“假努力”变成“真努力”
戈夫曼认为,保持前台和后台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当我们展示给他人的印象和实际形象一致时,我们就展示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做自己”。如果想让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是“努力”,“努力”就不该只是做做样子。我这里有一些心理学技巧,帮助大家克服拖延症。
首先,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你并不是“假装自己在努力”,而是“尝试高效利用课余时间”。即使失败了也不用感到焦虑,你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把学习资料带回家、把学习计划纳入假期生活,这是重要的准备工作,它并不是虚假的,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不要因为只努力了1%而非100%,就否认全部的努力。否则当你下次想继续努力的时候,很可能只会感到沮丧和没信心。
其次,制定一个简单且易于执行的计划。古人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刚睡醒时精力最旺盛,头脑也最清醒,此时学习效率较高。不妨每天早上洗漱完之后,给自己定个闹钟,先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时间可长可短,任务也应该以能够完成为宜。
最后,如果你发现自我监督的效果不好,不妨请家长或朋友来协助你执行学习计划。虽然我们并没有刻意“立人设”,但我们确实希望在重要的人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所以反过来,有这些重要的人参与,我们会更渴望勤奋上进,也会更有动力完成学习计划。此外,如果我们在学习时遇到了瓶颈,也更方便向他们寻求帮助。
所有为学习焦虑的同学们,努力是态度,是行动,更是对自己的认可。既然有心去努力,就无所谓“假装”,只管行动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