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
2024-12-13李阳
摘要:文章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下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定义、特点及其在乡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文章同时评估现行农业发展状况,并解读相关振兴政策,着重分析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动能的路径。识别影响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构建相关转化机制,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转化机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不断涌现,对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以来,新质生产力便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热词,而“新质生产力”叠加“数字+”更是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一)新质生产力定义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国的农业在规模上虽然庞大,但整体实力仍显不足,竞争力较弱,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巨大。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来激发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采用先进技术、管理和组织形式,创造出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强调生产的数量,更注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体现为新的耕作方式、新的育种技术、新的农业机械设备等。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和运用,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定义还包括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上,例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这些新兴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新质生产力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基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的生产力,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新质生产力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其次,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此外,新质生产力展示出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和开放性,通过不断引入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组成
新质生产力的组成包括技术创新、数字化农业、精细化管理和绿色生产等方面。首先,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其次,数字化农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精细化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生产环节进行精准调控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降低成本。最后,绿色生产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和模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的组成是多方面的,需要在技术、管理和环保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四)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是其重要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是超越传统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高度依靠科研技术、科学管理和资源优化等创新手段,以提高制造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新产品价值、推动产业升级和赢得发展优势为目的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指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之“质”,指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型生产工具和技术将不断涌现,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高效、环保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政府将给予更多支持和鼓励,市场也将对新型农业产品和技术提供更广阔的需求空间。此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农业人才的储备也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将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最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推动农业向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二十大提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最艰巨和最繁重的任务依然集中在农村地区。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传统乡村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数字技术的强效赋能为乡村建设送来了希望之光。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国家对乡村进行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旨在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城乡要素有机流动和城乡各类制度有效融合。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概述包括战略背景、定位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等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包括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原因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分析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乡村振兴的内涵和要求。面对制约中国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明确指出乡村全面振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基于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补齐发展中的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新发展理路,不仅破解了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难题,更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都富裕关键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目标是指明乡村振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明确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经济结构、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农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基本政策包括产业振兴政策、生态建设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和制度建设政策等内容。
(二)农业发展现状评估
农业发展现状评估是本研究的重要一环。首先,将从产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对当前农业生产进行全面评估。对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近年来的产量变化趋势,以全面把握农业生产的总体规模。其次,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农产品的口味、营养价值、安全等方面,以此反映当前农产品的质量状况。另外,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包括成本收益比、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以反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情况。最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农业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以揭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
(三)乡村振兴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政策着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积极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政策还通过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区,引导农民参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现代农业方面,政策支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推广站,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包括推广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
乡村振兴政策还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和完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通过修建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确保农田灌溉和防洪安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清洁能源利用,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政策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政策同时强调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利用效率。此外,政策还支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提高农业规模化和效益化水平。
乡村振兴政策鼓励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产业链。支持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弘扬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增强农村文化自信。同时,政策支持发展农村旅游业,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农家乐和休闲农业园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升农村整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生产力挑战
乡村生产力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技术相对滞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导致农业整体生产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环境的压力。此外,农产品加工环节亟待提升,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不仅限制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升级,也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承载能力降低和农田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以及土地过度开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乡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缺乏专业化技术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术素养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也是制约乡村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导致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获取不畅,进一步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此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影响因素与机制分析
(一)生产力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乡村振兴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工艺的改进、机械装备的升级等方面,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形成高效合理的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通过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将有效解决这一堵点。随着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将会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升、劳动力结构调整及规模化经营的推进,都将极大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农业补贴、土地制度改革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提升。
(二)生产力转化机制探讨
生产力转化机制是指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首先,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质量,进而实现生产力的突破性提升。其次,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生产力向高效、高质、高标准方向转化。另外,还需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田水利、种植结构和农产品物流等基础设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时,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潜力。最后,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建立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三)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关联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也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传统生产力到新型生产力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理论创新。新型生产力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而乡村振兴战略则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升级。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还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推动人口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依靠技术和市场的支持,新质生产力能够带动乡村企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农村,助力乡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其应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提升乡村环境与生态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的互动与共存,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基础。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也必须与社会建立联系。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必然涉及到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与自然界的互动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的。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质”,其核心在于“以新促质”。通过创新来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以此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体现在生产力的提升上。但目前新质生产力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挑战,难以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以新促质”最终落实在“生产力”上。因此,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效能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急需要思考解决的实践进路问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以更少的生产投入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农产品的目标。构建健全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要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严格防止农业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倡导绿色种植、有机种植等健康农业模式,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良性互动。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素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通过对乡村振兴视角下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资源利用的优化。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再次,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环境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富.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新农人培育:耦合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4(03):4-13.
[2]唐忠祥,巨海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N].韶关日报,2024-05-21(A05).
[3]张海鹏,王智晨.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28-38.
[4]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5):36-45+2.
[5]文丰安,黄上珂.新质生产力助力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数字乡村建设审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3):15-26.
[6]黄文胜.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之现实诉求及实践载体[J/OL].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4-06-25].
[7]张志飞.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功能作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OL].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4-06-25].https://doi.org/10.16112/j.cnki.53-1160/c.2024.05.331.
[8]罗必良.论农业新质生产力[J].改革,2024(04):19-30.
[9]刘勇.“两山论”对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赋能[J].理论与改革,2024(03):1-11.
[10]于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挑战及路径探讨[J].当代农村财经,2024(06):14-18.
[11]王亚红,韦月莉.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增收的影响[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4,23(04):446-45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数字化普惠金融管理平台的乡村管理教学师资培育”(编号:230824364207238);云南省科技厅2024年“三区”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