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回忆,浓浓深情
2024-12-13杨丽娟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节选自萧红的经典小说《呼兰河传》。这篇课文通过细腻而朴实的笔触,生动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温情的园子,以及“我”与祖父在园子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景。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珍惜亲情,并在欣赏文学魅力的同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能够准确复述文章的主要情节,理解并描述祖父的园子中发生的各种趣事。
2.理解文章主题:通过分析文本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怀念、对祖父的深情以及对亲情的珍视之情。
3.学习文学手法:能够辨识并欣赏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情感、增强语言表现力方面的作用。
4.激发情感共鸣:感受课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祖父的深情,激发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5.培养审美情趣:通过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场景,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研读文本,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从而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感受作者对祖父园子的深情回忆。
3.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挖掘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深层思考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总是美好的。童年给人的感受总是充满了美好和回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忆自己童年与长辈相处的时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谈谈对童年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祖父的园子》。
上课开始,教师微笑开场:同学们,大家好呀!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部五彩斑斓的画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关于一位小朋友的童年世界的,那里有她最亲爱的祖父,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园子。你们猜猜看,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
教师揭晓答案:没错,就是《祖父的园子》!那么,在你们的童年记忆里,有没有和亲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呢?
学生:老师,我记得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在菜园里摘菜,她总是教我认识各种蔬菜。那时候的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教师:很棒的回忆!看来你和奶奶的关系非常亲密。那么,你觉得在菜园里摘菜的时候,有哪些事情是让你觉得特别开心或者印象深刻的?
学生:每次摘到一个大西红柿或者一个嫩嫩的黄瓜,我都会特别高兴,感觉自己好像完成了一个大任务一样。奶奶也会夸我摘得好。那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教师:非常棒!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一个类似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看看那里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激发学生对童年和亲情的美好回忆。同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分享,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
本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需要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和感受,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
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请大家翻开课本,自主阅读《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尽量感受作者的情感,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浸阅读,教师拍拍手,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课堂上。)
教师:读完课文后,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画面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色彩的园子。
学生:我觉得作者和祖父在园子里的互动特别有趣,他们一起种花、浇水等,就像好朋友一样。这种亲密无间的亲情,让我觉得很温暖。
学生:我还注意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一开始,作者对园子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后来,随着和祖父一起劳作,作者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和复杂。我觉得这种情感的转变,让课文更加有深度和感染力。
教师:大家分享得很好!通过自主阅读,你们不仅感受到了课文中的美景,还捕捉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正是我们进行整体感知的目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文中的情感。同时,本环节还为学生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理解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中间涉及的情感等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本环节通过“走进园子”和“走近祖父”两个模块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进行把握。
▲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教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找出小女孩在园子里做的趣事,并思考哪件事最让你觉得有趣。
(学生安静地默读,并用笔在课本上做标记。)
教师:好了,现在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觉得最有趣的片段?
学生:我觉得小女孩铲地那段很有趣。她根本分不清哪些是苗、哪些是草,还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真是太搞笑了。
教师:确实,这种童真童趣真让人忍俊不禁。那你能试着读出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吗?
(学生尝试朗读。)
教师: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吗?
学生:我觉得小女孩用锄头挖土,把土扬得到处都是,还把种子踢飞了,也很好玩。
……
▲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教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些趣事确实展现了小女孩在园子里的快乐时光。但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些趣事中,祖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祖父一直在旁边看着小女孩,没有责怪她,反而教她怎么辨认苗和草。
教师:是的,祖父的慈爱和耐心让小女孩在园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一下祖父和小女孩的对话部分,感受一下祖父的慈爱。
(学生再次阅读,沉浸在文章中。)
教师:现在,谁能来分享一下,你是如何感受到祖父的慈爱的?
学生:从祖父的语气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对小女孩的疼爱。即使小女孩做错了事,他也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教她。
(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童年和亲情的珍视。)
教师:很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身边的亲人,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和关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的趣事和祖父的慈爱。通过“走进园子”和“走近祖父”两个模块,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园子中的快乐时光,还能感受到祖父对作者的深深关爱。)
(四)拓展延伸
深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即在课堂上针对亲情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亲情的价值,并鼓励他们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每一刻。
1.情感体验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与祖父之间深厚的感情。那么,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与亲人之间最温馨、最难忘的经历吗?
(学生回忆,教室里弥漫着温馨的氛围。)
教师:好的,哪位同学愿意先来分享一下呢?
学生: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发烧了,很严重。妈妈整夜未眠,一直守在我的床边照顾我。那种温暖和关爱,我至今都记得。
学生:每次我过生日,爸爸都会提前准备好礼物,给我一个惊喜。那种被重视和关爱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幸福。
(其他学生陆续分享。)
教师:大家分享的这些经历都非常感人。那么,大家能不能试着把这些美好的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2.习作练习
教师布置习作任务: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结合刚才我们分享的经历,尝试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记住,要用心去写,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认真写作,教室里静悄悄的。)
写作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其他同学点评。
教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学生主动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这位同学写得很不错,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建议或者感受吗?
(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感受。)
教师:非常好,大家都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美好。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与亲人共度的时光,用文字记录下更多的美好回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情感体验和习作练习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和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和点评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祖父的园子》的学习,学生的情感被这篇课文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情感体验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情感,让他们通过观察、想象来体会作者笔下的园子和与祖父共度的快乐时光。此外,本次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习作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分享自己与亲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习作能力。
然而,在回顾这次教学经历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和引导,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也让他们错失了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我会设计更多富有探究性和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信以后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教学时光。
(作者单位:宁县瓦斜乡庄科小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