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探究过程,促量感生长

2024-12-13陈健红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1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作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加以重视。量感是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基础,可深化学生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认知,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计量单位,逐渐建立属于自身的估测标准,内化对量的认知。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米与毫米”一课为例,以学生实际学情为依托,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量感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异口同声):米、厘米。

教师:1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呢?

学生纷纷用肢体语言表示长度单位。1厘米用两根手指比画;1米用两只胳膊伸开比画。

(教师出示课件:小明在测量升高,说一下小明的身高。)

学生A:小明身高是1米48厘米。

学生B:小明身高是148厘米。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那谁能回忆起米和厘米的关系?

学生C:老师,1米等于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给下面的小动物身长、身高写上单位。)

学生A:我帮助长颈鹿、斑马、松鼠标上了长度单位。但我不知道熊猫、蚂蚁的长度单位。

教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几种动物的身高长度单位吗?

学生都表示疑惑。

教师:同学们,我们以前掌握的长度单位无法表示熊猫和蚂蚁的身长,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即分米、毫米。

(板书:分米、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厘米、米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长度单位,认知度量单位。通过比较分析法,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应用效果,并逐渐引出分米、毫米的概念,为进一步完善长度单位体系奠定基础。)

二、层层推进,探究新知

(一)分米探究活动

1.认识分米

教师:我来揭示课件中熊猫的身长单位,为分米。那么问题来了,1分米有多长?我们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A: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一下,就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让我们把直尺拿出来,用直尺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和宽。

学生A:我的铅笔盒长度为20厘米,宽度为10厘米。

学生B:我的铅笔盒长度为25厘米,宽度为10厘米。

教师:是啊,我们通过直尺测量铅笔盒,运用了长度单位厘米,但分米呢?老师手中这把直尺的长度是1分米。请同学A用老师手中的这把直尺重新测量一下你的铅笔盒长度和宽度。

学生A:铅笔盒长度我测量了两次,一次为1分米,两次为2分米,宽度测量了一次,为1分米。

教师:分米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长度单位,用dm表示。

(板书:分米,dm)

教师:同一个铅笔盒,利用两把长度单位不同的直尺测量出的结果不同,一把直尺长度单位为厘米,一把直尺长度单位为分米。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学生A: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20厘米。

教师:好的,那我们看教材52页,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教材上。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将厘米和分米联系起来,清楚认知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分米的概念。借助直尺,学生可再次加深对厘米、分米概念的认知,并在直尺上理解1分米的长度,强化长度观念。)

2.感知分米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表示1厘米的长度,那我们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表示1分米的长度吗?

学生纷纷用拇指和食指尝试表示1分米长度。

教师:同学们运用拇指和食指表示了1分米的长度,但是准确吗?我们可以利用直尺测量一下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看一下同学们的估测准确不准确。

(学生纷纷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师:比较拇指食指比画的距离和直尺上1分米的距离,拇指与食指比画距离不对的同学,调整一下距离,可进行反复多次的比画与测量,加深对1分米的认知。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让我们拿出直尺,寻找直尺上有几个1分米。

(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A:我们小组直尺的长度有20厘米,共有2个1分米。

小组B:我们小组直尺的长度是30厘米,共有3个1分米。

教师:通过这个找分米的活动,同学们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A:无论起点在哪里,只要往后数连续10个1厘米就是1分米。

教师:这组同学总结得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测量、找分米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强化学生对分米概念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厘米和分米的进率关系,为形成长度单位体系奠定了基础。)

3.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

教师:我们知道了1分米的长度,那回忆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为1分米?

学生A:我喝水用的水杯,高度大约1分米。

学生B:我爸爸使用的手机高度是1分米。

学生C:还有铅笔盒的宽度是1分米。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长度都可以用分米表示。让我们利用手中的直尺,寻找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测量。

学生A:我用直尺测量了我的手臂长度,为40厘米,也是4分米。

学生B:我用直尺测量了书桌的长度和宽度,长度为90厘米,宽度为50厘米,分别为9分米、5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让学生对1分米相关物品有直接体验,进而更好地理解1分米的实际长度,为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分米,让学生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积累估测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4.梳理米、分米、厘米的关系

教师:我们学习了三个长度单位,分别是米、厘米、分米,知道了三者的换算关系,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呢?

学生A:1米等于100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教师:你是怎么得到1米等于10分米这个关系的?

学生A:因为100是10个10组成,1米为100厘米,也是10个10厘米,10厘米为1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教师:让我们把这个结论填写在教材52页。

1米=( )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换算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二)毫米探究活动

1.认识毫米

教师:你们知道毫米吗?蚂蚁的身长单位就是毫米,1毫米具体长度是多少?

学生A:蚂蚁的身长为5毫米,比1厘米还要小,所以毫米的长度很小。

教师:你理解得不错。毫米要比厘米小,但具体小多少呢?让我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除了厘米还有什么呢?

学生A:直尺上有很多的小格子,我数了一下,在长度为1厘米的距离内有10个小格子。

教师:是的,直尺上有很多小格子,这些小格子的长度就是毫米,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另一个长度单位,用mm表示。

(板书:毫米,mm)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观察直尺,理解厘米,进而引出毫米概念,初步认知毫米长度,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感知毫米

教师:利用我们手中的橡皮和直尺进行测量,并思考为什么不用分米尺测量,也不用厘米表示。

(学生纷纷用手中的直尺测量橡皮的厚度)

学生A:我的橡皮厚度为9毫米,共有9个小格子。

学生B:我的橡皮厚度是7毫米,共有7个小格子。

……

学生A:因为分米尺的长度太长,不能测量出橡皮的厚度。

学生B:因为橡皮的厚度不够1厘米,所以不能用厘米表示。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对,毫米比厘米、分米都要小,1分米等于10厘米,那1厘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

学生A:1厘米等于10毫米,因为在直尺上1厘米的距离内有10个小格子。

(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让我们把这个结论填在教材53页的空格内。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厘米、分米的长度,那能比画出1毫米的距离吗?

(学生纷纷利用拇指、食指进行比划,感受1毫米)

教师:利用手指比画出1毫米,并与直尺上1毫米的距离进行对比,不断调整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直至1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直观感知1毫米长度,了解毫米和厘米的进率,为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奠定了基础。)

3.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也有以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请同学们回忆下。

学生A:硬币的厚度为1毫米。

学生B:身份证的厚度为1毫米。

学生C:纸张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学生D:指甲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

教师:纸张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但1毫米有多少张纸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数学教材进行观察)

学生A:应该有五六张纸。

学生B:10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

教师:那让我们来进行一个数学实验,跟着老师的步骤做。翻开教材,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

学生(异口同声):没有。

教师:让我们继续添加纸张,2张纸呢?3张纸呢?4张纸呢?一直到第几张纸的时候,纸张厚度有1毫米?

学生A:在第10张纸的时候,纸张厚度大约有1毫米。

教师:那我们利用直尺测量这10张纸的厚度,具体是多少呢?

学生A:是的,10张纸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认知毫米概念;通过数学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毫米的直接体验,使学生感知1毫米、10毫米的距离,进而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实现学生量感培养。)

4.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关系

教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分米、毫米两个长度单位,加上以往我们学习过的两个长度单位,即米、厘米,一共四个长度单位,这四个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呢?

(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A: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米是四个长度单位中最大的,毫米是四个长度单位中最小的。

教师:四个长度单位间还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A:毫米和厘米间的进率为10,厘米和分米间的进率为10,分米和米间的进率为10。

教师:是啊,原来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10,这是不同单位换算间的规律。那1米等于多少毫米呢?

学生A:1米等于100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四个长度单位间关系的梳理,使得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了系统的认知,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且学生掌握了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规律,对其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知

教师:学习了分米、毫米,让我们完成教材54页的“想想做做”。

学生A:经过测量,橡皮的长度为35毫米,别针的长度为28毫米。

教师:看一下第4道练习题,要先进行估计,再进行实际的测量,并将准确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长度单位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情况,帮助学生积累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经验,实现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一)数学探究助力学生于感知中形成量感

量感较为抽象,为学生单纯讲解量感概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分米与毫米”这节课时,教师多次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知分米与毫米的概念,并在测量中感知分米、毫米两个长度单位,通过不断探索,掌握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形成量感。

(二)数学实验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量感

为了让学生真实感知1分米有多长,1毫米有多长,教师设计了多个数学实验探究活动,如利用手指比划长度,并与直尺长度进行比较,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积累经验,从而强化学生的量感。通过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内化并形成长度观念,拓展学生的长度单位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