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建模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4-12-13尉海容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1期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如纸巾盒、文具盒以及魔方等物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同物体的形状特点,进而构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特点的认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直观的图像(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其棱、顶点的数量关系。

2.在组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想象力与观察力。

3.培养数学模型意识和数学素养,感悟数学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点。

2.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角数量、顶点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对比中归纳和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点。

2.培养数学建模意识与空间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这里。我这里准备了各种形状的小盒子和积木,其中有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和四棱锥。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识别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学生仔细观察讲台上的各种物体。

学生:这些物体中纸巾盒、文具盒是长方体。

教师:你很快找到了长方体。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剩下的物体中,哪些是正方体呢?

学生:魔方是正方体。

教师:很好。那么剩下的茶叶盒是什么形状呢?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并说明你是怎么判断这个物体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的(此时举起桌上圆柱体的茶叶盒)。

学生:茶叶盒的中间是曲面,且两端是圆形,所以不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教师:你解释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是什么形状。(教师举起一个四棱锥的积木)这个积木为什么不是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呢?

学生:积木的形状与正方体和长方体都不一样,且顶部是尖尖的。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通过刚刚的观察,同学们是不是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呢?

学生(齐声):是!

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一同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共同特征。现在,有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认识的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我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面,没有弯曲。

学生: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从上、下或者左、右去观察均能发现其形状大小一样。

教师: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长方体与正方体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长方体与正方体均是由6个面组成,并且每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学生(齐声):同意。

教师:既然大家都同意,那我们一同来验证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吧。

(分别举起刚才的纸巾盒、文具盒、牙膏盒、魔方等,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教师:同学们,你们数一数,正方体和长方体分别有几个面?

学生(齐):6个面。

教师:很好,那我们再看看其他的物体,你们看这个茶叶盒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

学生:围成茶叶盒的共有3个面,其中有2个圆形面和1个曲面。

教师(拿起积木):那积木共有几个面呢?围成积木的每个面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学生:围成积木的共有5个面,每个面分别为1个正方形与4个三角形。

教师:根据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能否总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均由6个面组成,长方体的6个面可能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正方形。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均是正方形。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就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共同特征。这个特征是识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重要因素和判断依据。

教师:既然同学们已经知道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特点,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纸巾盒、文具盒等都是长方体,只有魔方是正方体呢?

学生:因为魔方的6个面均是正方形。但是在刚才的物体中,纸巾盒、文具盒中有四个面是长方形,两个面为正方形。

教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接着观察,长方体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正方形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学生观察纸巾盒。

学生:两个正方形是相对面。

教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那么,我们看一下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仔细观察是否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物体进行验证)

教师板书并回答:根据刚才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长方体可能所有面都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而正方体则是所有的面都是正方形。

教师:同学们,除了形状外,长方体与正方体6个面在大小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还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尺子测量、比较。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互动、讨论,并交流)

小组1代表:我们小组发现长方体每组相对的两个面不仅形状相同,大小也完全相等。

小组2代表:以正方体为例,我们小组发现,其六个面都是正方形,且每个面大小完全相同。

教师:刚才两组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你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

小组1代表:我们以手中的长方体橡皮为例。我们在纸上描绘其中一个面,然后将相对面放在上面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然后我们将其他面进行同样的比较,最终得出橡皮相对面的图形大小完全相同。

小组2代表:我们测量了正方体魔方的长和宽,最后得出相对面的图形长、宽相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上课前,我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与橡皮泥球,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尝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制作并展示。

小组1展示:我们选择了8根3 cm的小棒和4根6 cm的小棒,并用8个橡皮泥球进行拼接,最终形成一个长方体。

教师:你们做得非常好,那么小棒与橡皮泥分别代表长方体中的哪些部分呢?

小组1代表:小棒是长方体的边,橡皮泥是长方体的每个顶点。

教师:解释得非常好。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长方体或者正方体中的边称为“棱”。现在请小组1的同学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个棱和顶点。

小组1代表:长方体有12条棱和8个顶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来看,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相对的两条棱长度相同,这也是长方体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现在还有其他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吗?

小组2代表:我们一共使用了12根6 cm的小棒和8个橡皮泥小球。

教师:一个正方体中有多少条棱或者多少个顶点呢?相对的棱的长度是否相等?

小组2代表:在正方体中,有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其实,我们小组在制作的时候就发现,正方体的所有棱长度都相等。

教师板书并总结引出后面探讨的内容:通过各个小组的作品展示,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棱与顶点的数量。如果想判断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我们需要知道几条棱的长度呢?

学生(指着刚完成的模型):同一个橡皮泥球连接着三根小棒,我们至少知道3条棱的长度才能判断,否则很容易出现误差。

教师端起学生的模型:那我们尝试拿走其他的小棒与橡皮泥球,看看是不是这样。

教师(指着其中一个顶点连接的三条棱):同学们,你们能否想象到原来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齐声):能!

教师总结:知道了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我们可以将这三条棱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那么,对于正方体呢?我们需要知道多少条棱的长度?

学生:1条,因为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同。

教师: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现在我们结合刚才所学习内容,在方格纸上绘制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绘图,后选择其中典型的图形,使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教师:现在老师展示的就是刚才同学们绘制的成果,你们觉得哪些图形看上去更像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呢?

(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随后向学生展示两组标准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图形,供学生借鉴与参考。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在图形中找到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吗?

学生上台完成。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除了面,同学们还能想到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全班分享)

学生:在这两组图像中,有些棱被画作实线,有些则被绘制成虚线。

教师:图片中的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虚线和实线之分呢?

学生:当我们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一个面或者是侧面,有些面是看不到的,所以将能看到的面画成实线。

教师:很好。将看不到的一面用虚线来表示,可以很好地呈现我们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视觉效果。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示,思考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点。

……

五、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入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如纸巾盒、文具盒以及魔方等,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共同点和差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组织各类小组活动,通过动手制作等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整体教学中,笔者通过实物展示、问题探究以及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与实操中形成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但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空间想象力较为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混淆或者是概念不清的问题。因此,以后的教学中,笔者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以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加深学生对数学模型特征的认识。

(作者单位:大像山镇柳湖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